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斯特麥耶《人民公敵》的北京演出演成一齣政治事件。(Arno Declair 攝 Schaubühne Berlin 提供)
北京

《人民公敵》事件 政治戲的政治後果

九月上旬,德國柏林邵賓納劇院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歐斯特麥耶執導的易卜生經典《人民公敵》,其中一場與台下觀眾互動的橋段,因為觀眾的發言觸動了政治敏感神經,引發後來幾場刪戲、接著南京演出取消的狀況。這個事件也引起德國駐華使館和歌德學院的關切,不過,很多人的疑問則是,在國家大劇院發生這麼敏感的事,是審批出了什麼問題嗎?

九月上旬,德國柏林邵賓納劇院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歐斯特麥耶執導的易卜生經典《人民公敵》,其中一場與台下觀眾互動的橋段,因為觀眾的發言觸動了政治敏感神經,引發後來幾場刪戲、接著南京演出取消的狀況。這個事件也引起德國駐華使館和歌德學院的關切,不過,很多人的疑問則是,在國家大劇院發生這麼敏感的事,是審批出了什麼問題嗎?

九月六日至八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的《人民公敵》最終成了一場政治事件。

這齣由德國柏林邵賓納劇院(Schaubühne Berlin,台灣譯為「列寧廣場劇院」)藝術總監、知名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執導的易卜生經典名劇,原本就受到極大的期待,但因劇中設計了一段與現場觀眾互動對話的場景,爆出敏感言論,引起劇院方緊張,緊急與劇團協商,在之後的兩場演出中取消了這一場景,並且停售未賣出的票券,同時啟動網絡控制機制,刪除了絕大部分相關的劇評與議論。同時,原訂於九月十三、十四日於南京江蘇大劇院的兩場演出,劇院方以舞台設備故障為由取消演出。

舞台上下的互動  不同社會型態的誤讀

這個事件也引起德國駐華使館和歌德學院的關切。雖然此事以刪戲及取消演出落幕,但據邵賓納劇院總監Tobias Veit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的稿中所言,雙方協商的過程是友好的、對於不同社會環境的理解,因此相互妥協解決了當前的演出問題,未來的合作仍然會繼續,這是令人欣慰的,也讓人對大陸的藝術管理人員刮目相看。不過,很多人的疑問則是,在國家大劇院發生這麼敏感的事,是審批出了什麼問題嗎?

一八八二年完成的劇本,竟然在一百卅六年後讓北京觀眾說出了自己想說而不太能在公開場合說出的話。導演的設計是這樣的:主角斯多芒克醫生發現哥哥所經營的浴場水源和飲用水源被污染,他在市民大會上演說,希望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這場戲成為演員與觀眾的現場互動。演員問觀眾是否支持斯多克芒醫生公開水污染的真相以及為什麼支持?觀眾則踴躍、熱烈但無序地回以:我們希望有言論自由、媒體不講真話、政府一樣不負責任等等,可以想見,以中國目前的國情,這樣的場景是多麼令人觸目驚心。

弔詭的是,易卜生在《人民公敵》中想表達的是真理在孤獨者(劇中名言:最孤立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手上,批判群眾是盲目的,歐斯特麥耶版雖然用的是另一套表達路徑,但並未脫離原意,而互動場景北京觀眾的反應,不也正是一種盲從嗎?有些劇評其實看到了這一點,認為「明明就是一場詞不達意的、幼稚的、情緒化的互動」、「禁演慎言的鬧劇」、「懷著巨大心靈饑渴的觀眾如何強借他人之酒杯,澆自我胸中之塊壘……它只是一個誤會」,不同社會型態所造成的誤讀與誤解,應該是導演設計這個場景所想要的,而不是討論社會問題的效果。

是政治劇  但也是藝術劇

與此同時不能忘記的是,雖然這是一齣政治性很強、也極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劇,它仍然是一齣藝術性極高的舞台表演,充滿後現代性的塗鴉牆的舞美,搖滾樂與情緒的節奏,以及以主角向妻子投了一瞥意味深長的眼神作為開放式的結尾等等,這些都與歐斯特麥耶借易卜生的文本講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講他對西方資本主義與文明形態的反省融合在一起。至於有些劇評所說的「德國社民主義的小資試圖給中國觀眾上一堂政治課,結果突顯了舞台和觀眾席彼此的無限疏離。」或是「易卜生的《人民公敵》沒必要再演了,我們該創作此時此地的『人民公敵』了。」則推開歐斯特麥耶版《人民公敵》作為藝術作品的獨立存在,讓自己陷入政治漩渦之中。

歐斯特麥耶版的《人民公敵》二○一二年首演,六年來在許多國家巡演,觀眾都從中看到了自己身處的當下景況,在互動中的表達方式縱使有所不同,但訴求一致。北京《人民公敵》事件恰恰印證了日裔美籍政治學家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的「歷史終結」說法,他認為以自由與民主為核心價值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與文明形態是人類最終的選擇。由中國崛起反觀西方,自由與民主和國家能力的發展或許很難達到平衡,但人們對人生而有之的自由,及國家應賦予國民的參政權的期待,不會因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而轉移。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