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剧《伍采克》以无调性音乐表现剧中市井小民的悲哀与苦难。(Bernd Uhlig 摄 Staatsoper im Schiller Theater 提供)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毕希纳两百岁冥诞 剧场延续革命烽火

今年适逢德国文学家毕希纳两百周年冥诞,强调阶级平等与革命意识的他,比马克思《资本论》更早提出政治革命理念;他的剧本残编《沃伊采克》广为世人所知,除了贝尔格的歌剧,更有许多现代剧场诠释制作。为替毕希纳庆生,除柏林的邦立歌剧院推出歌剧《伍采克》,还有「丹钦格五十号」艺术中心也推出小剧场制作《毕希纳的沃伊采克或者:为何他妈的他要杀了玛丽?》,革命思索,剧场延烧。

今年适逢德国文学家毕希纳两百周年冥诞,强调阶级平等与革命意识的他,比马克思《资本论》更早提出政治革命理念;他的剧本残编《沃伊采克》广为世人所知,除了贝尔格的歌剧,更有许多现代剧场诠释制作。为替毕希纳庆生,除柏林的邦立歌剧院推出歌剧《伍采克》,还有「丹钦格五十号」艺术中心也推出小剧场制作《毕希纳的沃伊采克或者:为何他妈的他要杀了玛丽?》,革命思索,剧场延烧。

德国表演艺术界今年有许多庆典,理查.华格纳冥诞两百年,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设计的柏林爱乐厅欢庆五十周年,早逝的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Georg Büchner)刚好今年也是两百冥诞。

毕希纳留下的作品不多且残缺,最知名的剧作是死前未完成的作品《沃伊采克》Woyzeck,台湾剧场曾多次演出。他的知名度其实不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冥诞庆典的规模远不及华格纳。但毕希纳短暂的一生留下了鲜明的革命形象,为自由奋战的艺术家,非常值得后人好好认识。

诗人、剧作家、革命家

一八一三年,毕希纳出生在德国达姆城(Darmstadt)附近,很早就对莎士比亚与法国大革命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民主运动与地下革命组织。一八三四年,他廿一岁,就成立了地下革命组织,并且书写、发行政治小册子《黑森信使》Hessische Landbote,里头的有一句传颂名句「给茅屋以和平,给王宫以战争」(Friede den Hütten! Krieg den Palästen!),强调阶级平等与革命意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早提出政治革命理念。

他的革命行为被当局发现,随即遭到追捕与迫害,不得不流亡到史特拉斯堡,之后转往苏黎士攻读。一八三六年,他在苏黎士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隔年感染伤寒,不治死亡,葬于苏黎士,得年廿三岁。他的作品在当时默默无名,之后才慢慢被世人发现皆为珠玉,戏剧作品包括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丹东之死》Dantons Tod、嘲讽剧《莱翁采和莱娜》Leonce und Lena、《沃伊采克》与已经遗失的《彼得罗.阿雷蒂诺》Pietro Aretino,小说作品则有《棱茨》Lenz。廿世纪,他的作品受到推崇,未完成的剧作《沃伊采克》不断在现代剧场演出,德国很重要的文学奖「毕希纳奖」,就以他为命名。

现代剧场里的毕希纳

《沃伊采克》虽然是个未完成的残缺作品,但是作品里的黑暗戏剧张力十足,批判社会力道强悍,是许多当代剧场导演喜爱挑战的文本。柏林「邦立歌剧院席勒剧场」(Staatsoper im Schiller Theater)在十月再次推出由名导安德亚.布雷特(Andrea Breth)执导、巴伦波英(Daniel Barenboim)亲自指挥的歌剧《伍采克》Wozzeck,让剧迷再度体验毕希纳强烈的社会意识。《伍采克》是奥地利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根据毕希纳剧作所改编而成的歌剧,以无调性音乐表现剧中市井小民的悲哀与苦难。

 《沃伊采克》原于二○一一年四月十六日首演,导演布雷特使用了圆形三百六十度旋转的舞台,整个布景基调灰淡,以黑暗现代剧场的手法,把平凡老百姓受到压迫的无奈与悲凉置放在歌剧舞台上,视觉听觉皆很成功。适逢毕希纳两百年冥诞,歌剧院在新乐季再度推出这出大受好评的制作,向毕希纳致敬。

柏林「丹钦格五十号」(Danziger50)艺术中心也在十月推出《毕希纳的沃伊采克或者:为何他妈的他要杀了玛丽?》Woyzecks Büchner oder: Why the fuck did HE kill Marie?,以小剧场形式,以音乐、肢体表演向毕希纳致敬,荒谬嘈杂,重点也是突显小人物的悲哀。

毕希纳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了强烈的民主思想,怜悯穷人,强调人权,号召革命打倒专制政府。台湾目前公民运动觉醒,毕希纳作品里的革命,完全可以与岛屿的抗争呼应。早逝的作家留下革命种子,后人复诵「给茅屋以和平,给王宫以战争」,在剧场里、生活里,继续实践自由。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