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呐喊窦娥》解构了关汉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跃式的拼贴,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对位出女性的内在心境。(林胜发 摄)
戏剧

窦娥,到底哪里冤?

陆爱玲《呐喊窦娥》 注入当代女性观点

《呐喊窦娥》赋予《窦娥冤》当代面貌和观点,陆爱玲表示,与其说是改编,不如说是取材,全剧解构了关汉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跃式的拼贴,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对位出女性的内在心境。

《呐喊窦娥》赋予《窦娥冤》当代面貌和观点,陆爱玲表示,与其说是改编,不如说是取材,全剧解构了关汉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跃式的拼贴,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对位出女性的内在心境。

北艺大戏剧系学期制作《呐喊窦娥》

11/2~3   7:30pm 

11/4      2:30pm 

11/9~10   7:30pm 

11/11      2:30pm 

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厅

INFO  02-28961000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在《窦娥冤》中,通过窦娥这位孝顺忠贞、刚强坚毅的女子,被封建政治、贪官污吏的不公不义所摧残的悲剧,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腐败。如果故事移植到今日,当代窦娥的命运是否也会像戏里那般逆来顺受?如此荒谬的遭遇,是否其实只是改头换面而仍然存在?世界的进步是否给女人更多的坚持与勇气?因为身为现代女性的种种假设和提问,让导演陆爱玲有了改编的念头和想法,在新作《呐喊窦娥》中,她要让观众重新思索:「窦娥,到底哪里冤?」

取材《窦娥冤》,将主角心情具象化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三岁死了娘,七岁被父亲送给蔡婆,十几岁嫁了蔡婆儿子,才掀盖头,就送他走,最后给人诬陷,替婆婆认罪,送上刑场断头,她的一生如同没有自我的木偶,死亡临头,才真正把她敲醒。」陆爱玲说,窦娥生命中或许从没有想过人生的大问题,直到面对死亡,才怵然惊觉:「我是谁?我的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的生命怎么会走到这里来?」对陆爱玲而言,窦娥在法场临刑前对生命的喟叹,不只是对命运阴错阳差、飞来横祸的无奈,更是回首一生,青春无处挥霍的怅然;她叱天责地的控诉,不只是对含冤未伸,吏治压迫的忿怒,也是对伦理道德,封建礼教加诸传统女人宿命的强烈反抗。

《呐喊窦娥》赋予《窦娥冤》当代面貌和观点,陆爱玲表示,与其说是改编,不如说是取材,全剧解构了关汉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跃式的拼贴,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对位出女性的内在心境。传统戏曲只能通过唱来抒情悲叹,现代剧场则提供具象化的可能,一如开场的〈夜逃〉,舞台上七位窦娥在不同区位奔跑,发出疑问:「我为何不逃?」陆爱玲说,逃离是虚境,心向往之,逃不了,是个现实,引发悲剧;没有逃或决定不逃,是因为她没有罪,等天地来洗刷清白,但心已经像七个窦娥逃走了,「没有逃」和「逃不了」成了窦娥内在自我辩证。

「古今合一」是全剧的风格

表演形式上,演员将揉和京剧、歌仔戏身段和特技杂耍的技巧,把传统戏曲的形体内化到表演中,念白穿插韵文和口语,使得整体表演呈现东方文化底韵和情调。陆爱玲强调「古今合一」是全剧的风格,但并不是传统和当代并置的一加一,而是希望找到精神的融合,「当代性是和当下观众产生共鸣,但共鸣不只是合谐,更是一种呼应。」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