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小提琴家杭諾.卡普松(Simon fowler 攝 愛樂電台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小提琴家

杭諾.卡普松 開放心胸 累積無限實力

是早慧音樂天才,也是當代最活躍的中生代小提琴家之一,杭諾.卡普松不僅常以獨奏、協奏身分現身舞台,更長年積極投入室內樂演出,合作對象遍及樂壇老中青三代,之所以和誰都能合作得很好,正因為他有一顆開放、謙遜、包容的心,他說:「無論和誰共事、對誰演出,年幼、年老、音樂圈內圈外的人都好,只要開始演奏,對方就會有不同的反應,這些經驗都可以讓自己更好。」

是早慧音樂天才,也是當代最活躍的中生代小提琴家之一,杭諾.卡普松不僅常以獨奏、協奏身分現身舞台,更長年積極投入室內樂演出,合作對象遍及樂壇老中青三代,之所以和誰都能合作得很好,正因為他有一顆開放、謙遜、包容的心,他說:「無論和誰共事、對誰演出,年幼、年老、音樂圈內圈外的人都好,只要開始演奏,對方就會有不同的反應,這些經驗都可以讓自己更好。」

杭諾.卡普松與薩爾茲堡室內樂團經典之夜

10/23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87683399

十四歲就進入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十七歲獲小提琴第一獎畢業,十八歲創辦自己的音樂節,該節在未來十年內,包括阿格麗希、寇瓦謝維契與拉貝克姐妹等一流音樂家皆是參演嘉賓,廿一歲時受指揮巨擘阿巴多邀請擔任馬勒青年交響樂團(GMJO)首席,出色的表現,旋即引來各大樂團爭相邀演……現年四十二歲的小提琴家卡普松(Renaud Capuçon)是當代最活躍的中生代小提琴家之一,他不僅常以獨奏、協奏身分現身舞台,更長年積極投入室內樂演出,合作對象遍及樂壇老中青三代,有評論如此形容:卡普松和誰都能合作得很好,這並不是說他像變色龍一樣棄守了自己的個性,而是因為他既能領導,又懂得聆聽與回應。

今年十月,他將與薩爾茲堡室內樂團(Camerata Salzburg)來台演出三首莫札特協奏曲,沒有指揮,完全靠他領奏,能夠肩負這項既要突出自己又要統合全體的工作,對卡普松而言,固然奠基他的音樂實力,但追根究柢,更可說是源於他有著一顆謙遜、開放的心。

共奏的美好

卡普松一九七六年生於法國東部的古城香貝里(Chambéry),雖非出身音樂世家,但從小就對音樂特別敏感。每當假期來臨,父母帶他去度假村滑雪,玩雪之餘,他最期待的就是去參加滑雪場舉辦的免費音樂會,後來,媽媽帶他去上聽覺訓練課,老師看他對音感、節奏的反應極好,便建議卡普松的媽媽讓他嘗試拉奏小提琴。於是從四歲起,卡普松便展開了與小提琴「相戀」的日子,當時他參加的類似鈴木教學系統的大班課程,卡普松後來回憶道,大概就是當時和大家一起演奏的愉快經驗,奠定了他對室內樂的愛。

八歲時,他開始與蕾諾茲女士(Veda Reynolds)女士學琴,蕾諾茲來自美國,過去曾是費城管絃樂團團員,亦為寇蒂斯音樂院老師,少年卡普松在她的調教下累積了紮實基礎,也學到了老師面對音樂時「開放」的態度。「面對一首新的奏鳴曲或協奏曲,蕾諾茲女士常常會給我兩種不同的指法,然後讓我嘗試找到最適合我的,她從來不會強加某一種方式在我身上。」卡普松後來考進巴黎高等音樂院,受教於當代法比學派傳人普雷(Gérard Poulet),畢業後又赴柏林藝大與前柏林愛樂首席布蘭迪斯(Thomas Brandis,奧裔小提琴家Max Rostal的學生)學習。這位法國出生、在法國最高學府接受訓練的小提琴家,因此認為自己不全然是法式風格,「我是這些老師們的融合,然後比較接近中歐的音色。」

除了學校裡的學習,卡普松在校外很幸運地和廿世紀另一位小提琴大師伊薩克.史坦(Isaac Stern)有不淺的交集。「十九歲時,我在韋爾比爾(Verbier)和他(史坦)上了大約六、七堂課。在最初三分鐘內,他就把我當時所有的問題找出來了,包括過於緊繃的抖音、右手臂有更好的運用方式等(右手臂的運用是卡普松演奏時特別著重之事,他認爲這是製造出個人音色的關鍵)。」卡普松還請史坦幫他寫推薦信,因為他正在尋找一把合適的琴與贊助者,史坦慷慨應允,並在信上告訴贊助者,這位年輕音樂家絕對值得擁有如此待遇。兩人更奇妙的緣分是在十年之後,卡普松遇見了他打心底認定的靈魂伴侶——目前所使用、由知名製琴師耶穌.瓜奈里(Guarneri del Gesù)製作的“Panette”,而這把琴正是史坦使用過近五十年的琴,「我獲得的時候,史坦已經過世了,他並不知道最後這把琴會來到我的手上。我想人生有時就是會有這樣的幸運發生。」

