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仲子》关注战国隐士陈仲子(林苍晓饰)的思想,探讨其处事风格和悲剧脉络。(上海小剧场戏曲节 提供)
上海

梨园戏生旦沪上争锋 传统与新编共逐奖项

有「古南戏活化石」美名、源自福建的梨园戏,颇受上海观众欢迎,屡屡应邀北上演出,在去年十二月上旬,就有参与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搬演的新编戏《陈仲子》,与同样出身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退休的资深旦角吴艺华搬演折子戏专场,前者主演生角林苍晓与吴艺华一样有卅年从艺经历,两人都可能争逐白玉兰表演奖,新编与传统表演,谁能胜出?

有「古南戏活化石」美名、源自福建的梨园戏,颇受上海观众欢迎,屡屡应邀北上演出,在去年十二月上旬,就有参与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搬演的新编戏《陈仲子》,与同样出身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退休的资深旦角吴艺华搬演折子戏专场,前者主演生角林苍晓与吴艺华一样有卅年从艺经历,两人都可能争逐白玉兰表演奖,新编与传统表演,谁能胜出?

岁末冰寒又连著湿冬的时节,对于演出市场确实是件考验,连续四届的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却又展现演员拚力观众卖力、院团拿出作大戏的阵容,去年的十二月上旬,在新开张的长江剧场上演一场辉煌满座。红在戏迷圈里的梨园戏,几乎年年出新戏,近期主攻江浙沪地区,为了参加白玉兰表演奖评选,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还特别在1862时尚中心加演一场《陈仲子》。

南戏活化石  传统、新编共逐奖

戏曲多有语言上的隔阂,北方系列梆子类的豫剧、秦腔,皆难以扎根性地向外发展,为何梨园戏走俏沪上,屡屡受邀?源自宋元戏曲八百年的传承,风味古朴醇厚,表演亦庄亦谐,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基本动作称为「十八科母」,各个行当严格规范,声腔吐字诗韵风情,有别于主流京昆的表演程式,也和地方小戏的素简单一有明显区隔。

同为泉州梨园戏团的演员,不曾打对台,如今各自以传统与新编戏角逐表演奖,生旦卅年的从艺历程,到此要一见分晓。

主攻大旦的吴艺华,卅年前随梨园剧团来沪交流演出,搬演残本的宋元南戏《王魁》之一折〈走路〉,此戏和傅派名剧〈情探〉缘自同一题材,她受到越剧大师傅全香的青睐和鼓励,种下日后抢救复排全剧的助力。十二月初,退休后的她,改以民间传习艺人的独立身分,在上海推出折子戏专场,其中〈走路〉是她受教于老艺人何淑敏、历经多年整编后的版本,另两折是带领她的女儿作传承接班人的培养扶衬。选择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出,无布景和灯光也不戴麦克风,近距离的观看,肉身原音,观众像似评审的导师般,无修饰地将宋元遗风尽收眼前,看多了舞美灯色的恢弘大戏,手持金刀出场,情绪怒而不哀的女鬼,激愤处也不下腰劈叉,更无十尺长水袖,滚染翻扬,对我们观赏的习性是挺大的挑战。

《陈仲子》探隐者  主角功力撑大局

泉州梨园剧团几出新作,似乎都以女性角色视角为主,题材在情欲上多所纠葛,《陈仲子》一剧则关注战国隐士陈仲子的思想内核为主旨,探讨其处事风格和悲剧脉络,五折戏中头两场是直写主角性格上,乖张且哀悯众生的慈心,而后避世隐居在乡间,因声名清廉感召楚王礼聘为相,人物的犹疑性格,在在分散观赏的专注度,既为思想家,首先不知该接受官职与否,其妻点明后方才接受,途中遇瓜农询问,此人怎能为相位,便起自责认为,隐居却成沽名钓誉不符初心,情愿去当园丁,任由妻子规劝也无力让他转念。〈食鹅呕鹅〉写尽了隐士有清廉心,肚子却不能忍清廉饥,大食鹅肉后,竟是来自平素憎恶的官场大夫,觉得不洁又不义,顿时作恶反吐,舞台上其妻幻化血色红鹅,在肠胃中作翻江倒海状……这不是厌食症患上的暴食与催吐吗?最终的〈蚯蚓比廉〉,仲子被蚯蚓讥笑,再三努力仍非清廉,只见两位男装丘引先生,妩媚生姿,虽知此虫是雌雄同体的环节动物,用男演员故作阴柔状,在笑果之外,如何对于第三性的解读,导演或许能有更妥善的处理。

饰演主角的林苍晓,诠释颠狂洁癖的隐者,在梨园戏中较少有此类型,很难去借鉴表演科步,面对冲突薄弱的情节下,以资深的功力撑起大局。

终了,仲子的去处,转换成吃腐食的虫子,还是继续探索清廉之路,编导不作评判,千秋一案留与后人说!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