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蝴蝶之恋》以古代的梁祝爱情与现代的跨海之恋相互呼应,时装与古装将在舞台上交错并置。(唐美云歌仔戏团 提供)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以古典梁祝爱情 呼应现代跨海之恋

《蝴蝶之恋》 两岸歌仔戏携手合作的创举

《蝴蝶之恋》由中国剧作家、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学文编剧,唐美云饰演男主角,厦门歌仔戏团副团长庄海蓉出任女主角。这出戏以歌仔戏为载体,由「梁祝」的爱情元素贯串全剧,藉著戏中戏的手法,描绘一九四○年代一对恋人分隔两地,相思且等待的故事,时装与古装将在舞台上交错并置。

《蝴蝶之恋》由中国剧作家、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学文编剧,唐美云饰演男主角,厦门歌仔戏团副团长庄海蓉出任女主角。这出戏以歌仔戏为载体,由「梁祝」的爱情元素贯串全剧,藉著戏中戏的手法,描绘一九四○年代一对恋人分隔两地,相思且等待的故事,时装与古装将在舞台上交错并置。

唐美云歌仔戏团《蝴蝶之恋》

7/29~31  19:30

7/31~8/1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29495005

被誉为「歌仔戏创新第一品牌」的唐美云歌仔戏团,这回又有新创举!和厦门市歌仔戏团共同创作的新戏《蝴蝶之恋》,不仅创下了两岸歌仔戏团实质交流演出的第一次,也开启了歌仔戏创作的新契机。唐美云说,二○○六年,在台北举办的「歌仔戏创作艺术节」,两团不约而同地接下了「古戏新诠」的命题创作,唐美云将经典老戏《貍猫换太子》浓缩改编而成《金水桥畔》,删去繁复枝节,转以宫廷中人为生存的人性纠葛为主题。厦门市歌仔戏团则推出新编戏,将《窦娥冤》以现代视角重新演绎。两岸歌仔戏虽因不同的时空环境,而有迥异的艺术发展,但当时在彼此观摩之后却惊喜地发现,双方对于歌仔戏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和理念极其相似。因为志同道合,当下随即产生了初步合作的构思,去年十月,两团共同创作的《蝴蝶之恋》诞生。

从单纯交流观摩到携手同台演出

《蝴蝶之恋》由中国剧作家、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学文编剧,唐美云饰演男主角,厦门歌仔戏团副团长庄海蓉出任女主角。音乐、舞台与灯光,则由双方剧团共同讨论完成。这出戏以歌仔戏为载体,由「梁祝」的爱情元素贯串全剧,藉著戏中戏的手法,描绘一九四○年代台湾歌仔戏小生秋霖到厦门搭班演出经典戏码《梁祝》,演出梁山伯。下了台后,戏完情未了,与演出祝英台的厦门歌仔戏小旦中青谈起恋爱。两人私定终身,秋霖先返台禀报父母,却因一九四九年时国民党迁至台湾,两岸联系中断,一对恋人分隔两地,相思且等待的故事。

虽然歌仔戏这个剧种在两岸皆有传统,但过去的交流都是以演出观摩、学术研究为主,几乎是各唱各的调。曾学文说,两岸歌仔戏过去未能有实质交流的原因,主要在于两岸剧团的体制不同。「中国的剧团都是国营,台湾却都是民间经营,两边要合作,经费与时间上都困难。」曾学文强调,两岸歌仔戏的交流自一九八七年就开始,观念上相通却是到了近年。「其实两岸歌仔戏的演出形式大同小异,同样的通俗化、近民,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曲调也都相同。较为不同的,就是两岸演员的发声方式,台湾用的是本嗓,声音比较低,中国演员则是真假嗓混用,声音比较高。」

融合双方特色造就舞台佳话

唐美云说,原本她以为两岸的歌仔戏会很不同,但那次经验让她感到惊喜,因为演出理念相同,都尝试古戏新编,让传统戏现代化发展。双方当时就达成了合作的默契。「两岸的歌仔戏演员在走法、唱腔、演法方面稍有差异,双方的合作就是要把彼此的特色融合在一起。」二○○九年初,唐美云歌仔戏团承办「台中市传统艺术节」时,便特别邀请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参与演出,广受好评。去年十月,厦门举办了「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首度合作的歌仔戏《蝴蝶之恋》初试啼声,即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特别奖,让唐美云深具信心,决定不计成本、不畏艰辛地跨越海峡,让这出戏在台湾上演。

在形式上,《蝴蝶之恋》以古代的梁祝爱情与现代的跨海之恋相互呼应,时装与古装将在舞台上交错并置。唐美云本来就擅长在歌仔戏里融合现代与跨界的手法,这次也将加入现代舞元素演出。《蝴蝶之恋》结合两岸杰出的歌仔戏菁英,除了唐美云与庄海蓉分饰男女主角外,台湾方面网罗了小咪、许秀年、赵美龄、罗北安、吴明志、刘冠良、曹雅岚,以及厦门歌仔戏团苏燕蓉、黄娟娟、陈丽娟等优秀歌仔戏演员共同演出,堪称是两岸歌仔戏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大陆歌仔戏  从移植样板戏到吸收西方歌舞剧文化

歌仔戏的剧种发展约莫百年。民国初年,初成型的歌仔戏随著往返的歌仔戏班传至大陆,在漳州地区称为「芗剧」,厦门地区则同称歌仔戏。在福建地区流行的剧种约近三十种,歌仔戏虽然是最年轻的一种,但是深受闽南人士喜爱,与闽剧、潮剧、高甲戏、梨园戏并称福建五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漳州与厦门的闽南地区,尤其以漳州为最。在福建漳、厦地区,原本共有十个公立芗剧团,但近年来正在减少合并中。每个芗剧团编制大的有一百二十人,小的也有六十人。公家剧团,聚合各种专业人才,引领著大陆歌仔戏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专业蓬勃发展的芗剧团在三、四百团左右。

大陆歌仔戏在文革时期移植样板戏模式,使得闽南歌仔戏「剧本雷同化、导演话剧化、服装越剧化、表演京剧化」。为了突出唱腔,演唱上,以京剧吊嗓与假嗓高八度的方式演唱,加上仿自越剧的服装、化妆,都使得歌仔戏慢慢失去特色,与京剧、越剧越来越接近,而有「南戏北演」的问题产生。在文革之后,歌仔戏随著时代变化,吸收外来文化与新的戏剧元素,而有歌舞剧化的倾向。

历经戏改、文革,五十年来不同的文化生态,台湾歌仔戏与大陆芗剧这一对失散半世纪的姐妹,同台相看,各自展现了独特的风情与面貌。熟悉的是亲切的歌仔调与闽南话,还有相同的戏码。陌生的是两岸的唱腔、表演风格不同。大陆演员的唱腔多以真假嗓交互运用,揉合了京剧、歌剧的演唱技巧,唱腔与表演都十分程式化。而台湾的演员则以本嗓「吃肉声」演唱,在表演风格上较为亲切自然,接近大众生活。(廖俊逞)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