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提琴家俞麗拿(台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流傳半世紀的感動 《梁祝》《黃河》原味再現

俞麗拿、殷承宗與北市國「經典重現」音樂會

台北市立國樂團的「經典重現」音樂會,邀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首演小提琴家俞麗拿,與《黃河》鋼琴協奏曲的首演鋼琴家殷承宗,與北市國一同演繹他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當代樂曲經典的《梁祝》與《黃河》,原汁原味的詮釋,能夠同一晚聆聽,的確意義非凡!

台北市立國樂團的「經典重現」音樂會,邀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首演小提琴家俞麗拿,與《黃河》鋼琴協奏曲的首演鋼琴家殷承宗,與北市國一同演繹他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當代樂曲經典的《梁祝》與《黃河》,原汁原味的詮釋,能夠同一晚聆聽,的確意義非凡!

TCO團長精選系列3「經典重現」

5/22  19:30 

5/23  14:30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INFO  02-23832170轉303

如果,要從中國創作的作品中選出具有代表性、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樂曲,那麼《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或是《黃河》鋼琴協奏曲將會是人們最先考慮的曲目。首演至今四、五十年間,在眾多的創作中屹立不搖,這兩首樂曲不僅分屬著兩種最受歡迎的西方樂器代表,更是一種時代、夢想、情感與精神寄託的多重象徵。

帶動中國民族樂曲的兩大經典

「凡是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黃河》鋼琴協奏曲的前身《黃河頌》被選進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三十首太空播放曲目之一,都說明了兩首曲子的重要性。在那個時代,作品的特色就是以東方元素作為基礎的「實驗」,還有眾志成城的「集體創作」。《梁祝》寫於一九五九年,由陳剛、何占豪兩人根據同名越劇的旋律而寫成。由於陳剛曾經是越劇團的胡琴手,對越劇有深刻的瞭解,因此音樂帶有濃烈的越劇音樂色彩。「相愛」、「抗婚」到「化蝶」,整個單樂章的三段體,在描繪內心時借用小提琴的滑音來刻畫微妙情緒變化;在激昂憤慨時,便採用中國傳統打擊樂的「囂板」來渲染氣氛。因此仔細聆聽樂曲,就會發現速度和強弱等有相當戲劇化的對比,這也成了樂曲吸引人的因素之一。

被宣傳為「按江青指示,跟殷承宗、劉莊、盛禮洪、石叔誠及許斐星六人合力將《黃河大合唱》改編湊合而成」的《黃河》鋼琴協奏曲,完成於一九六九年。四個段落的結構也充滿著中國的風味。從前奏快速半音階漸強漸快、定音鼓及大鈸的持續長擂等等,是描述黃河波濤洶湧、黃沙翻騰的壯觀景象,而船夫們在險境中與大自然對抗,是典型的樣板戲公式。協奏曲以「留曲不留詞」方式改編,將中國笛加上豎琴伴奏呈現明媚的陝北風光,以大提琴歌唱式的手法描繪悠悠歷史與壯麗山河,相當具有民族風。而最後以層層互疊的「卡農」曲式在樂器之間換奏,讓氣氛漸漸加溫沸騰、擴展直到最後精采的結束。雖然政治意味非常濃厚,但不可否認的,它的確是一首相當膾炙人口的樂曲。

《梁祝》和《黃河》的成功,俞麗拿和殷承宗這兩位演奏家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是首演者,也可以說是參與樂曲創作的重要人物。當年只有十八歲的俞麗拿,和陳剛、何占豪都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同屬於一個「民族化實驗小組」。不會拉小提琴的陳剛曾經表示,創作時許多樂段都是經過她的建議修改。從首演獲得極高的評價後,梁祝與俞麗拿的名字就緊緊相連,即使在她之後還有許許多多以梁祝作為拿手曲目的小提琴家,她以女性的溫婉和纏綿,成功地詮釋了祝英台這個角色,也因為如此,俞麗拿的詮釋也被認為是最權威的版本之一。

首演兩大師來台展現經典原味

二十年前,俞麗拿即在北市交的邀請下曾與兒子李堅聯袂來台演出《梁祝》,成為第一位訪問台灣的大陸音樂家,造成了不小的轟動。而《黃河》熱再次被掀起,或許跟二○○七年,殷承宗的愛徒郎朗在北京奧運倒數週年的天安門廣場演出這首曲子有關。也因為這個緣故,近年來兩人的詮釋便常常被拿來比較。然而無論誰勝誰負,都無法改變殷承宗作為首演者對後世的影響力。

雖說藝術在中國文革時期的地位,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但藝術家在外顯的政治宣傳中發揮的個人創意卻是無法禁錮的。如今兩首樂曲已經跨越中國到全世界,歷經數十年,也跨越了政治的意味。兩位演奏家如今雖然皆已達不惑之年,但超然的地位加上時光的千錘百鍊,其醞釀出的藝術底韻是無可取代的。兩首鉅作、兩位大師,在北市國的協奏下,將聽見難能可貴的「經典重現」。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愛國歌曲  應時應地而生

一首愛國歌曲的成功,作品水準固然重要,時空等條件卻也是必然的要素。威爾第的歌劇《納布果》敘述巴比倫時代,受壓迫的猶太人展開復興運動的故事,其中的一首合唱〈飛吧!思維,乘著金色翅膀〉一出,讓當時局勢混亂的義大利人感同身受,這首樂曲也順理成為義大利人心中的第二首國歌。一九七○年代,台灣面臨一連串的政治與外交困境,〈梅花〉、〈龍的傳人〉等歌曲一方面強化民族主義,一方面召喚聽者的情緒,使他們對國家認同有所肯定。而九一一恐怖攻擊行動之後,美國也曾掀起愛國風潮,政治歌曲成為凝聚民眾團結的重要象徵。特別的是,歌星席琳.迪翁(Celine Dion)翻唱的〈God bless America〉及瑪麗亞.凱莉所唱的〈Hero〉則讓舊有詞曲被賦予新的意義,促進了民眾的凝聚力。從大時代、大事件乃至選舉時的競選歌曲,透過音樂所表達的聲音,能不能被長久的歌頌?恐怕還是得通過「時間」的考驗。(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