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常状态」下的10个可能(许斌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解封!? 容「疫」挑战 大未来!╱现象扫瞄 当前困境、近期挑战、启动未来……

「疫常状态」下的10个可能

随著国内连续多日无确认案例、中央疫情指挥中心宣布展开「防疫新生活运动」,台湾似乎也迎来了「后疫情时代」。本刊整理出十个现象观察,一探面对疫情期间因故取消现场演出、暂缓合作计划、收入骤减的表演艺术界,在此时要面对的,是怎样的当下与未来?

随著国内连续多日无确认案例、中央疫情指挥中心宣布展开「防疫新生活运动」,台湾似乎也迎来了「后疫情时代」。本刊整理出十个现象观察,一探面对疫情期间因故取消现场演出、暂缓合作计划、收入骤减的表演艺术界,在此时要面对的,是怎样的当下与未来?

1. 热门档期争夺拉长战线,大团挤压中小团生存空间?

武汉肺炎疫情起落不定,台湾作为少数进入「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无法全面松绑边境,导致近期难有国外团队抵台演出。这样的情势看似空出更多场馆档期,但上半年被迫取消或延期节目的表演艺术团队,也因场馆解封必须去回应补助机制、票房收入等压力,再加上疫苗与特效药尚未出现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让演出节目的重返正挤压著各团队与场馆下半年的原订时程。另一方面,上半年的艺术节多半将部分节目直接延期至明年同一区间(如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台湾戏曲艺术节、大稻埕戏苑青年戏曲艺术节等),或是部分补助单位因防疫「超前部署」,已协调受补助团队将节目移至明年,造成档期压力持续施加到明年——前提是疫情未再次爆发。

表演艺术团队与场馆间的协调,直接影响到的是两者在制作排程上的重整,以及发展方向的异动;更甚者,行政体系、人事调度、营运资源、票房结构等相对完备的大型团队,会否更有余力去处理相关规划(如长期营运计划、场馆合作等)来争取较为热门的档期,进而挤压中小型团队的生存空间?值得注意,台湾场馆的供需扰动,会否因后疫情时代来临而进入战国时代?愈演愈烈?

2. 演出爆量、荷包缩水,「报复式消费」开高走低?

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台湾各场馆自六月七日起取消三月廿五日起实施的室内一百人、户外五百人限制,室内艺文演出也于同日取消「间隔座」等人数限制,台湾于焉进入新防疫生活型态,并预期发生「报复式消费」。确实,多场于隔日(六月八日)中午十二点启售的节目(如国家两厅院新点子实验场、国光剧团七月演出等)都在当日开出红盘,其他如故事工厂、果陀剧场等更早开卖的演出,也于解封后加开座位或场次,回应现有的销售热潮。

但全球疫情未歇所造成的经济萧条,与台湾因疫情暂歇而预期的节目爆量,会否让民众原本就已乾涸的荷包更为缩水?同时,近年「台湾演出爆量而无相对应观演人口」的情状会否加剧,导致票房开高走低?文化部在行政院的振兴三倍券后加码推出共两百万份、每份六百元之「艺FUN券」,以「艺文专用、不限区域使用」为原则,借此振兴艺文产业。但,分配至表演艺术活动的民众不可预期,正考验剧场的黏著度,与演出票价;另一方面,则是短期效应能否撞击长期生态,这是在「报复式消费」之后可能降临的危/转机。

3. 跨国演出停摆,在地艺术家与团队的能见度提升?

传染病一起,国际往来挟带的风险极高,因此三月起除持居留证、外交公务证明、商务履约证明或其他特别许可,其他非本国籍人士一律限制入境。此令一下,代表著国际间的交流就此停摆,影响表演艺术的层面也相对提高。就节目而言,国外团队不但止步,疫情打乱档期不是「延期再来」就能解决。遇上团队制作在巡演完更新,那么错过,就等于失去了机会。就巡演安排角度,团队出国巡演的路线、时间及场馆档期都需要重新调配,重谈一趟海外之行,恐怕不是一两年间就能够期待的。而对于进行中的跨国制作,不谈前置作业的损失,从里到外涉及的细节已无以数计。

对国外艺术家、巡演团队而言,即使在台湾疫情稳定下获准入境,居家检疫十四天的成本高、演出完再加上回国的十四天,如此前后将近一个月的禁锢,大大降低了旅行的意愿。而以举办跨国演出维生、夹在其中的经纪公司,阻断了航行就等于残酷地被中断了生意,营运难以为继,若长期下来,势必对未来全球表演艺术生态有结构性的影响。

唯一欣慰的是,在暂停国外人士来访之际,观众与场馆、策展团队被迫只能聚焦国内,反而大大提升了本土创作的可见度,但是否进一步提高创作的质与量,唯有看在地艺术家与团队如何把握机会?化危机为转机。

4. 不只暂停,两岸交流进入更严峻的「冰河期」?

