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雷埃剧团演出《柏纳达‧艾尔巴之家》(Jonathan Keenan 摄 Graeae Theatre Company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障碍艺术.艺术无碍/国际篇—发展概况 英国经验

翻转角度不隐形 现身舞台无界限

原本被社会「隐形」的身心障碍艺术者,在廿世纪中期后,在以概念建构、形塑框架作为创作手法的表演艺术领域,其差异有了反转的契机。如即将访台的克莱儿.康宁汉坦然在舞台上面对自己的限制、演员麦特.佛莱泽以自身的畸形挑战观众自身与「他人」的界线,还有知名的格雷埃剧团,从不划地自限,持续推出精良制作……

原本被社会「隐形」的身心障碍艺术者,在廿世纪中期后,在以概念建构、形塑框架作为创作手法的表演艺术领域,其差异有了反转的契机。如即将访台的克莱儿.康宁汉坦然在舞台上面对自己的限制、演员麦特.佛莱泽以自身的畸形挑战观众自身与「他人」的界线,还有知名的格雷埃剧团,从不划地自限,持续推出精良制作……

史观视角会随时间变换,规则与理念也将不停流转、经历挑战,「我的眼光所及,世间满是一幅幅曼妙、美好且完整身形的图像,一种排斥、拒绝差异的文化。」北爱尔兰障碍艺术家玛丽.达菲(Mary Duffy)如是说。隐形,是身心障碍艺术者长期的普遍遭遇,却也是艺术家们能够用以反转的契机,廿世纪中期以降的肢体剧场、舞蹈剧场,或种种以概念建构、形塑框架作为创作手法的表演艺术领域,是他们「现身」并逐渐产生重要影响的开端。而今,英国的障碍艺术家(disabled artist)已普遍使用「非障碍艺术家」(non-disabled artist)一词,称呼未具有身心障碍的创作者,以另一种角度、重塑概念。

海豹男孩  逼使观众正视差异

二○一四年,影集《美国恐怖故事》以「怪胎秀」(Freak Show)为主题,其中出现了一位名叫「海豹保罗」的人物,他的双手发育不全、贴近胸口,一如海豹。在六○年代,海豹肢症曾是造成全球多个国家恐慌的现象,原因在于提供孕妇减缓孕吐反应的药物,含有导致婴儿畸形的沙利度胺。而饰演此一角色的演员麦特.佛莱泽(Mat Fraser)从小即是此病患者,保罗一角其实源自于他自创的舞台人物「海豹男孩」(Sealboy),奠基于廿世纪前期真实存在的美国畸形秀表演者。

佛莱泽来自英国,廿岁起加入庞克乐团担任鼓手,而后他与障碍艺术团体格雷埃剧团(Graeae Theatre Company)合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堪称英国身心障碍表演者里极富指标性的人物。佛莱泽在格雷剧团期间,进行资料搜集并开始建构海豹男孩此一角色,「他希望能找到自己在时代洪流中的形象、根源与传统,便刻意将身心障碍历程,置于个人与命运之外,以边缘文化的社会经验观之。」美国学者古柏丝(Petra Kuppers)不只一次在她的著作中提及海豹男孩的演出。

在《海豹男孩:怪胎》Sealboy: Freak里,佛莱泽逼使现代观众「看见」他的畸形,一如过往那些本就是为了看见畸形,而前往观看怪胎秀的人们,在二○○一年首演的节目册中,他如此提问:「不论是否自诩为『现代』或『自由主义』,富有修为与经验的剧场观众,真能不将一个身心障碍表演者视为怪胎吗?」演出中他讲述所访谈的实际怪胎秀工作者故事,将自己的身体如奇观般展示,谈论性爱经验、直面禁忌,挑战观众自身与「他人」的界线。今年,佛莱泽也在霍尔货车剧场,挑战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一角。

格雷埃剧团  改变剧场文化的第一天团

英国演员东尼.罗宾森爵士曾言,格雷埃剧团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英国剧场文化,不只打破过去阶级分明、金字塔式的窘境,更是个重要的政治宣言。一九八○年,由已故的理查.汤林森(Richard Tomlinson)与演员纳别尔.夏邦(Nabil Shaban)共同创立,名称源于希腊神话中只有一只眼与一颗牙的格雷埃(Graeae)三姊妹,夏邦说:「破除人们对于障碍者的成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破除迷信。」

格雷埃的第一个演出《余兴节目》Sideshow是两位在大学时即开始著手的计划,直到一九七九年汤林森结束在美国的教授任期返英,才正式组织排练,虽然是为了与身心障碍演员们一同工作、互相扶持而成立的剧团,却连团员都难寻,没人愿意放下手边的工作投入剧场这种危险的事业。所幸一开始就有了好结果,《余兴节目》大获好评,在短短廿七日、巡演了廿三场,之后更远征美国,也让格雷埃剧团成了障碍剧团的代表。

成立将近四十年来,格雷埃剧团现已是享誉全球的障碍艺术表演团体,他们的演出精致、品质优异,从不画地自限,多年持续开展各种可能,户外剧场、马戏演出、沉浸式声音导览等,近年也常与明星级剧场演员合作,例如年初邀请凯瑟琳.杭特(Kathryn Hunter)担纲主演改编自西班牙诗人罗卡的剧作《柏纳达.艾尔巴之家》The House of Bernarda Alba。格雷埃的每个演出,皆为身心障碍观众提供各种辅助技术,他们称之为无障碍「美学」,刻意处理、甚至在辅助功能里加入玩心,以提供更多层面的寓意。

