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己》中,李寶春飾吳兆騫(左)、錢振榮飾顧貞觀(右)。(李銘訓 攝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老品牌的老堅持

李寶春「新老戲」 京崑合體演新意

京劇名角李寶春每年推出的「新老戲」系列,打磨經典以新意詮釋,已成標誌性的品牌,近年的方向之一是「京崑合體」,李寶春融合二者精華鍛鍊經典,今年推出《知己》、《趙匡胤》與《寶蓮神燈》三齣,期待透過現代觀點的剪裁和劇場效果,讓老戲「彌新」也「迷新(新觀眾)」。

京劇名角李寶春每年推出的「新老戲」系列,打磨經典以新意詮釋,已成標誌性的品牌,近年的方向之一是「京崑合體」,李寶春融合二者精華鍛鍊經典,今年推出《知己》、《趙匡胤》與《寶蓮神燈》三齣,期待透過現代觀點的剪裁和劇場效果,讓老戲「彌新」也「迷新(新觀眾)」。

李寶春精演新老戲

《知己》

6/16  19:30   

《趙匡胤》

6/17  19:30   

《寶蓮神燈》

6/18  14:30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INFO  02-25673679

喜愛大師李寶春的戲迷對「新老戲」這個名詞一定不陌生,這是李寶春多年來建立的美學風格,標榜「新中見老,老而彌新」,不僅要給老戲迷細細品味傳統的詩意雋永,也要年輕一輩的觀眾能從聽覺、視覺效果等各方面,拉近與京劇之間的距離。

融合京崑串接老戲  生動刻劃角色人性

新老戲主要的方向之一乃是「京崑合體」。梨園行有句老話:「京崑不分家」,京、崑二者淵源已久,李寶春因而投身於融合二者的精華。他解釋:「兩個劇種有各自的優點,京劇皮黃適合激情的場面,崑曲則適合柔情的橋段,所謂的『京崑合體』,就是發揮他們各自的長處,將二者融鑄於一劇。」最知名的莫過於他的代表作《知己》,該戲改編自郭啟宏同名話劇,採用京崑雙奏的形式,生動而深入地刻畫人性的矛盾面。

為進一步闡述京崑合奏的形式,李寶春又舉即將重演的《趙匡胤》為例。《趙匡胤》將既存的老戲折子串在一塊、加以修編,即是所謂的「老戲串折」,其中的一折《千里送京娘》即是崑曲經典劇目,經過李寶春的京崑重編後,這段趙匡胤浪跡天涯時「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愛戀插曲,也以更多元的角度、更立體的方式呈現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今年的新老戲,除了上述京崑合奏的經典新老戲《知己》和《趙匡胤》之外,更有感人至深的《寶蓮神燈》。《寶蓮神燈》秉持新老戲一貫的風格,王桂英在〈二堂捨子〉大段的「反二黃」,唱盡多少為人父母的心聲。此番演出,更特別邀請天津京劇院的旦角曹馨月,以梅派的大氣雍容,詮釋劇中的三聖母。除了傳統之美外,亦有新實驗,其中的「虎舞」在傳統身段中融入了現代舞元素,畫面與聲效都相當突出。

一再打磨  提煉老而彌新的老戲精華

談到如何在同一時間準備三齣「調性」如此不同的新老戲,李寶春笑說:「當然是提早投入,加緊排練,沒有什麼捷徑。」對他而言,排練從來沒有不二法門,戲,必須愈磨愈亮、愈演愈成熟,絕不鬆懈。他指出:「《知己》演了這麼多場,累積了很多能量,所以我們就盡量再讓結構更緊湊。此外,我們音樂上也做了非常大的改變,為了更渲染情節的張力,我們重新編曲,樂隊的編制也從國樂變成交響樂。」

不論是「京崑合體」,既或是「老戲串折」,又或是融入現代舞元素的「虎舞」,李寶春的新老戲,堅持在不出主題、劇情範圍內做延伸,力求透過現代觀點的剪裁和劇場效果,並藉由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磨重製,累積更為深厚、強大的能量,不僅要自成品牌,更要樹立典範。他總結:「創新,是傳統戲曲必走之路。傳統是根基,也要持續吸收其他的表現形式和手法,進而豐富自身。」對李寶春來說,藝術要「活」,就要不斷地磨、不斷向前走。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