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抗系3:鐵道影展》(單幅)。(簡子傑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手作塗抹 抵抗的社會藝術

前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老闆劉秋兒,在結束呈現「混亂美學」實驗平台的咖啡館後,回歸藝術家身分,近期在台北伊通公園舉辦個展「缺牙鋼琴」,在簡子傑擔綱策展下,回顧其主要的創作軌跡。劉秋兒將日常物件、抗議文宣、海報卡片等加以變造、拼組、塗抹,成其「圖抗系」繪畫,塗抹之於他,是抵抗,也是藝術勞動介入社會的象徵。

前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老闆劉秋兒,在結束呈現「混亂美學」實驗平台的咖啡館後,回歸藝術家身分,近期在台北伊通公園舉辦個展「缺牙鋼琴」,在簡子傑擔綱策展下,回顧其主要的創作軌跡。劉秋兒將日常物件、抗議文宣、海報卡片等加以變造、拼組、塗抹,成其「圖抗系」繪畫,塗抹之於他,是抵抗,也是藝術勞動介入社會的象徵。

缺牙鋼琴—劉秋兒個展

即日起~11/25 台北 伊通公園

INFO  02-25077243

談及劉秋兒,許多人知道他是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老闆,這家結束於二○一四年的「另類」空間——一九九九年成立時,以刻意保留裝潢拆除後的水泥灰結構之原貌,形成看似隨便處理的空間體,以無審查機制為原則,供創作者在此進行各種實驗性的展演活動,而咖啡館提供的簡單餐飲,則為豆皮營運的主要財源。

取名「豆皮」,乃諧音自豬、狗的英文單字,劉秋兒也以豬狗交媾圖案為豆皮的logo。即使豆皮座落在文化特質被描述為生猛有力的南台灣,豆皮從空間面貌到展演活動的策動,其所顯現的「混亂美學」仍難以被歸屬與言表。當實驗與前衛精神逐漸被規馴,豆皮依舊維持劉秋兒形容是「亂亂的」的實驗平台,看似無章法、惡搞的隨意作風,是他實踐混種美學的路徑,儘管已結束營業,這樣的風格也讓豆皮在台灣的展演空間史上,有著獨特的位置:「在生活和藝術的範疇當中,盡可能使非單一品種和非必要精準成為一種方法,使多樣性、不怕錯的元素得以大量繁衍。」劉秋兒如是說。

從參與開始  社會介入的創作脈絡

然而,在成為豆皮老闆前,劉秋兒是位藝術家,豆皮結束後,他重執創作,現首次在台北伊通公園舉辦個展「缺牙鋼琴」,重返藝術家身分,在簡子傑擔綱策展下,回顧主要的創作軌跡。

「缺牙鋼琴」其實是劉秋兒一九九八年以一萬多元購入的二手鋼琴,因為雙親先後離世,藉此抒發傷逝之情、是他情感對話的對象。這部鋼琴購入時已有殘缺,豆皮開張後、鋼琴搬到店內,成為裝飾、裝置、也做即興彈奏之用——因為缺牙,劉秋兒體驗到的是與殘缺鋼琴持續不懈的奮戰過程,簡子傑便從「缺牙鋼琴」為起手式,梳理劉秋兒的藝術思維脈絡。

劉秋兒較為外界熟知的是「社會介入」概念前導下的「行走的學校」。「行走的學校」二○○四年萌生、二○○七年付諸策劃「嘴巴路線」和「腳底路線」兩條以大高雄為核心的行走路徑。劉秋兒認為應把關切和參與社會行動也視同為創造,他積極參與高雄文化與環境議題相關的社會運動,豆皮也作為社運節點,進行各式行為藝術的展演。

然而,畢業於復興商工美工科,劉秋兒的勞動手作是未曾間斷的創作型態,二○一二年陸續展開「尋找愛河三角洲」、「飛入士林看守所」、「野柳寫生」等「圖抗系」繪畫,都是表現上刻意顛倒繪畫框架的實驗性創作,他將拾得或存留的日常物件、抗議文宣、海報卡片等加以變造、拼組、利用顏料塗抹原件等手法,改變原件的形式面貌,或讓原有資訊變得曖昧不明、不再清晰。

塗抹物件  個人城市記憶檔案的儲存

在藝術看似微不足道的範疇裡,塗抹是劉秋兒作為抵抗、也作為一類社會藝術的闡述,簡子傑認為,「圖抗系」系列晶結了劉秋兒的思索與藝術實踐,並以一種異樣的方式體現了他與抵抗運動間的行動關係。

回應伊通公園這個台灣替代空間的濫觴場域,劉秋兒展出他將近卅年來保存的伊通公園展訊明信片——始終維持同一尺寸規格已成「風格」的展訊明信片,本展中它們被拼組成巨大的平面裝置,劉秋兒在上頭加以塗抹;他也在廿張鐵道影展報刊拼成的平面裝置上塗繪,作為自己參與打狗驛站鐵道保留抗爭運動三年的紀錄。

塗抹之於劉秋兒,是抵抗,也是藝術勞動介入社會的象徵,他在將其藝術化之後,作為個人版城市記憶檔案的儲存。作為藝術品,這些物件訴說它們自身的故事,也伴隨劉秋兒自己的生命故事。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