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台酒馆搭配大幕、镜面、化妆灯与戏服,一如私密的后台空间。(戏台咖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不只来看戏─ 艺文复合空间大挑战 国家戏剧院

「戏台咖」 体验剧场生活 从这里开始

国家戏剧院的大整修,让民众最有感的革新,不是舞台地板更新或自动悬吊系统引进,而是将一楼地面层原来的商店区打掉重练,重新规划展现的「戏台咖」。剧场人出身的设计团队,融合前台、侧台、后台的空间概念,以剧场人、观众的实用角度出发,让民众在此体验「剧场生活」,也植育培养属于台湾的看戏文化。

国家戏剧院的大整修,让民众最有感的革新,不是舞台地板更新或自动悬吊系统引进,而是将一楼地面层原来的商店区打掉重练,重新规划展现的「戏台咖」。剧场人出身的设计团队,融合前台、侧台、后台的空间概念,以剧场人、观众的实用角度出发,让民众在此体验「剧场生活」,也植育培养属于台湾的看戏文化。

今年三月初,国家戏剧院完成整修、重新开门,迈入卅岁的两厅院要奏出新章,也必先利其器,在这得容下全台湾、全世界表演艺术家的空间里,对于观众,乃至所有到访的表演者、工作人员,甚或周遭市民及观光客来说,最有感的革新可能不是舞台地板的替换、自动悬吊系统的引进,而是「戏台咖」的诞生。

由翻转迪化街老屋,为其注入文创活力,从而「掘」起大稻埕人文历史风华的周奕成,与营运总监郑佳睿、舞台设计张哲龙、灯光设计江佶洋等人,一同带领的「世代戏台」团队,趁著剧院而立之前,献上最有心意的大礼:重整地面层空间、打造全新观戏体验。出身剧场的张哲龙与江佶洋,对于两厅院有著满满的情感,当然也有熊熊的意欲,他们期望改变的,不只是场地的运用、商品的贩售、餐点的供应等后期方针,他们要从最原始的概念出发,以擅长的空间设计与规划在观众心中种下秧苗,植育培养属于台湾的看戏文化。

我们一直都在这个地方  就像在设计自己家

张哲龙自承:「我从二○○六年开始作剧场,这里就像自己家一样,我们一直在这个地方。当时在讨论这个案子、准备提案报告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很兴奋的。」站在自己的身分立场想像剧院,以曾是使用者的经验检视这个空间,当有机会著手设计时,张哲龙说,「我会希望以后自己进进出出的地方,至少可以让跟我一样的剧场人感觉舒服、喜欢。」于是,位在楼下的「戏台咖」名称对比著楼上的戏台上,他们站在幕后人员、行政场馆这一边、也站在观众这一方、更如同即将上场、整装待发,在下面standby的演员一样,没有台下的十年功,也难成就台上的一分钟。

试想若如以往那般,「到剧院看戏,都没办法轻轻松松地来、舒舒服服地等待,中间不能好好休息、结束也总得匆匆离去、很难好好讨论」的狼狈模样,听张哲龙说起,也令人心有戚戚。因此,「延长」成了戏台咖的关键字之一。首先,他们要延长营业时间,此前要等接近中午才开门、戏演完楼下也已打烊收工的景象已不复见,从早上九点到晚间十一点、甚至半夜一点的服务标准,是打开大门、广纳来客最具体的做法。

时间的延长,等于将观众的「看戏体验」也延长了,反过来拿前述那段经验对比:如果看戏前能有简单的餐点,即使下班时间晚了、车潮塞了,没时间吃,至少这里有提供能拿了就走、快速解决的食物;加上座位众多、空间宽敞明朗,就算到得早,也能点杯咖啡或选本书,消磨时光;中场休息,戏台咖的餐车会在剧院楼层等候,渴了、馋了都好解决(不过也得看运气,因为总有许多跟您一样的观众排著队、等著被喂食);大幕落下之后,这里依然开著灯,有人赶著离场回家、有人想散步思考,如今多了个选择,可到此一游,找个地方待一下,整理整顿心情,或七嘴八舌交换心得、尽情闲聊乱聊、直到夜深。

这里也是剧场  从前台、侧台到后台

这些美好的想像,现已发生。戏台咖共分成三个商品贩售与三个餐饮区域,如此的规划与利用,也是第三个「延长」的想像:关于剧场空间概念的延展。从爱国东路侧进入戏剧院,这个离捷运站最近的入口是「戏台市集」,它就好像剧场前台一样,担当著重要的接待身分,为到访此处的游客提供台湾设计选品与特色物产商品;往里边走连接到「戏台茶馆」则似表演区域,这里的桌椅皆可移动以利各种需求,一旁也能看见功成身退的国家剧院手动悬吊系统、抬头则是一排排灯杆,一如演员置身舞台所见景色。

穿过一扇门,一边是观众们熟悉的售票柜台,原先的福华剧院轩,现在成了「戏台咖啡」与「戏台书店」共享的区块,这里好像侧台,随手放置在工作桌或灯箱上的,有闲书、有好书,更有许多个人专属的独特工具。咖啡当然是剧场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必备饮品,不管是齐聚一堂开会讨论、设计呈现,或演员独自埋首剧本、技术累了歇腿、提振精神,这里有大桌子、有wifi、有插座,甚至也有像侧台一样拉来就坐,不成套的桌椅,东拼西凑、质地粗犷的工业风格。穿过书店,走上楼梯或斜坡,来到靠自由广场这一侧的剧院,这里有开至深夜的「戏台酒馆」提供义式料理、美酒佳肴,搭配大幕、镜面、化妆灯与戏服,一如私密的后台空间,可以趁酒酣耳热之际、黄汤下肚之时,畅聊八卦、「黑特」剧场。对面的「戏台小舖」则有满满的饮料和零食,专门服务广场上参与活动的民众、剧院建筑四周上下苦练各种舞蹈功夫的习武之人。

楼上楼下、兄弟联手  延长观戏的五感体验

这都还只是开始,接下来他们要协助「延长」戏的生命,或是说有关这出戏的一些回忆,郑佳睿以近期即将上演新点子剧展《血与玫瑰乐队》为例,导演王嘉明将与在「戏台酒馆」担任顾问的哥哥王嘉平联手,端上以拿坡里料理、以戏为发想的「血与玫瑰套餐」,不仅将列入酒馆菜单至少整整一个月,供有看到戏、没看过戏的宾客享用,还要与演出同步,剧中现场电话点餐、由楼下直接外送进剧场。如此新颖的合作方式,结合了王嘉明剧中的深意、王嘉平的巧思,更是戏台咖扩展观演体验的有趣尝试。

未来,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不过周奕成也静静地表述著,其实他认为目前整体的样态,「已经是最佳化的经营方法了」,他们起初希望能「把现实和理想结合在一起,跟剧场、跟表演艺术结合的概念,其实已经全都放进来了,这个架构是完整的、空间的利用规划都是妥善的。」若要说提案跟成品之间的距离,确实已是完全达成目标了。他说:「以这个建筑物来说,不太有更好的方法了,或许会有更赚钱的方法吧。」但那自始至终都不会是他们期望的方向,确信也没有一位观众希望这里成为拼装而成的文化商场。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