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党剧团「当代经典读剧节」现场。(同党剧团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推广练功都好 「累积」还需努力

从今年读剧活动倍增谈起

关心剧场活动的读者应会发现,今年的「读剧」活动特别多。这样一种「排练中」型态的展演,从各主办单位的举办内容来看,向外推广或对内练功的目的都有,当然在表演功力与戏剧环境素养的灌注上都有助益,但深入来看,是否也反映了整体环境的匮乏?需要「用力」累积的,还有更多……

关心剧场活动的读者应会发现,今年的「读剧」活动特别多。这样一种「排练中」型态的展演,从各主办单位的举办内容来看,向外推广或对内练功的目的都有,当然在表演功力与戏剧环境素养的灌注上都有助益,但深入来看,是否也反映了整体环境的匮乏?需要「用力」累积的,还有更多……

今年,也许不少人都感觉到「读剧」忽然兴盛起来。这么说其实也蛮奇怪,毕竟读剧本来就在一出戏的排练过程里,但把读剧当成公开展演的戏剧活动来办,数算一下,首度策办的有同党剧团的「当代经典读剧节」、莫比斯圆环公社「读剧平台」、身体气象馆「为你朗读」、阮剧团「见花开剧展」暨「剧本农场」计划,进入复数年的还包括华山艺术生活节「新嚎作家读剧夜」、南风剧团「读行侠剧展」。这是否意味著,有另一种「需求」隐然产生?

再稍微计算一下,前述所列的读剧活动提供给台湾原创剧作的比例明显较高,这或许与近年台湾剧场「重回文本」、「好好说一个故事」的态势有关。另一方面,演出的量暴增,可能也让剧作的需求增加。但公开的读剧终究并非台湾剧场习惯的生产或消费模式,那么,在这些以剧本创作、读剧为焦点的计划之中,究竟藏著什么样的可能性,以及整体环境的匮乏?

对内或对外  推广或练功

简略回顾这几个相关活动。同党剧团「当代经典读剧节」邀来台湾难得一见的六部剧作,标榜所选剧本为廿年内出产,而且均获重要奖项肯定,剧作跨越不同国家(法国、美国、挪威、土耳其、德国)等。相对而言,「新嚎作家读剧夜」选择的文本则属台湾当代,同时以「世代」、「社会」等关键词切入,尝试引发回响与议论。

莫比斯「读剧平台」比较是「对内」活动,成员从导演位置,通过这个开放分享的计划与不同风格的文本相处,练功的意义大于其他,但这简单的本意若真能增进剧团成员在往后发展作品上的基本功,效益不会比其他「对外」的计划来得小。

身体气象馆的「为你朗读」意图将剧场中的「读」扩大,除了公开征选两名年轻剧本创作者的作品,主动提供展演团队与行政资源;也与纪州庵文学森林、南海艺廊合作,带入「城南文学」的区域文艺想像(包含同安街、厦门街、牯岭街与南海路的文学创意生活圈)与小说朗读的实践,延续作为台湾实验剧场/剧场实验中枢的牯岭街小剧场,持续保有的实验精神。

阮剧团「剧本农场」计划架构,源自剧作家王友辉于一九九四年参加美国一项国际剧作家写作计划,以「南方/嘉义」为主题,从讨论、书写到发展一应俱全,最后由三位导演分别排练在这项计划完成的三部剧作。与其说这与读剧有关,不如说核心是培养剧本创作者,再者,从主题的设定亦可感受到阮剧团在地方发展剧场的企图心与眼界。

南风剧团迈入第五年的「读行侠 读剧展」,有著从剧本征选到读剧发表的流程,每年两或三部剧作入选。今年较不一样的是,除去两部入选作品,南风另外规划「莎拉.肯恩系列」,一次献上这位英国剧作家的《4.48精神异常》及《渴望》。这个专题的设定,让读剧展有另一种味道,若此后能逐一以不同剧作家作为专题,也不啻为一种兼具研究与推广的方式。

表演有累积  论述在哪里?

读剧,总让我想到观戏经验里时常遭遇到无法被演员声音说服的挫折,有时候的确是听觉决定了身为观众的我,在下一秒会感到不耐或期待。相对的,我也记得二○○九年与《饕餮》相遇的愉悦经验,那是高俊耀与郑尹真再度联手改编黄碧云小说的文学剧场之作,另有黄炜翔加入演员阵容。他们无论是念白或停顿的处理,都那么恰如其分,(必然包含停顿的)说话便成了一种音乐,有了深绵的余韵。因此,回想这些读剧活动的诞生,若真能细细琢磨,其实对表演环境的累积很有助益。

必然碰触到的另外一面,是论述的累积,本文列出的读剧活动,依随每一个计划在动机、架构与对象上的不同,自有不同的问题需要面对。持续性、档案化与记述性的不足,都是必须给出的提问。譬如同党剧团提到「当代经典读剧节」其中一点特色是「使得观众对于当今剧坛(特别是剧本创作层面),有通盘的了解」,这一句话恰恰让人回问著这场读剧节在研究与资料展示上的深广,意思是,如果一场读剧并不能够让我们借此了解该国的剧本创作现况,那要再多做什么才能比较接近?「新嚎作家读剧夜」有著类似的问题,虽然标榜著世代、台湾原创,但把世代概念透过一晚的读剧呈现出来,加上演后与观众的交流,是否就能一定程度地完成关于「世代」的看见与被看见?而「世代」概念在被读出的剧作里是否具备有效性?

匮乏的背后  仍须努力「累积」

诚然,这里的提问并不只是针对这些读剧活动,对首度举办的节目来说也嫌提问过早,但若将这些读剧活动视为台湾剧场的某种现象,显示的是台湾剧场长期以来的某些匮乏,这些潜藏的匮乏让我们的剧场很不容易累积,而累积的基础,一部分就是资料的搜集与保存、议论与书写等层面。

虽然我也明白有许多资源、现实条件的限制,但相对的,我们也不能因为现实条件不足就选择一再搁置,如果我们不重视整理与记述,讨论任何题目都不会有足够的资料、文件基础。是的,即便如此,工作者与团体依然可以活得好好的,但整体环境却无法滚动,甚至就像台湾人民十几年来的平均薪资一样,不涨反退。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