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D BOX製造出來的眼淚、水流,串起了劇中角色的回憶時空。(Carl Emil Carlsen 攝 狠劇場 提供)
戲劇

穿越回憶光年 撿拾快樂與不快樂的眼淚

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自二○一五年開始工作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在經過四次階段性呈現之後,終於要正式現身舞台了。運用了4D BOX浮空投影,讓這個作品「很科技」,但導演周東彥在其中說的還是回憶、舊宅、夢境,透過詩一般的幻想畫面,說著快樂與不快樂、悲傷與忘卻悲傷的故事……

自二○一五年開始工作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在經過四次階段性呈現之後,終於要正式現身舞台了。運用了4D BOX浮空投影,讓這個作品「很科技」,但導演周東彥在其中說的還是回憶、舊宅、夢境,透過詩一般的幻想畫面,說著快樂與不快樂、悲傷與忘卻悲傷的故事……

2018臺北藝術節《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8/11  20:00   8/12  14:30

8/15~18  20:00   8/18~19  14:30

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INFO  02-25997973

由台灣狠劇場/狠主流多媒體與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合作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自二○一五年開始工作,在歷經四次的階段性呈現之後,將在八月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演出。這個作品運用了4D BOX浮空投影的技術,還得配戴3D眼鏡觀看,講得卻不是太過於「高科技」的故事,觀眾雖然得以看見影像所呈現的奇幻與奇觀,隨著演員肢體運動而變化聚合的奇妙畫面,一如置身3D繪圖軟體裡的舊宅重建。絢麗的視覺效果所欲呈現的是夢的維度,更試圖在這夢中與悲傷道別,或再次回憶。

「什麼是快樂?」的辯證  視覺先行的建構過程

「雖然我自己是念戲劇的,但做了很多『無聲』的作品,像是跟周書毅合作,或跟舞者工作。」《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導演周東彥說,這一次有別於他的其他作品,「我很想要說話,或是說,很想要重新感覺一下故事與文字的魔力吧。」於是便在一開始就找魏雋展加入:「我希望找『演員』進來,也希望演員可以有肢體的表演能力,這麼看來魏雋展便是不二人選,他也有一定的編導經驗;在丹麥那邊,就請他們介紹了一位也具有相似背景的演員Kasper進來。」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佩珀爾的幻象  4D BOX的前身

十八世紀末,源自德國從降靈會發展而成的「幽魂劇」(Phantasmagoria),到了十九世紀已在西歐與英國蔚為風潮,內容可視為氣氛詭異的魔術表演,或在劇場呈現的恐怖視覺特效。十九世紀中葉,一位名叫德克斯(Henry Dirks)的英國工程師,想到了利用鏡像折射的原理,讓需要在台上呈現的虛像(譬如幽魂)從另外一個打亮的空間中,折射至台上,並將此技巧自名為「德克斯幽魂劇」,在劇場界兜售。不過,他的設計過於昂貴,沒能得到太多關注,直到科學家佩珀爾(John Henry Pepper)看見並加以改良之後,才廣受採用,並被稱作「佩珀爾的幻象」(Pepper’s ghost)。4D BOX的技術其實就是從這樣的概念發展而來的,時至今日,見鬼,已經不是那麼了不起的事了,但若能透過此「幻象」的投影內容,走入兒時記憶中的房間,並將其呈現在觀眾面前,仍令人覺得有些著迷。(陳茂康)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