開始演出就是開始進步

卡普松的演奏事業可謂開展得平步青雲,但他也不急不躁,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經營一切,「我不希望自己只是紅個兩、三年的樂壇明星,我希望成為一輩子都與音樂為伍的音樂家。」他在選擇灌錄唱片時,便體現出了這樣的心思,像是二○○六年發行的布拉姆斯雙協奏曲,他和大提琴家弟弟葛替耶(Gautier Capuçon)是在一同公開演奏超過了一百次之後,才覺得可以嘗試為之。而對於曲目之拓展,卡普松也積極面對,艱深的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鮮少被演出的康果爾德協奏曲,乃至委託創作黎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協奏曲,都是他近年的拿手曲目。

卡普松給自己的期許就是「今天都比昨天好一點」,當他向年輕學子分享自己是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時,道出的是這樣一種循環方法:不斷學習、教學、接受新知、分享所學。

學習、接受與分享似乎不令人意外,令人比較好奇的,可能是他將「教學」也納入其中。事實上,這一位當紅炸子雞投注在教學上的時間並不算少,他在二○一四年加入了洛桑音樂院的教授行列,二○一七年又成立洛桑獨奏家室內樂團(the Lausanne Soloists),網羅該校優秀的畢業生與在學生,讓他們持續精進所學。卡普松也時常開設大師班指導年輕學子,甚至與他們一起演奏。「我在指導他們時,我就有機會從另外的角度去看作品,而不會局限在小提琴聲部。」而與年輕音樂家一起演奏,卡普松覺得「因為要不斷討論音樂內容,使我能夠一直記得音樂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事,而不會迷失在獨奏家擁有的名利、光環中。」他也補充道,「其實無論和誰共事、對誰演出,年幼、年老、音樂圈內圈外的人都好,只要開始演奏,對方就會有不同的反應,這些經驗都可以讓自己更好。」

他曾問阿巴多為什麼每年暑假都喜歡和年輕人共事,阿巴多說,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就知道了;卡普松並未聽聽而已,他很早就體會到和年輕人合作是演奏生活不可或缺的維他命。從二○一六年起,他就邀請小自己十六歲的鋼琴新星周善祥(Kit Armstrong)一同實現莫札特奏鳴曲計畫,此系列音樂會至今仍在持續中,更早先他也邀請過當時剛出道不久的鋼琴家卡蒂雅(Katia Buniatishvili)合作灌錄小提琴經典奏鳴曲。這些合作與其說是提拔,卡普松更看重不同年紀的心靈碰撞,能夠激發出什麼樣的閃光。

享受生命的變化

聆聽卡普松,令人留心的往往並非是其技巧如何高超、情感如何懾人,而是他兼容優雅、活潑與深沉等不同特質於一身的風格。可能就是這樣的風格,讓他演奏的莫札特在近年愈來愈有自成一家言的風範,「莫札特很複雜,但又要很自然地表現出來,就像水流一般。」

卡普松的人生觀一如他的音樂,包容、開放、享受生命的變化。像是他面對最深愛的提琴,他會覺得:即使我買下了這把琴,它也不會永遠是我的,它未來會到某個人的手中,有另外的聲音和生命,一如史坦的琴在他手上也有新的色彩。

二○○八年他在一場宴會上結識了比他大十歲的知名政治記者費拉莉(Laurence Ferrari),兩人在隔年結婚,現育有一子。雖然彼此事業迥異,但卡普松說,費拉莉會彈鋼琴,兩人可以一起欣賞音樂,而更重要的是她讓他理解到:「過去,我與許多音樂家都太在意自己和音樂了,總以為世界繞著我們轉,但事實當然並非如此。(笑)」

從天才少年到樂壇中堅,從熱情教師到暖心人夫,卡普松始終保持彈性,洞察同行夥伴心思以完美結果,顯然這是他能自在轉換獨奏、合奏角色的原因,也是他的詮釋總能兼顧大局與細膩的理由。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76年生於法國香貝里,21歲獲阿巴多邀請擔綱馬勒青年交響樂團首席。
  • 2005年獲法國勝利古典音樂桂冠大獎(Victoires de la musique classique)年度最佳獨奏家獎。
  • 2011年先獲得法國國家功勳獎章騎士勳位,2016年再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
  • 自20歲起便活躍於歐美舞台,合作過的樂團包括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倫敦愛樂等世界頂尖樂團,合作過的指揮包括阿巴多、布列茲、葛濟夫、巴倫波英等一代大師。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