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66》(Simon Gosselin 攝 Si vous pouviez lécher mon cœur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文字之外的現代之聲—朱利安.戈瑟蘭 玩家、毛二世、名字

以劇場挑戰文學錯綜 揭露當代野蠻人性

朱利安.戈瑟蘭的劇場美學

年方卅二歲的法國導演朱利安.戈瑟蘭,廿六歲時就以改編法國爭議小說家韋勒貝克的《無愛繁殖》贏得劇壇與觀眾的肯定,廿九歲更以長達十二小時、改編自智利小說家波拉尼奧鉅作的《2666》,建立了國際表演藝術界的地位。熱愛文學的他,在自己成立劇團時就決定只呈現當代作品,「我心目中的劇場是當代的直接隱喻。」戈瑟蘭如是說,而選擇以導演作為職志,他只是想用劇場化的手段突顯文學的魅力,帶領觀眾深入文字的神秘世界。

年方卅二歲的法國導演朱利安.戈瑟蘭,廿六歲時就以改編法國爭議小說家韋勒貝克的《無愛繁殖》贏得劇壇與觀眾的肯定,廿九歲更以長達十二小時、改編自智利小說家波拉尼奧鉅作的《2666》,建立了國際表演藝術界的地位。熱愛文學的他,在自己成立劇團時就決定只呈現當代作品,「我心目中的劇場是當代的直接隱喻。」戈瑟蘭如是說,而選擇以導演作為職志,他只是想用劇場化的手段突顯文學的魅力,帶領觀眾深入文字的神秘世界。

二○一三年,年僅廿六歲的朱利安.戈瑟蘭(Julien Gosselin)以黑馬之姿震撼亞維儂藝術節,他改編法國爭議小說家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無愛繁殖》Les particules élémentaires獲得觀眾與劇評一致讚賞。透過生動的表演、豐富的視覺效果、震撼的音樂,這位青年導演不僅將小說內容表現得淋漓盡致,也一掃法國戲劇高談闊論的詬病,塑造出獨一無二的舞台語彙。三年後,他又改編了智利小說家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的史詩鉅作《2666》。這齣長達十二小時的演出屢獲邀演,正式奠定了戈瑟蘭在國際表演藝術界不可動搖的地位。

當代的直接隱喻

戈瑟蘭出身在加萊海峽省(Pas-de-Calais)的一個小康家庭。這個位於法國北部的省分因工業轉型陷入經濟危機,面臨人口老年化、貧困、失業、難民……等一連串的社會問題。面對蕭條的生活環境,從事教職的父母希望他能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然而,在朋友的鼓勵之下,熱愛閱讀的他參加了戲劇工作坊,進而引發他投身藝術創作的決心。高中會考後,戈瑟蘭成功進入「北方戲劇學校」(École du Nord)就讀。在學校中,他的恩師塞德(Stuart Seide)時常引用描述屠殺猶太人紀錄片《浩劫》Shoah(註1中的一段話:「如果可以舔舔我的心,您或許會中毒身亡。」當戈瑟蘭與同學們在二○○九年決定共同投入創作時,這句話便成為他們的劇團名稱。

草創時期,戈瑟蘭便決定只呈現當代作品(註2。他曾表示:「無論是依照原本搬演或轉移時空背景,所有經典文本的再現都讓我覺得有點難受。我心目中的劇場是當代的直接隱喻。」(註3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