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科技,讓所有人更接近藝術

當卡通《科學小飛俠》中一號鐵雄和二號大明用手錶對話、《霹靂遊俠》李麥克對著他的夥計霹靂車交談的情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早已見怪不怪的今天,科技已經實踐許多了當時人們對許多既有事物的想像。而你是否想過,當你跨進一座廿一世紀的現代劇場,它所提供的服務,又跟有著百年輝煌歷史的古典劇院,應該要有什麼不同?另一方面,現在我們帶著副眼鏡或甚而是望遠鏡去看演出,也應該沒有人會覺得大驚小怪,那又為什麼要對坐著輪椅,或牽著導盲犬的人進到劇場內,要投以異樣的眼光?

科技的發達,已經為現代社會創造了許多可能與不可能,拉進了人與人的距離,而它在表演藝術的創作中,也扮演了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但在本期雜誌裡,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看看科技在劇場的服務上、或甚至是在更進一步的「共融」的理念下,科技將帶來什麼意想不到的運用。例如英國國家劇院從二○一四年便與愛普生公司合作研發Moverio AR智慧眼鏡,它未來不只是取代目前泛用的、已經設定好台詞的投影字幕,而是能在演出中即時辦別並且跟上演員的對話,讓演出更貼近舞台上的真實呈現。此外,使用者在戴上眼鏡後,視線可以不受字幕擺放位置的影響,也能讓聽障朋友們不須坐在特別設置的觀眾席,可以依據自己喜好選擇座位,欣賞演出。而在台灣的國家兩廳院,也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所開發,透過語音辨識和字詞辨識的功能的「雅婷逐字稿」帶進兩廳院「實習」,因為在人工智慧發展的過程中,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成長的重要關鍵,而成長的前提是需要建置龐大的數據資料。在雙方經過六個月的努力下,「雅婷」表現出色,選字準確率從原本的六成上升到八成五,而日後「雅婷」也將踏入表演藝術的領域,為藝術共融盡一份心力,相信在日後的演前導聆和演後座談,都會看到她的蹤影。

創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讓更多人看見,並且感受到他想傳達的理念,而一座好的劇場除了要完成藝術家的夢想外,如何讓所有的觀眾無礙地進入劇場,並提供最容易親近藝術的方式,這同樣也是重要的課題。科技領航、藝術共融是未來劇場的新趨勢,在台灣藝文發展的過程中,身心障礙人士的參與仍未是完成式,但近年積極發展的共融藝術理念,絕對不只是針對前者,更是在深化過程中讓界線流動、拓展領域,擴大範圍至親子、樂齡、青少年等。也唯有讓共融的觀念轉換,成為我們的日常,才有可能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於每一個人的身上。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