近期的国际交流多因COVID-19疫情肆虐下被迫中断,而台湾与中国间的紧密联系,更是最早被限缩;甚至因中方隐匿疫情、世界卫生组织护航中国与打压台湾、口罩出口禁令、肺炎改名与歧视争议等现象,再佐以政治手段与内/外宣的操作,让双方分歧日益扩大,对立也逐步升温。台湾这股交错于「抗中」与「反中」的能量,自太阳花运动以来,情绪与情势几经起伏,更在疫情效应下全球「去中国化」与中国反制力道的推波助澜下,反弹又至高峰。相对应地,中国也持续加重对台湾施加的压力,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的输出/入等。

于是,目前因疫情而暂歇的国际交流,在未来逐步解封后(台湾已于六月十七日公布部分低风险地区商务与学生入境,如纽西兰、澳洲、泰国、帛琉、港澳等)有望被延续或重启;但,显而易见地,台湾与中国间的文化交流与艺文活动,应会因政治局势、民众情绪等因素,成为被压抑与被牺牲的筹码,进入更为严峻的「冰河期」。

5. 百业困顿赞助减少融资难,公开募款度寒冬

六月中,伦敦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赛门.拉图(Sir Simon Rattle)及哈勒管弦乐团音乐总监马克.埃尔德(Sir Mark Elder)联合发表的公开信,以「毁灭性」的字眼为疫情下的古典音乐绝境做出了残酷诠释。这世界顶尖乐团对中央的呼救,如同指标性的警讯。然而,没有政府支持的团队经营更为严峻,如马勒室内乐团及奥菲斯室内乐团也双双求助募款度过倒团危机。不仅如此,欧美各大乐团也纷纷呼吁乐迷不退票或改小额捐款作为后盾。相同地,国内团队也警钟四起。一向能量饱满的朱宗庆打击乐团贴出了恳请赞助的讯息,故事工厂设定目标金额求援,甚至之前透露情况危急的纸风车剧团,才尝试以网媒经营方式推出「纸风车返笑日」,希望透过社群平台将展现原有的表演活力,但竟在六月初遭到祝融重创……

事实上,除了政府之外,表演艺术团队最主要的资源来自于企业。但在疫情肆虐之下,可预期的是经济紧缩造成赞助抽手。眼见各行各业皆有难,团队也另谋新路。纸风车婉拒捐款,改靠贷款再战;今年迎接廿周年的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则推出周年纪念吉祥物「黑噜噜」手工吊饰,作为「挺偶方案」小额捐款的纪念品之一,期望能增加收入减缓剧团经济压力。只不过,台湾多数表演艺术团队营运均登记为演艺「团体」,非经济部辖下的「公司」,故在台湾的金融体制下难以申请企业贷款,即使是文化部在这纾困时期,责成文策院协调银行,比照一般中小企业贷款的「千亿保计划」,部分银行也不愿买单,以致团队融资困难。

虽说外援总是短暂,团队的战场终究在舞台,但在面对未知的未来,从政府到表团如何结合民间企业的力量,打造更友善的表演艺术经济环境,提高创作的产能与产值,绝对是值得深思的课题,否则只能各谋出路,再设法度过下次寒冬。

6. 室内聚众不宜、演出型态改变,户外场与小型演出正夯?

自三月底开始,为了避免集会活动人潮拥挤与长时间接触,疫情指挥中心建议停办室内超过一百人以上、室外超过五百人以上的公众集会活动之后,许多即将上场的演出顿时只能紧急喊卡。虽然扼腕,演出却也顺应地分出两个型态:一是小型表演,一则是移师户外。

室内大型演出筛掉了人数,剩下的不是单人的独唱、独舞、脱口秀等,就是二至三人的相声、漫才等表演得以正常执行。此型态的表演原本即有独特的亲密感,因此观众人数不多。同样不受影响的,则是近期几场开放性的演出:「舞动建筑的多重时空—王大闳建筑剧场X叶名桦《墙后的院宅》表演计划」及卫武营EUREKA创作群集体创作的《Lift Me Up》皆与建筑空间探索相关。延续去年周书毅与台南稻草人现代舞蹈团的合作计划《台南公园的身体地图—百日行走》,则将范围扩至公园与城市空间的关连。真正为了疫情考量规划的户外表演,有国立台湾交响乐团连续两周在高美湿地与清境农场的音乐会,及北市府联合台北市立国乐团与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推出的「2020广场艺术节」,连续四周末在中山堂户外广场演出,更邀请全台廿一组包含朱宗庆打击乐团、采风乐坊等知名艺文团队,回到舞台表演。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享受小群人的聚会及在殿堂之外的自由,是防疫期间的另类选择,但未来,也有可能是后疫情时代表演艺术的日常。

7. 回不去了!?剧场人才回流之后留不留?

原本在科技发展下(可能已)抹除的国界,因肺炎疫情重现明确划分,在封境管制下更像是架起围墙,形成隔阂;既停滞了跨国创作、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流动,也因欧美、中国等区域疫情尚未缓和,相关产业也未全面复苏,让旅外专业人士在返国抗灾的同时,是否也推动著剧场人才的回流?

