:::
《家》的后半段,观众也会受邀上台,成为「家」的一员。(© Peggy Baud-Woolsey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提供)
焦点专题(二) Focus 家的反思与想像╱即将上场

在舞台上盖一间房,在时空里交叠的家

杰夫.索贝尔《家》

去年TIFA曾在两厅院实验剧场演出《断舍离的物件习题》的艺术家杰夫.索贝尔,今年将在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继续以物件打造他的舞台想像——《家》。一个称之为「家」的空间,也会曾是其他人生活、度过人生的家,索贝尔则在舞台上,从无到有地打造这样一个空间,并让那些不同时空存在的居民,同步在舞台上出入、生活,观众也将应邀上台体验,从中思索:什么是家?又是什么,让这个地方成为「家」?

去年TIFA曾在两厅院实验剧场演出《断舍离的物件习题》的艺术家杰夫.索贝尔,今年将在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继续以物件打造他的舞台想像——《家》。一个称之为「家」的空间,也会曾是其他人生活、度过人生的家,索贝尔则在舞台上,从无到有地打造这样一个空间,并让那些不同时空存在的居民,同步在舞台上出入、生活,观众也将应邀上台体验,从中思索:什么是家?又是什么,让这个地方成为「家」?

卫武营杰夫.索贝尔《家》

5/11~12  1430

5/11  1930

高雄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戏剧院

INFO  07-2626666

你坐在那里,那个属于你的第几排第几号,好好感受椅背的高度、椅垫的弹性,默默适应那不太能自由伸展双腿的微妙距离,以及必须和旁人分享或让出的共用扶手;今晚、这一百分钟,观众席的这个地方,为你占有。前一晚、前一周、前一个月,这里有另一位住客;明天、未来、几年后,这个位子也将属于谁。正如《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 里的谢尔顿(Sheldon Cooper)那样,客厅沙发左边的座垫是他的专属席次——这里就是你的位置。

而剧场,是演出的房子、是观众的家,也被称作“house”或“playhouse”;反过来看,你所居住的地方,也和那个位子、那方舞台相同,曾经在你称为「家」的这间屋里、这片土地上,有著其他居民、各类角色在此生活、安歇、上台、离场。你租屋,或终于买了房,会在这里待上一段时间,然后搬迁、易主,转往他处,在你习惯发呆的角落、贴上来自远方明信片的墙面、三五好友齐聚共饮的餐桌,过往与未来的住客,又会在同样的位置,有些什么样不同的回忆?

在空无舞台上打造建物,构筑「家」的想像

杰夫.索贝尔(Geoff Sobelle)将至卫武营演出的作品《家》Home 便是从这样的想像出发。他在接受《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的访谈中,讲述了进行新家翻修工程时的发现,「我将厨房地板一路往下挖到地基土壤,在这过程中,我看见了地面下舖设的一层层地板,简直就像个考古现场。」索贝尔开始幻想,许许多多走在同一间厨房里、在相隔不过短短几厘米的地板上的那些居民和现在的他,其实全都在不同的时间里、身处在同一个空间里——有人进来喝水、有人打开冰箱、有人等著微波食品加热、有人独坐独饮,若将时间轴上的这些「鬼魂」全部并置在一起,小小的厨房突然就变得热闹了起来,就像在家里开party!

索贝尔尝试将这四壁一隅里的时空团团压缩,好似把多重宇宙叠加在一起,又如在历史场景里让全体居民同时登场;不仅如此,他更要在一片空无的舞台上,打造全新又不新的建物,以此构筑关于「家」的想像。

从头开始,索贝尔搬进了灯具、墙面框架、单人床组,折过来、搬过去、摆这摆那,试试看什么能用、什么不能用,并从此著手规划各种空间位置——与其说是规划,不如说他们合力「变」出了一栋建筑(《家》的制作名单中包括「舞台幻象设计」一职),在流畅地施工装台、巧妙地利用剧场灯光与空间,展现有如魔术般从无到有的「成家」阶段之后,房屋内部陈设、区块机能也渐渐地完工成形,同一时间,索贝尔也有了许多身形相异、性别不同的伙伴——包括索贝尔在内的七位表演者,像是彼此的影子分身,也是互为独立个体的家中住客。他们在各自的家里,却也同在一起;他们急著出门,或在厕所整理仪容、围著浴巾晃进厨房、下班后提著满手杂货返家,在两层楼的舞台各处飞奔、消失又出现,以好似缩时摄影的节奏,呈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姿态。

什么是家?又是什么让这个地方成为「家」?

当然,演出不止于此,安坐在位子上的你,也有可能接受邀请、进入家里,参与其中大大小小的事件、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员,与旁人共处一室,一同经历悲欢,共享最重要、最亲密的时刻。而这里的「他们」,或许也不单指那几位演员了,节目的后半段将是一场由观众(参与者)和演出团队一起组成的「幻象」,依据前半所建立的气氛、凭借互动时慢慢建构起来的规则,起初由几位演员引领、其后组成人数众多的社群,最后,当舞台回归少数个体时,家的组成却奇妙地在这过程中产生了变化,从而回归作品的初始提问:什么是家?又是什么,让这个地方成为「家」?是生于斯、长于斯,便称之为家,是因为那一场场聚会,那一次次团圆,那些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离合、最不可取代的场景都在此发生;抑或是任何一个可诚心接纳、能遮蔽风雨、安身立命、归返歇息的所在皆可为家。

索贝尔曾言:「我们的生活,将永远是一种『群体生活』,你承袭著前人的生命经验,同时也为后人留下属于你的生活轨迹。」从即刻建成的舞台布景到互动共游的演出形式,华丽的幻觉和有趣的体验其实也指向了更庞大的题旨,有关人类生活、地方历史、自我归属的种种思考。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