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錫煌(張震洲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掌中戲藝師

陳錫煌 「二手王」的一等布袋戲傳承

八月廿日,九十歲的陳錫煌獲頒第卅九屆的「行政院文化獎」,對一生奉獻給掌中戲、晚年專注傳承的他,又是一項無庸置疑的肯定。身兼「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與「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陳錫煌是全國唯一雙項目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藝師,年輕時在「請尫仔」與頭戴衣飾道具兵器的製作上展現了過人的細心與天分,使他獲得「二手王」的名號,而他這些隱默自修出的能力,雖非爆炸式的眩目,在大師逝去繁華不再的傳習年代,卻很有意思地滿足了時代的需求。

八月廿日,九十歲的陳錫煌獲頒第卅九屆的「行政院文化獎」,對一生奉獻給掌中戲、晚年專注傳承的他,又是一項無庸置疑的肯定。身兼「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與「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陳錫煌是全國唯一雙項目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藝師,年輕時在「請尫仔」與頭戴衣飾道具兵器的製作上展現了過人的細心與天分,使他獲得「二手王」的名號,而他這些隱默自修出的能力,雖非爆炸式的眩目,在大師逝去繁華不再的傳習年代,卻很有意思地滿足了時代的需求。

臺北大龍峒老師府,多處靜待葺補的建築群古色古香,在鄰近外圍的大馬路邊就能聽到裡頭傳來嗩吶鑼鼓吹打與男聲吼著嗓子,走入大埕可見到年輕藝生在前堂練習。轉過後屋,不算寬敞的廂房裡都是有年份的東西,偶、箱、道具兵器、書籍、藤椅茶具,九十歲的陳錫煌藝師鬆鬆地坐著,邊泡茶邊看動物星球頻道,這就是老師府裡傳統布袋戲保存者/接班人的日常。

這是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人間國寶,住在有形文化資產保存古蹟國寶的美談,陳錫煌在此出生、成長,也在此傳藝。眾所週知地,陳錫煌有位名震四海的父親——掌中戲大師李天祿,因李天祿入贅陳家,長子陳錫煌隨母姓,他父母兩方皆有布袋戲血統。

複製傳承關係 「二手王」沉默打磨技藝

布袋戲班培養演師向來口傳心授,昔時戲界非常競爭,晚輩、學徒不管與主演有沒有血緣關係,厲行嚴師出高徒的鐵血教育,在協演中用身、心去「看」以揣摩、破解表演技術、拾得傳統橋段或對白定場詩等,陳錫煌少年習藝階段正值李天祿演出最忙碌、風華最盛時,身為二手的他不免出錯,被父親用偶頭甚至彩樓龍柱責打是家常便飯,加上父親忙於演出兩人從不談心,他自認父親未曾教授他什麼,光環與魅力萬分強大的李天祿總是恨鐵不成鋼,以致親子關係相當惡劣,而這現象其實也是李天祿早年生涯的複製,似乎是傳承上不可避免的基因,日後陳錫煌自己擔任藝師調教早期藝生,其實又複製了這樣的對待與關係。

當年李天祿創立、領導的亦宛然掌中劇團曾創下一個月有卅五棚戲的紀錄,在戲路太多而拆棚或李天祿趕場不及時,陳錫煌得有機會擔綱主演,發揮平日透過「看」揣摩與自學的掌中技藝。在漫長的青春歲月中,陳錫煌擔任過父親與小西園的二手演師,被打到受不了時也曾逃到中部投靠過新興閣的鍾任祥,於彼大師輩出的年代,光彩熠熠的主演當然萬眾矚目,他們身邊的陳錫煌,相對上幾乎是沉默地自力打磨經過拆解再重組呈現的技藝,包括請尫仔與頭戴衣飾道具兵器的製作——這些本是二手的職責之一,他在此展現了過人的細心與天分,使得他獲得「二手王」的名號,而這些隱默自修出的能力,雖非爆炸式的眩目,在大師逝去繁華不再的傳習年代,卻很有意思地滿足了時代的需求。

一九八七年至台北平等國小教學生布袋戲,二○○一年獲邀進入「台原偶劇團」主持戲偶工作室,二○○八年獲臺北市政府公告登錄為臺北市傳統藝術布袋戲保存者,二○○九年一月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同年四月獲文建會頒布「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證書,二○一一年獲文建會頒布「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證書。五十多歲之後的陳錫煌投注心力在掌中戲藝術的傳習上,成為全國唯一雙項目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藝師,這些項目實質指涉布袋戲所有前場與物件元素,培養出的結業藝生以中生代的吳榮昌、黃武山歷練最完整,新生代的陳冠霖也持續磨練,分別以弘宛然、山宛然與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等團隊出發,持續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各藝術節演出,並進行教學與創作。

與戲偶靈魂交流 於手指行動間賦予生命

陳錫煌認為學習布袋戲最基礎的磨練在於請尫仔,也就是掌上精確細緻的操偶技術。昔日他從鍾任祥處習得小旦的演技,再加以研究,一方面把原先只有單純旦角大頭的偶頭加上長長的線尾子強化美感與流動性,一方面於戲偶身體「袋」內加上一L型木條「彎通」增加操控性,兩者合一,經過不斷的實驗與反覆練習,呈現出來的旦角不僅低頭幼秀有斂目感,旦偶能輕掠背後長髮到身前,斜身細細梳理之後再心滿意足地拂回後背,這種細緻動態與蓮步款款腰肢輕擺的嫻雅,每有呈現必獲矚目、屏息與感動,在傳習的重要劇目《巧遇姻緣》中可以看到很完整的呈現。藝生們對此相當有感,請尫仔的「慢動」遠比「快打」困難得多,煌師做到與要求的不只是「像」,還要加入更多細節。

傳統戲偶高度大約卅公分,彩樓是其精巧濃縮的微型劇場,加官屏隔出「出將」、「入相」與「中間」三個小面簾,這理當要定出戲台上偶們的方向性,陳錫煌改善過去演出直上露出偶當作出台這種粗疏的上下場方式,依據角色處境安排出合理的舞台動線,同時設定與設計每一種角色出台與行動的細節,例如押糧草的軍官拉車下場後再上,必須合乎前一段劇情的方向,又如戲偶要坐下前,吹牌、整冠等習套之外,還須注意如何符合角色性格調整腰身屁股再落座。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