举例来说,今年五月由全民大剧团联合七个台湾剧团所举办的「2020舞台剧潜力新星甄选会」,便有曾在纽约百老汇音乐剧演出的表演者、保加利亚芭蕾舞团舞者等因疫情返台,并尝试开启接演台湾演出的契机(其中,已有该甄选会的参与者成为剧团近期作品的预备演员)。但,这样的情形究竟是个案?还是会陆续发生而形成集体现象?可能会因疫情趋势有所涨跌与变化。同时,若其他地区疫情趋缓,这些剧场人才会否再次进行流动?台湾的剧场环境会否因疫情而产生新局势,是否能留住在国际间往来的剧场人才?则有待未来持续观察。

8. 数位治理X数位创作X数位blah blah=剧场数位加速度海啸袭来?

近年,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北中南三大场馆纷纷喊出数位转型,以科技作为方法,应用于剧场管理、艺术推广、硬体设备提升等。在演出制作方面,二○二○年,随著台湾5G(第五代行动通讯网路)陆续释照,疫情加重的剧场虚实整合焦虑,在5G元年或可期待不远的未来能透过超高速、广连结(能连接大量元件设备)、低延迟(不因讯号来回变慢)的科技设备,结合AR(Augmented Reality,扩增实境)、VR(Virtual Reality,虚拟实境)、MR(Mixed Reality,混合实境)、XR(X-Reality或Cross Reality,延展实境)等各种数位「实境」技术,加上直播、影片串流,加速重构「现场」概念,改变观众体验艺术的可能性,影响未来剧场面貌。

目前,5G发展较为快速的日韩电信商,已在测试多元、沉浸的内容服务,如应用于运动赛事、演唱会等。提升观众的互动、参与能量,是数位介入演出制作的重要趋势,但短期内是否能落地应用于表演艺术领域,广泛发展数位内容,仍待观察。

9. 不能相聚交流,大师班、比赛、音乐节线上见

当观众们为了无法欣赏演出而怨声载道之时,可曾想过筹办艺术节、大赛等单位的心情?经年的规划、为期数日的课程、大师档期敲定、还有苦练多时准备上场的学子们,全因疫情功亏一篑。

为了不让全国学生音乐比赛抱憾,台北市立国乐团以「那疫年,我们的音乐比赛...T_T|||」为名,于网路上举办「团体组」与「个人组」比赛,由全国各校国乐社团或个人将演奏影片上传至脸书活动页面,进行按赞数评比。不但引起热烈响应,乐团也精选今年国乐合奏各组指定曲目,由副指挥江振豪指挥、「竹堑国乐节」创办人刘江滨担任主持,分享对音乐比赛的观察及获奖诀窍。而原订今年于高雄庆祝十周年的阿卡贝拉艺术节Vocal Asia Festival,也特地开发全新线上版本艺术节品牌Vocal Asia Festival express(VAFex)邀集世界顶级阿卡贝拉大师团队、亚洲团队和爱好者,举办线上的工作坊、音乐会,规划拍摄特别节目等,甚至安排了特别的「综艺节目」,用生活化的内容推广阿卡贝拉音乐。并规划「Sing男大主厨」,把关于食物的阿卡贝拉歌曲真实在厨房中做出美食。相对于VAF,「桃园合唱艺术节」则改弦易辙为「2020桃园线上人声艺术节」的模式,全面性将人声音乐的轨迹爬梳出重要议题,网罗亲子到成人的各式人声课程。借由「线上工作坊」的方式推出网路见面会、直播,增加互动感外,并预录了高达十四段高音质与内涵的影片。回首活动的举办,透过网路的无远弗届,以往因为时空不得到场的大师,如今得以齐聚一堂、现身互动。在疫情中激发出的好点子,虽然并非实体的替代品,但也走出了一条新路,为未来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

10. 表演艺术「宅经济」兴起?串流平台、演出录制典藏受重视?线上线下售票能并行?

目前,全球曾经或仍旧处于某种程度的封锁状态,使人们对科技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冠状病毒将数位化按下快转键,举凡线上购物、线上教学、视讯会议、线上娱乐等「宅经济」纷纷兴起,甚至逼使不会网购的世代也纷纷上线,带来消费市场的新局面。与此同时,表演艺术团队也纷纷迅速推出数位资源,争取演出场馆闭门、现场演出取消后,非常时期的曝光机会,经典作品线上观看、直播演出等云端服务,消费者是最大赢家,拥有取之不尽的观赏内容。

随著消费者的行为与偏好转变,也带来「不(只)在剧场」的可能性,内容产制依然是创作的核心,当演出录制/现场播映可望成为剧场演出的新常态,艺术家思考镜头语言,演出团队、剧院与线上串流平台如何实现合作、共创双赢,思考线上观赏售票、斗内、订阅制为艺文消费新模组,转变观众的消费模式,将会是新的挑战。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