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冢歌剧团改编自漫画的《凡尔赛玫瑰》,已成为该团经典。(宝冢歌剧团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歌舞线上.正义对决 —日本音乐剧《死亡笔记本》

热门漫画立体化 舞台启动粉丝潮

日本漫画与舞台剧改编:在《死亡笔记本》之前

在日本,漫画的发行质量均高,有著广大的读者群,也带动了周边产业,日本影视舞台娱乐界,也累积了大量以漫画作为文本题材的舞台剧、电视、电影作品,在漫画粉丝的支持下,环环相扣兴盛蓬勃。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D漫画文本的立体化,演员选择与表演能否符合粉丝的想像与期待?情节能否更丰富满足观众所需?在在挑战漫画的改编制作功力!

在日本,漫画的发行质量均高,有著广大的读者群,也带动了周边产业,日本影视舞台娱乐界,也累积了大量以漫画作为文本题材的舞台剧、电视、电影作品,在漫画粉丝的支持下,环环相扣兴盛蓬勃。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D漫画文本的立体化,演员选择与表演能否符合粉丝的想像与期待?情节能否更丰富满足观众所需?在在挑战漫画的改编制作功力!

漫画作为一种阅读刊物,在日本有令人咋舌的消费市场,在经济狂飙发展的九○年代,曾留有一项纪录:一九九五年日本出版界共发行廿三亿本漫画,其中共卖出十九亿本,在总卖出刊物量里,漫画销售率占40%(注1)。我们也看到庞大的漫画市场带动周边产业的具体结果:日本影视舞台娱乐界,累积了大量以漫画作为文本题材的舞台剧、电视、电影作品。当你走在消费主义大本营的日本东京街头,映入眼帘的尽是为达宣传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精致华美海报、广告,一字排开的偶像明星(或是知名演员)担纲演出舞台剧、电视或电影,故事题材则改编自家喻户晓的漫画,这样的广告或海报往往气势惊人且吸睛力十足,这样的制作也屡屡制造话题性(尚且不提这样的演出是否都是叫好又叫座)。

当我们讨论何以相较于台湾或亚洲其他国家,乃至欧美等国,日本更常以漫画作为影视题材,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文化、经济的脉络,影响了这样的结果?以漫画作为舞台剧、影视题材的改编依据,又会引出什么样的可能与限制?这一连串的问题与答案,其实颇值得临近日本的我们深思及借镜。

漫画广受喜爱  潜在观众群难以计数

漫画(マンガ,读作manga)为一种图画式的文本,日本公认漫画的起源有两派,其一派认为日本漫画源自于十二世纪讽刺卷轴式的绘卷,描绘著生动的风景、带著故事性的拟人化动物图画;但另一方说法则认为漫画作为一种大众性的阅读文本,源自于十七世纪江户时代,此时富有教育意味与庶民娱乐的「浮世绘」兴起,而描绘生活情景的「北斋漫画」带著「随笔而画」的率性并蕴含讽刺、玩笑意味,受到大众欢迎。进入明治时期,欧美漫画(comic)中讽刺实事、针砭时局的本质,赋予日本漫画新的视野;其后,在民主自由的风气日益高涨的大正时代,「漫画家意识」崛起,漫画家雨后春笋般的创作,兼具质与量,大量以儿童、少年为取向的漫画周刊出刊,开创漫画新风潮,此时漫画不再「不入流」,漫画也可以有教育或是艺术意义。

到了昭和时代,手冢治虫犹如踩在巨人们的肩头上,成为日本的「漫画之神」,他的作品风格多元,运用电影般立体的运镜效果,给予读者崭新的阅读刺激。手冢认为漫画不应只局限令人发笑的讽刺画,而是作为连续性、包含人性及情感的故事连环画。他的作品结合漫画(指单纯平面图画)、电影、小说创造出「故事漫画」。手冢治虫高质量的黄金创作期,刚好搭上电视开始普及的年代。手冢动画卡通《森林大地》、《原子小金刚》相继出现,传媒的力量更迅速为他累积广大人气。

广受大众欢迎的漫画,也通常具备著精采曲折的剧情、易引起读者共鸣的角色设定、背后往往讨论著普世性的问题:生存、爱情、理想冲突等等。于是乎,著名漫画作为戏剧演出,除了提供题材,其高人气也提供商业戏剧(商业剧场或是电影、电视)广大的观众来源。例如,手冢治虫作品《缎带骑士》(台译《宝马王子》)在二○○六年改编成音乐剧,由早安少女组成员担纲演出,当红青春偶像演绎这样华丽的少女漫画,造成一股风潮。但有趣的是,这部漫画灵感其实是来自于漫画家成长的故乡——宝冢市的宝冢歌剧团(注2),剧中身为女性却扮男装的蓝宝石,活脱脱是宝冢男装丽人的代表,而漫画开头描画女主角诞生的宫廷场景,偌大的楼梯,穿著华丽的侍女仆人一字排开庆贺大喜之日,颇有宝冢大剧场「大阶段」(楼梯)气势!《缎带骑士》这部漫画灵感取之于剧团,最后在舞台上立体化,证明著漫画家在日本并非单打独斗,而是有著出版集团背后操手掌握著整个漫画王国,并与电视、电影、舞台剧等娱乐界加以互动,跨界资源整合,开发无数周边商品,带动多元商机之外,也构成独特的文化资产。

