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火车站大厅(林韶安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测量你与剧场(之间)的距离 前导:场所篇

在这里,测量你与公共(性)的距离

什么是「公共(性)」?本文带领大家透过熟悉的公共空间,如车站大厅、公园、街道、骑楼、大庙、原民聚会所、温泉澡堂、视讯的房间到活化的旧建筑,从使用权、公私领域的划分,到何以人们群聚至空间中成为「公众」的意义展开探寻。

什么是「公共(性)」?本文带领大家透过熟悉的公共空间,如车站大厅、公园、街道、骑楼、大庙、原民聚会所、温泉澡堂、视讯的房间到活化的旧建筑,从使用权、公私领域的划分,到何以人们群聚至空间中成为「公众」的意义展开探寻。

这里,谁有使用权?

车站大厅

公共空间最受瞩目的「角力」战场,莫过于台北车站大厅。作为三铁共构的交通要冲,2011 年大厅改建后空出大片空间,为移工提供了遮风避雨的聚会场所,不只在开斋节呈现壮观场面,还带起跨族群的野餐风潮,「黑格坐白格坐」的特殊景象,更一度成为热议话题。至于反方意见,则多聚焦于有碍观瞻、影响交通动线、使用者付费等理由,进一步点出当公共设施进一步商业化后,游戏规则也跟著重新洗牌。板桥车站地下通道与两厅院回廊,也曾历经是否开放给学生练街舞的纠纷困扰,后来成为官方认证的特色,捷运板桥站还专辟练舞空间。台北车站大厅议题更为复杂,随著疫情管制再度成为焦点,在5至7月间台铁也曾广邀公私部门进行多场讨论,更藉议题延伸,不断形塑对于「公众」的多元想像。    

公园

若说车站充满各方角力,公园大概是最名正言顺「为众人开放」(Open for All)的公共空间。1897 年开园的圆山公园,是台湾第一座公园,在日本统治台湾的第三年,对台经营正准备要上轨道,也将西方都市公园的空间规划引进台湾——在住宅密集的都市区,利用空地规划「人工自然」绿化环境并改善通风外,也隐含了现代社会以周为期、固定休假的劳动与休闲生活。今日,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台南公园、台中公园,随处可见阿公阿嬷跳健康操或下棋、移工边野餐边弹著吉他唱家乡歌,在占地有限的社区小公园,也可见外籍看护推著老人来此聊天,或带著宠物来这里社交的邻居们,简易设施还能充当健身房。近年为了方便管理,政府采购大量罐头游具,也曾引发如「还我特色公园行动」,挑战对于公园的想像。

街道

吕赫若在1935 年的小说《牛车》中,写到传统牛车夫因道路为汽车拓宽,不再允许牛车通行,使得生活陷入绝境的悲鸣:「我有缴纳税金啊。道路是大家的。哪有汽车可通行、我们不能通行的道理。」自街道成为现代都市重划环节以来,「谁有权使用」也历经转变。在道路搭棚办桌的情景已不复见,人力与畜力也让位给燃油与电力,当前激烈角力,多来自汽机车、脚踏车、公共运输与行人,还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障碍空间。光是通行权都摆不平了,占位久待的摊贩、街头卖艺人更是规范对象。台北市自2005 年发布街头艺人许可办法,地方政府纷纷跟进,民众须通过考试审核,才能获得有期限的「街头表演」权利,北北基今年虽将审核制改为登记制,然不变的是:大家都有纳税的街道,的确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

骑楼

骑楼又叫亭仔脚,是台湾因应多雨、烈日气候而发展出的独特建筑模式,类似设计也常见于华南与东南亚等地。其独特的法律地位,也让骑楼在公共与私用不断经历角力。骑楼的所有权,原则上与建物本身相同,为私人产权;然骑楼却又在「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被纳入人行道的范畴。换句话说,骑楼是私人所有,但所有权人没得选择地得依照法律规定,开放骑楼为符合公众需求的公有空间。人们闪过骑楼障碍物的身体姿态,也具象呈现了公私角力的进退失据。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