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厂大厦创意空间」公开论坛内有艺术工作者表达不满。(梁宝 摄 取自「香港独立媒体」网站)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活化工厦」政策惹疑虑 艺术家拉布条抗议

在六月初举办的「工厂大厦创意空间」的公开论坛中,由于对政府提出的活化工厦以支援艺文创作的措施深感疑虑,加上与会的官员无法为工厦艺术家释疑,使得部分工厦艺术工作者在官员背后拉出抗议布条,使得这个意在沟通交流的论坛也就此草草结束。

在六月初举办的「工厂大厦创意空间」的公开论坛中,由于对政府提出的活化工厦以支援艺文创作的措施深感疑虑,加上与会的官员无法为工厦艺术家释疑,使得部分工厦艺术工作者在官员背后拉出抗议布条,使得这个意在沟通交流的论坛也就此草草结束。

将在七月卸任香港艺术发展局行政总裁一职的茹国烈,终于在四月底正式确认了「西九」(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表演艺术政策及管理事务行政总监的新工作。卸任在即,即使有些工作并未能够在业界的期望下完成,但他在离开前仍然策动了一些重要议题的讨论和研探。如刚在六月初,一场名为「工厂大厦创意空间」的公开论坛便在艺发局主办、茹国烈主持下展开,参与的讲者包括三位来自发展局、民政事务局与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政府官员及一位驻工厦艺术工作者代表。

就怕「活化工厦」变成「逼死艺术」

艺发局作为艺术家与政府的桥梁,举办论坛的动机良好,既让政府介绍有关如何活化工厦以支援艺文创作的措施,同时驻工厦艺术工作者代表也向政府表达业界的意见和诉求;然而,有关措施到底是否真能令目前已经在水深火热中的工厦艺术家和文化产业工作者受惠,还是只不过是另一些实质挂帅经济的花巧名目,这一点一直令业界未能完全释怀。事实上,工厦艺术家们对政策存在很大的隐忧;目前政府的介入提出「活化」工厦的概念,是改变这些建筑物目前的工业用途,透过重建或整栋改装使非工业用家能够在「合法」的硬体下从事多元的发展。

只是在香港这个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有关政策在尚未周详考虑各方使用者的需要、缺乏对工厦艺术工作者使用情况的全面研究下,只一味搬出「文化聚落」、「艺术村」(如曾被部分租户诟病其管理阶层的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的美好想像,工厦业主和地产商自然对其经济效益虎视眈眈;加上「西九」的文化呐喊也少不了地产商在背后助庆,艺术家对香港艺文发展自然不抱希望。同时,如何令目前已经有机地发展、但有未完全合法的工厦聚落能够不被政策打散,政府也没有周全的考虑。

事实上,艺发局曾在去年二月举办过一场「艺术村在香港的角色」座谈会,与会者便强调「不要将艺术村变为商场」,正是洞悉了当中的矛盾;而今年二月,一群工厦艺术家发起了「生勾勾被活化大游行」(「生勾勾」意即活生生),正是透过一个位于观塘五层高工厦内的独立音乐展演场地(live house)“Hidden Agenda”被逼搬迁的事件,反映工厦活化的问题。事件被视为在未具体执行活化政策前,这些由民间有机地、自发地聚合成的文化空间已被「壮烈牺牲」的最佳示范,而这些空间不应该就是被认同和珍视才会「被发展」的吗?

论坛现场艺术工作者拉出抗议布条

于是在「工厂大厦创意空间」公开论坛内,既见到一直在绕著圈子、不断强调局方缺乏资源、回避认同也没有提出对已在不同地区工厦内有机地成形的不同聚落(如观塘主要为乐队的聚脚点、新蒲岗则以表演艺术工作者和排练场地为主)的针对性发展,一直处在被动地位的部分工厦艺术工作者们在如此胶著的状态下,在官员后方拉出抗争布条也似乎是最后的主动策略。当时身为主持人的茹国烈,虽多次强调若情况持续下去无法作出理性讨论,而有些台下与会者也质疑这类激烈的行为,但显然无法平息怨气。论坛是草草结束,但与会官员既未能提出具体方向和承诺,这结局亦未尝不是「最好的结局」。

毕竟这次公开论坛最重要的工作,是公布艺发局现正开展的「使用工厂大厦进行艺术活动的现况及需求调查」第一阶段资料征集,期望是对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了解具体情况以拉近政策和业界需要目前的鸿沟。相关调查其实在民间曾零星地进行过;这大规模而全面的调查是迟来了点,但对研究出理想的「活化」方案,也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另一方面,对于邻近城市(如台北)文化聚落与闲置空间活化的经验,亦值得作深入研究;有与会者建议香港政府可以把目前一些因收生不足而不再运作的学校转化成艺术群聚。但业界的愿望到底何时才会实现,一切还是遥不可及。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