无限艺术节  两年一度的重要盛会

二○一二年与奥运同时举办的帕运会(Paralympics)期间,曾在伦敦街头展示一系列英国帕运代表队选手的宣传图像,并名之为「超人类」(Superhumans),社会氛围也随著比赛的热度升温而有了如梦似幻的转变,帕运会收视率破表(甚至有体育台放话争夺未来帕运转播权)、新闻网站每日更新英雄事迹,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隔年大砍身心障碍补助费用的政策下,如同泡影般消失。

所幸没有消失的,是自一二年起、每两年一度的「无限艺术节」(Unlimited Festival)。在奥运年成功集结廿九组身心障碍演出团体(包括此次将来台演出的克莱儿.康宁汉)后,正式于二○一三年启动的「无限」计划,是由艺术慈善单位「形塑艺术」(Shape Arts)与非营利机构Artsadmin合作,并取得三年政府资金挹注,持续媒合、协助舞蹈、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科技艺术等各领域创作者,定期举办艺术节。

形塑艺术的资金运用与深厚资源、Artsadmin的创作空间和行政协助,对于许多只能单打独斗的障碍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个良好的机会。至今已举办三届的无限艺术节,剧场演出之余,还有静态展览、工作坊和名为「对话与辩论」的交流论坛,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多达卅余个障碍艺术相关活动,其中半数都可免费报名,无限计划所属创作成员亦扩及国际,更让艺术节成了全球障碍艺术圈的双年盛会。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香港经验

糊涂戏班「无障碍剧团」  为成员开展戏剧之路

在香港,身心障碍艺术被称为「展能艺术」,与障碍相比,更多了积极地展现的才能的词义。二○一三年,由糊涂戏班艺术总监陈文刚及行政总监魏绮珊,以原本剧团的专业经验为支援,成立了「无障碍剧团」,以障碍为名,强调跨越障碍类别、彼此合作互补的共事经验,带领包括听障、视障、肢体障碍、心智障碍与健全人士等来自各方、喜爱戏剧表演的学员,一起构建、组成属于他们的演出。

跨障碍、学沟通  以严谨课程培育专业

无障碍剧团以戏剧训练为底、大型演出和讲座分享为辅,期望能一步步导引、协助有志从事表演工作的身心障碍者,迈向演员之路,魏绮珊说:「这条路当然是很长的,」不管对于剧团或障碍者而言都是,「就算是没有障碍的人,想把演员当职业,都是一条漫漫长路,所以我们也没有野心说几年就要怎样、几年就要做什么,就一起试试看会怎么样。」以剧团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他们的近程目标,是要借由戏剧训练及演出机会,提高身心障碍学员的信心,并有机会参与表演。中程期望,则是希冀这之中有些人能继续走下去,以演员作为职业,成为剧场的一分子。而长期来说,他们的共同梦想,是在香港打造一个无障碍的剧场。

魏绮珊也表示,无障碍剧团这个地方,对于前来参与戏剧训练和演出的成员而言,不是一个玩玩就走的兴趣才艺班、也非消磨时间的公益福利机构。陈文刚也说,他希望协助建构的是成员们的自信心:「什么都有可能,只要尽你最大的能力,马马虎虎是不行的,这是第一个观念。」另外,更必须打破平时依赖身边家人、朋友的习惯,「『主动』为对方服务。包括与人沟通、协调,包括合作排练、提醒台词,也包括做人的态度。」

担任导演和戏剧指导的陈文刚,对于要和不同障碍别的学员沟通、工作,倒不特别觉得困难,在一边认识你这个人、一边了解你的障碍时,也会多方尝试,看看用什么方式能更有效地传递彼此所想。「如果没有即时想到好的办法,那就得花多一点时间试试看啰。」他说。不只是他,共聚一堂的学员们、必须同台演出的演员们,也都要如此跨越不只一种障碍别,与他人建立默契,多种沟通并行,在无障碍剧团,算是最基本的事,却也是最可贵的过程。

演出与校园讲座  盼开展演员之路

剧团在一五年举办首次大型制作《星图》,二○一七年则改编自印尼作家西拉塔(Andrea Hirata)所撰写的真实故事、延请知名演员万绮雯领衔演出《天虹战队》。剧团每年固定有两期戏剧基础训练,各收十五名学员、进行十二堂为时三小时的课程,期末也将带领学员前往两所学校、进行两场结业演出,港币三百元的报名费,上满一定时数就能全额退款。接著会有进阶课程,开放给已修习基础课的学生,最终会有呈现比赛,自己分组编、导、排练、演出廿分钟的作品。

「除了大型售票演出、小型课堂呈现以外,去年我们走访四十所、今年去了六十所学校院所,进行简单的片段演出和经验分享。」陈文刚说,四十、六十,希望明年能够有八十个,从育幼院、小学、中学、大学到老人院都行,「由几个不同障碍类别的成员到场表演,跟大家聊天、说说生活上的心得,同时能让社会大众、在校学生们,了解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校园讲座的车马费,就是成员额外的收入,一步步、慢慢来,或许有一天,也能以演员的身分,崭露头角,有自信跨过许多人没能跨过的障碍。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