一部漫画  救活了百年歌剧团

一路从日本漫画历史源起谈到集大成的「漫画之神」手冢治虫与宝冢歌剧团的渊源,接下来不得不提及宝冢歌剧团与漫画改编的紧密关系:一部少女漫画如何拯救一个面临解散的剧团,使之谷底翻生并创造爆炸性话题及商机?听起来有点过于浮夸浪漫,但这是发生在日本百年剧团宝冢歌剧团身上的实际经历。

成立于一九一四年的宝冢歌剧团,发展至今,已由一个驻守温泉胜地的十六人少女歌唱队演变成拥有四百名演员、年演出场次超过一千五百场、累积剧作超过两千六百部超大型商业剧团。二○一三及一五年亦曾两次来台演出的宝冢歌剧团,给人一种绚丽浪漫的梦不落王国之印象,但是宝冢歌剧团其实并非总是一直这般光鲜耀眼。七○年代宝冢歌剧团也受到日本不景气与新式娱乐产业出现的冲击,连带影响票房,当时舆论出现「宝冢歌剧团是阪急集团的大包袱」的负面评价,存亡之际的宝冢歌剧团急须一个翻身机会。

此时一位宝冢粉丝向剧团提案演出当红漫画《凡尔赛玫瑰》(注3),这部漫画由池田理代子创作,故事背景聚焦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女主角奥斯卡身为贵族后裔却打破性别、阶级限制,穿著男装与平民百姓一起攻陷巴士底监狱。她勇敢地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如一朵高贵的白玫瑰、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代表白玫瑰的奥斯卡与代表红玫瑰的玛丽王后,两名角色刻划动人,引起女性读者高度共鸣,因为甚少有漫画站在女性角度为不平发声。「漫画」作为一般的娱乐消遣之外,更进一步满足并反应读者的内心欲望,这部为日本女性发声的纯美爱情故事,博得许多女性读者的共鸣,创下千万册的销售奇迹。

一九七四年,宝冢歌剧团将这部漫画改编成舞台剧,作为创团六十周年的纪念演出,演出期间大排长龙等待买票看戏的观众将剧场外的停车场挤得水泄不通,朝日新闻更以「关西异常」来形容首演盛况。这部作品由当时剧团一批歌唱与表演实力坚强的明星演员担纲演出,引人入胜的服装、布景、音乐,配以浪漫剧情,获得空前成功,《凡尔赛玫瑰》奇迹似地解决宝冢歌剧团赤字问题,解救剧团的经营危机。

载舟亦能覆舟  粉丝比观众更挑剔

宝冢歌剧团自当时引用当红漫画,制造票房奇迹后,也持续开发新的题材来源。从《凡》剧开始,剧团亦尝试改编其他少女漫画,并多次创下票房佳绩。近年改编的演出作品,有二○一一年的《小咩的管家》及一六年的《剑心》等。日本另一剧场龙头大佬「东宝制作」近期最炙手可热的漫画改编演出,应属一六年初首演与一七年再演的《王家的纹章》(台译《尼罗河女儿》)。这部以古埃及为背景的史诗漫画,由漫画家细川智荣子自一九六○年代开始连载,迄今尚未完结,华丽的画风及浪漫感人的凄美爱情,累积老、中、青三代读者。东宝制作的《王家的纹章》聚集一票优秀的音乐剧演员,并由创作《伊丽莎白》Elisabeth、《莫札特!》Mozart! 的音乐家Sylvester Levay担任音乐作曲。当这个演出消息一释出,立刻跃上日本艺文界热门话题,主要演员有这次来台参与《死亡笔记本》的滨田惠。

日本的演剧界及漫画界背后都有著集团的支撑,广大的读者或是观众的期待,酝酿了商业剧团改编动漫的风气。二○一二年,日本注册的剧团共有四百六十五个,大小规模及取向不同。像东宝制作、宝冢歌剧团这样动辄百人以上参与运作的大型商业团体,其实不到总剧团数量的十分之一。但这类大型戏剧制作,即使在产值及市场都独占鳌头,还得依靠源源不绝的观众数才能支撑商业戏剧的生命。于是,他们除了在人才培育与行销面别出心裁之外,以漫画改编合作,更可为商业剧团带来许多新的观众群。

制造话题,并吸引无数漫画迷进剧场一窥真人版演出的同时,漫画改编的舞台剧作品,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例如,担任主演的演员扮相是否能满足死忠漫画迷心中的期待?简单的剧情、在2D漫画逻辑里,靠著夸张的镜头描绘技巧,足以成立;但搬上舞台后,观众对于文本要求更多,太单一、薄弱的内容,也有可能无法满足、感动剧场观众。同时读者对于漫画有既定的期待,剧中用以搭配的音乐风格,乃至于舞蹈动作等,是否也可以符合整部漫画的美学基调,这又在在考验改编者及制作创作端的功力了!

注:

1. 陈雅暄。1991。淡江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论文。《日本女性漫画中的女性意识之研究——以90年代为中心》。

2. 手冢治虫成长于关西兵库县的宝冢市,自小便常常观赏宝冢歌剧团演出,成为其创作养分,手冢日后成为著名大漫画家,后人在宝冢大剧场斜对面设置手冢治虫纪念馆,门前一只巨型的火鸟雕像来自于其创作《火之鸟》,象征漫画家对于生命的关注及源源不绝的热情。

3. 这部作品1972年5月开始在《漫画周刊》连载,池田理代子在创作漫画过程深深感受到女性不公平社会处境。详见拙作,发表于第272期两厅院《PAR表演艺术》杂志〈凡尔赛玫瑰—宝冢歌剧的辉煌经典〉。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