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繪本到劇場,從日記到舞台,《RUN》代表了一段珍貴的旅程。(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戲劇

回看生命的中點 繪本幻化的劇場奇想

包大山的《RUN》

《RUN》是插畫家包大山在廿五歲時,以自己生命經驗為藍本,完成的人生第一本繪本創作,當時的她放下台灣的插畫職涯,赴英求學,也在這個「中點」,面對過去、想像未來。這回她與編導洪健藏、演員黃凱臨與音樂人龔鈺祺,聯手將這本半自傳繪本搬上舞台,將私密的日記,化為劇場中的奇想世界。

《RUN》是插畫家包大山在廿五歲時,以自己生命經驗為藍本,完成的人生第一本繪本創作,當時的她放下台灣的插畫職涯,赴英求學,也在這個「中點」,面對過去、想像未來。這回她與編導洪健藏、演員黃凱臨與音樂人龔鈺祺,聯手將這本半自傳繪本搬上舞台,將私密的日記,化為劇場中的奇想世界。

2020 NTT夏日放/FUN時光

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包大山《RUN

8/2829  1930

8/2930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INFO  04-22511777

人們都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但對少年成名的插畫家包大山而言,她曾一度深信,廿五歲就是人生的中點了。

當時留學英國,對著指導教授說出這句話的她,站在廿五歲關卡,往前看也往後看,以自己生命經驗為藍本,完成了人生第一本繪本創作《RUN》。五年後,包大山帶著這個故事走進歌劇院小劇場,與演員出身、首次嘗試編導的劇場創作者洪健藏,曾留法接受小丑、物件、面具表演訓練的肢體演員黃凱臨,以及知名音樂人龔鈺祺共同聯手,攤開一頁頁親手繪製的私密日記,化為跨界劇場真實體驗的奇想世界。

中點 面對人生的另一種心境

選擇廿五歲這個時間點,是有原因的。它代表的不是實際生命的長度切半,而是另一種面對人生的心境狀態。如包大山所言:「我常常覺得在人生初期,有太多搞不清楚的狀況,當我終於有了自己的目標之後,我開始回頭看我的過去,同時去想像我的未來。」於是,跨越人生四個階段、自童年至生命終點的《RUN》,便是站在這麼一個位置,以帶有某種理解、卻依然充滿未知的眼光,來面對真實存在的過去,與尚未來臨的未來,一路堅持追尋到生命的尾端。

然而,包大山前廿五年的人生,或許和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自藝術大學畢業後,她憑藉著設計文具而快速累積人氣,也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面對這群比自己更年輕的崇拜者,包大山一方面有感於「他們其實只看到很小部分的我,卻可以這麼喜歡我」,卻也想起「小時候的自己」那種「心中忽然產生憧憬而想要完成什麼的心情」,是如何成為當時生活與創作的動力。如今,即便已不再被「狂熱」所趨,崇拜一個人到失去自我的存在,但包大山想細細記下當時心情,如繪本故事中四處尋找鳥人的小女孩:「重點不在於成就了什麼,擁有那樣的過程就已足夠。」

廿五歲那年來到英國,包大山利用這年時間脫離插畫接案的工作狀態,將心中懷抱已久的故事手繪成冊。有趣的是,平常雖慣用圖像思考,包大山卻因為在英國看了1927劇團的《機器人科倫》Golem(註)折服於同為插畫背景的主創保羅.巴利特(Paul Barritt)如何將視覺鮮明的動畫元素,結合故事文本、舞台機關、現場音樂與生動表演,彼此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有了「用劇場呈現繪本」的堅定心願。

