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老匯上季年輕觀眾比例上升。(謝朝宗 攝)
紐約

百老匯上個劇季盈收破紀錄 年輕族群與本地客比例創新高

從整體層面來看,百老匯是前所未有的繁榮,二○一六╱一七季度觀眾人數不減,而總盈收仍然增加5.5%。根據百老匯業界的宣傳遊說機構「百老匯聯盟」針對觀眾的最新一次調查,本季度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年輕觀眾與紐約本地觀眾的大幅增加,很多人都認為這與音樂劇《漢彌頓》有關,這齣戲不僅被視為百老匯史上劃時代之作,也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以致連紐約人也不能逃避這個熱潮。

從整體層面來看,百老匯是前所未有的繁榮,二○一六╱一七季度觀眾人數不減,而總盈收仍然增加5.5%。根據百老匯業界的宣傳遊說機構「百老匯聯盟」針對觀眾的最新一次調查,本季度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年輕觀眾與紐約本地觀眾的大幅增加,很多人都認為這與音樂劇《漢彌頓》有關,這齣戲不僅被視為百老匯史上劃時代之作,也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以致連紐約人也不能逃避這個熱潮。

如果百老匯業界有放鞭炮的傳統,那二○一六╱一七季度可以說是值得大放鞭炮的一季,應該不但盈收破紀錄,而且是廿年來年輕觀眾比例最高的一季。

百老匯業界的宣傳遊說機構「百老匯聯盟」(Broadway League)自從一九九七年開始對觀眾做統計,最新的一次調查,是在二○一六年六月到二○一七年七月間,共對四十八個不同的製作做抽樣,經統計推算十八歲以下觀眾總數為一百六十五萬人,廿五到卅四歲觀眾有兩百卅四萬人。雖然這占總量的一千三百卅萬觀眾數來說,仍然只是小眾,但已經是從一九九七年首次調查以來比例最高的。而觀眾的平均年齡也因此由四十四歲降到四十一點七歲。

年輕與本地觀眾增多與《漢彌頓》有關

年輕族群是表演藝術機構最熱切追求的觀眾群,原因很簡單,年輕人平均來說餘生長,未來收入潛力高,如果能在現在激發他們的熱情,把他們轉變成長期的藝術支持者,對任何創造或呈現表演的團體機構來說,都是確保未來還有觀眾的重要法門。只是理論雖好實踐起來不容易,要創造出能吸引他們的節目,要透過宣傳行銷讓他們知道而且願意買票,甚至更進一步能引發他們對其他節目的好奇,一層層關卡都不好過。如果想要找到新觀眾,又不讓現有觀眾起反感,就更是難上加難。

單從數字沒辦法看出來百老匯中頭彩的理由,不過很多人都認為,與一部叫做《漢彌頓》Hamilton的戲很有關係。這部公認是百老匯史上劃時代的音樂劇,在票房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成功,每個禮拜票房收益都超過三百萬元,這是連《獅子王》和《魔法壞女巫》Wicked兩齣過去的票房指標都無法達到的,僅管其劇院座位多,每週總觀眾人數比《漢彌頓》多出五百人。雖然現有調查不能比較不同戲的觀眾,但業界都認為,《漢彌頓》的觀眾群中有較高比例的年輕人。

有趣的是,上一季還有另一齣熱門戲《親愛的漢森》Dear Evan Hansen,也是特別受年輕觀眾喜愛的(該戲講述青少年自殺問題),但並沒有被選入調查樣本內,讓人好奇現有的數字是不是有低估的可能性。

另一個增加的族群是紐約本地觀眾。紐約市觀眾占總數22%,紐約市近郊的觀眾有18%,兩者相加是十五年來最多的一季。在沒有更好的理由下,《漢彌頓》又居了功。一般的看法是這齣戲已經成為文化現象,所以不單是觀光客想看,連紐約人也不能逃避這個熱潮(「什麼?你住在紐約還沒看過《漢彌頓》?!」)。

百老匯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當然這都只是推測,僅管業界的推測應該不會是無的放矢,調查主持人也強調很多問題,如這是不是一個長期趨勢,這是不是整體觀眾比例改變,或只是少數戲碼有特別多的年輕觀眾,現階段都無法回答。

但在變中也有不變,觀眾的經濟能力仍屬中上階層,有四成觀眾的家戶年收入在十五萬美元以上。白人觀眾和女性觀眾占多數,比例分別是77%和61%,而選看什麼戲的人,也通常是女性。

百老匯要如何解讀這些數字?從整體層面來看,百老匯是前所未有的繁榮,整季觀眾人數不減,而總盈收仍然增加5.5%,達到14.5億元。然而儘管有戲像《漢彌頓》和由貝蒂.米勒(Bette Midler)主演的《俏紅娘》Hello, Dolly頂級票可以賣到近九百元,對個別製作來說,這仍然是一個失敗率很高的行業(成敗比率是1:4)。純粹的話劇,如果沒有好萊塢明星掛牌或是新創作,要回本就更加困難。業界能不能、想不想改變這個情況,規劃長遠的發展,也是這個調查無法回答的。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