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看不見的台南(陳十工作室 攝)

「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第一章中寫道,「但是,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桿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2019臺南藝術節以這本上世紀七○年代出版的經典為命題,規劃「府城」、「山線」、「海線」等三大主軸,要觀眾走過街角,凝望窗欄,滑過扶手,穿越「看不見的台南」的每一個小地方,並對當下的我們提問:

我們該如何凝望一座城市?

一個「城市藝術節」應該具備什麼樣貌?

藝術家除了創作作品,他/她們的工作方法可以帶給地方一個「新的語言」嗎?

我們該如何透過藝術展望一座城市的「未來」,而這未來並非與過去斷裂,而是同時並存?

在藝術節開跑前,讓我們先跟著策展人周伶芝、郭亮廷紙上穿越六個地方與作品,一同探索答案可能的形狀: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台南公園

#《土土海海漁光島》@漁光島

#《咖哩骨遊記》@中西區

#《層中隙》@中西區

#《道隱》@台南水道

#《聽海日記》@七股龍山國小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