轉譯 作為繪本與劇場的橋梁

只不過,在嘗試將《RUN》搬上舞台的過程中,包大山才認知到「劇場表演需要的腳本」與「繪本的腳本」有很大的不同。原先以導演身分參與製作的洪健藏,也因此擔負起編劇任務,成為繪本世界、創作團隊與劇場觀眾之間的橋梁。面對如此個人的半自傳女性作品,橫跨少女時期、為人母、面對子女離去等生命經歷,洪健藏並不選擇著墨於女性視野,反而試著找出無論何種性別都能同感的生命經歷。對於洪健藏來說,他先以讀者的角度理解故事,再以創作者的眼光重新詮釋;而對包大山而言,她不只是以卅一歲的心境回過頭看廿五歲的自己,也回到了另一種觀眾的角度,重新經歷他人對於自身故事的感受。

當然,要將繪本故事變成劇場演出,最大的挑戰可不只是觀點轉換那麼簡單。另一種敘事語彙、另一種時間感、另一種文本結構,都讓故事自然而然產生變化。對於初次嘗試編導的洪健藏而言,這樣的過程既是轉譯,也像是自己身為演員早已習慣的角色功課,從平面到立體,尋找線索以挖掘情感與記憶,將靜止畫面轉換為生動場景,並為天馬行空的奇想賦予真實可及、卻又不損其幻妙的形體。

在創作過程中,洪健藏一方面藉由與包大山深聊,以求更能理解畫面潛藏的訊息;另一方面則仔細閱讀繪本每個細節,自一頁頁沒有明確情節、而是以豐富素材拼貼堆疊的畫面中,找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足以激發靈感的視覺元素——有些甚至是隱沒在某個角落,被輕輕帶過的圖像或角色。像是繪本中一片指尖大小、只設定了一句問答的雙頭鳥,到了洪健藏手中,便成為活靈活現的戲偶,與演員黃凱臨之間對話更發展為劇中重要場景,推動著女主角的旅程向前邁進。

諸如此類的錯置與重整,為繪本與劇場建立另一種交集。洪健藏直言:「包大山的繪本原作,有著強烈且豐富的視覺風格,但我要做的,不該是在舞台上再現一頁一頁的繪本畫面,而是要為表演者創造與之抗衡的空間。」他並接著強調:「台上的演員不只是繪本的一部分,而必須是帶著觀眾讀繪本的人。」如此一來,觀眾才能透過演員的角色帶入,找到進入繪本場景的途徑。

從繪本到劇場,從日記到舞台,無論廿五歲究竟是不是人生的中間,《RUN》都代表了一段珍貴的旅程,一段你我皆能同感,有堅持、有挑戰也有迷惘,因此值得珍惜也值得分享的旅程。

註:此作品曾於2015年TIFA來台演出。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包大山與她的繪本世界

以療癒系插畫角色「熊超人」風靡年輕族群的包大山,自藝術大學畢業後,便投入文具設計的領域,快速累積人氣,也曾多次舉辦個展、參與聯展。她笑稱自己是「服務型人格」,插畫接案工作多元,對象有臺北當代美術館、臺中市文化局、勤美誠品、飛人集社「超親密小戲節」、第廿六屆女性影展等,從平面的書籍雜誌到立體的公共藝術,都能看見她設計的造型出沒。面對各式各樣的業主,她更善於主動猜測對方想要的是什麼。

在工作滿三年時,包大山決定暫離一路順遂的插畫職涯,毅然決然來到英國,以「進修」為藉口,得到為期一年的充電時間。雖然說是要享受「不工作」的生活,但她在Brighton大學插畫學系就學期間,把自已一直以來心心念念的故事,化為繪本作品《RUN》。這也是她放下「服務他人」的本能,為自己完成的第一本繪本創作。故事中的主角,不斷地在追尋傳說中的鳥人、過程中從女孩變成母親,再慢慢步入老年,同樣的追尋卻有了心境上的轉變。這是包大山對廿五歲前人生的回看,也是她對未來的勇敢遠望。

二○一九至二○二○年間擔任臺中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包大山得以把這個陪伴她已久的故事、如日記般的半自傳繪本搬上舞台。這次她服務的對象,不是自己也不是業主,而是劇場裡的繪本世界。從獨立創作到團隊合作,一次次的溝通對話,在劇場與繪本間的轉譯,也讓包大山在既有風格上,畫出了更多豐富素材。(白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