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e you Zoom》内其中一位分享者冯世权,在其女儿的房间内。(黄婉萍 提供)
香港

微型自述Zoom进港人生活 《听摇滚的北京猿人》广播重现

剧场无法演出的当下,各剧团与艺术节都在探索其他表演的可能。如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在五月时把原来两小时的剧作《听摇滚的北京猿人2021》变为五集每集约半小时的广播剧,而《See you Zoom:一个香港居民的微型自述(线上互动前传)》以低成本没预算的「贫穷」剧场方式,透过Zoom与观众进行参与式演出,四位香港人在人际隔离的情况下真诚同时真实地分享大家都有共鸣的处境。

剧场无法演出的当下,各剧团与艺术节都在探索其他表演的可能。如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在五月时把原来两小时的剧作《听摇滚的北京猿人2021》变为五集每集约半小时的广播剧,而《See you Zoom:一个香港居民的微型自述(线上互动前传)》以低成本没预算的「贫穷」剧场方式,透过Zoom与观众进行参与式演出,四位香港人在人际隔离的情况下真诚同时真实地分享大家都有共鸣的处境。

疫情严竣仿佛变成了日常,剧团和艺术节都以不同的方式在网上探索可能性,如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主办的「靠边站艺术节2020」以年轻为主题,今年首次线上进行,节目亦以网上艺术节的角度策划,有些是Zoom形式参与有些则是在网上频道直播;至于落脚大埔艺术中心的多个表演团体,则在五月最后一周举行另一网上艺术节「隔离艺术ing」,大家仍然继续创作与生活。

剧场作品转为广播剧  创作推广新可能

剧团把作品录影直接上网播出已是近数月欣赏表演的「常态」,但亦有团队把作品转换方式重新制作。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在五月时把原来两小时的剧作变为五集每集约半小时的广播剧,在录音室重新制作的《听摇滚的北京猿人2021》除了要调整场景和动作的表达外,也加入音乐和效果引导观众进入想像,同时要协助切换角色的状态,情节成为主导,让作品的呈现产生不同的观赏经验,相当考验演员咬字的清晰度和如何以声音建构角色,即使是富经验的舞台演员,也必须转化演绎的方式。

有别于读剧会读出动作和舞台调度,广播剧要将之转化如放在对话中,香港以往也有把戏剧作品转为大气电波版本;广播剧创作也是重要的创作类型之一。只是当「听收音机」早已不是主要娱乐,广播剧好像渐渐淡出,然而因疫情而令剧场创作人思考和探索作品呈现的可能性,日后即使剧场回复「正常」,也势必在创作和推广上带来更多元的发展。

而利用网上学习和会议平台进行直播演出,则更可能会成为未来创作的空间。《See you Zoom:一个香港居民的微型自述(线上互动前传)》以低成本没预算的「贫穷」剧场方式,透过Zoom与观众进行参与式演出,四位香港人在人际隔离的情况下真诚同时真实地分享大家都有共鸣的处境。作品开始时由主持人请参与者测试聊天室和即时改名的功能,预备在演出期间进行选择和回应,并强调要观众先上洗手间以免影响欣赏演出。

Zoom进他人的room  新颖的参与式演出

当线上演出成为日常,大家也习惯于被干扰和难以专心地欣赏时,这个认真的提醒倒是令人相当兴奋,当然也半信半疑。不过《See》九十分钟演出的设计策略,其实相当令人容易投入和维持参与度(engaging),观众在看完四位分享者在房间内的短介后,要选择想进一步认识多点的两位港人,透过Zoom的分组功能,观众在虚拟空间藉分享者的带领下,现场深入房间的不同角落,了解他╱她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和心情,房间不修饰的揭露与其自述,强调了真实和现场感;房间内多于一个拍摄角度现场跳接不同画面,也见创作人思考如何用镜头表达更多未能言说的状态,此外也有探索家居日常的诗意,如聚焦水龙头涌出来的水反映心里压抑。

分享者鼓励参与者介入,观众即时的互动,如提问与为分享者的状态打分数,当然因观众基本上不露面(也是Zoom学习的常态),鼓励他们的力度和需要是否能即时回应,就是分享者每次演出的挑战;照顾其即兴性但同时也要在预设的时间框架内完成分组内容,以接合主轴的流程。《See》打开了参与式演出以网上平台进行的可能性,疫情之下,让未来表演的探索变得更有活力。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