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茵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馬汀.薛雷夫(Gert Weigelt 攝 萊茵芭蕾舞團、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萊茵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馬汀.薛雷夫 工藝精神 淬煉芭蕾

出身瑞士的農家,馬汀.薛雷夫之所以走上舞蹈之路,可說是個意外,但一路從舞團舞者、獨舞者、編舞家到舞團藝術總監,卻是令人豔羨的順遂,「若這是個看來很成功的人生,大概只是因為我一直在這條路上直線前進著。」薛雷夫說。而談到身體與舞蹈創作的自由,薛雷夫如此註解:「自由整合了更多的特性,人性的、獨立的,但卻不失去應有的技巧標準、工藝與藝術性上的要求。」可見其一貫信任的,還是那在淬煉之下,累積出來的身體能量與古老技巧。

出身瑞士的農家,馬汀.薛雷夫之所以走上舞蹈之路,可說是個意外,但一路從舞團舞者、獨舞者、編舞家到舞團藝術總監,卻是令人豔羨的順遂,「若這是個看來很成功的人生,大概只是因為我一直在這條路上直線前進著。」薛雷夫說。而談到身體與舞蹈創作的自由,薛雷夫如此註解:「自由整合了更多的特性,人性的、獨立的,但卻不失去應有的技巧標準、工藝與藝術性上的要求。」可見其一貫信任的,還是那在淬煉之下,累積出來的身體能量與古老技巧。

德國萊茵芭蕾舞團《馬勒第七號》

3/2  19:30   3/3  14: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3/9~10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INFO  07-2626666、04-22511777

現任萊茵芭蕾舞團(Ballett am Rhein Düsseldorf Duisburg)的藝術總監與編舞家馬汀.薛雷夫(Martin Schläpfer),十五歲起步學習芭蕾,兩年後便進到倫敦皇家芭蕾學校,接著成為巴塞爾芭蕾舞團的獨舞者,卅一歲在巴塞爾創辦芭蕾舞學校“Dance place”,四十歲前往德國,第一個十年受聘於美茵茲市立芭蕾,第二個十年則開始執掌隸屬於萊茵歌劇院(杜塞道夫/杜伊斯堡),擁有四十八名專業舞者的德國萊茵芭蕾舞團。二○二○年,他即將接任歐洲規模最大、擁有逾百名舞者的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獲獎無數,一帆風順的人生,像一道工整的棋盤布局,依序演進,卻在他親口娓娓道來時,總還帶著一絲溫厚遲疑與身不由己。

從未強求的直線人生

瑞士阿爾特施泰滕—聖加侖—倫敦—巴塞爾—伯恩—德國美茵茲—杜塞道夫與杜伊斯堡,這條除了倫敦之外,意外巧合地沿著萊茵河岸一路北上的地理線,串聯了馬汀.薛雷夫將近六十年的人生。

「生活本身就是一串連續動作,作為一個舞者總是會經歷到的。」薛雷夫細數著每一個地圖上畫下的點與線,如何轉折了他的芭蕾生涯,但他也強調,如果人生的機運許可,他情願一直待在同一個地方耕耘。出生在阿爾特施泰滕的務農家庭,家中無人有任何藝術與人文背景,父親反對他成為舞者,僅僅因為一個走進芭蕾舞學校的意外,便取得了舞蹈獎學金,以十八歲之齡便成為專業芭蕾舞者並隨著舞團四處巡迴,最遙遠,到過加拿大,也到過中國。中間兩度感覺迷惘,短暫停止了跳舞,遂又返回了舞蹈,成為專業舞蹈教師。爾後,受聘為伯恩城市劇院的芭蕾編舞者,也正式開始「練習」編舞,開啟了至今未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挑戰芭蕾,甚或古典音樂這個古老技藝的創作框架,使之更親近當代觀眾。他說,他從未強求過這一切。

「若這是個看來很成功的人生,大概只是因為我一直在這條路上直線前進著。」在訪談中,溫文儒雅的薛雷夫絲毫沒有任何倨傲與姿態,與人親近大約也是他工作時的特性,同時在所有跟舞蹈有關的自述中,都可以感覺到他的執著。問及在德國工作已逾廿個年頭,是否有過異鄉人的感覺?薛雷夫微笑描述:「我們瑞士人在語言表達上比較不直接,即便緩慢也能逐步表達完整。這不總是好事,我們的婉轉是建立在比較敏感的內在,不管好的或壞的,就是不輕易表現出來。德國(的工作與生活)促使我成為一個正面意義上更為誠懇的人及藝術工作者。並不是說瑞士人就比較投機或不誠懇,這也絕非我要表達的意思,只是在這方面我改變了非常多。」

以工藝精神為底蘊的創作之路

在瑞士、德國、奧地利等德語區,工人匠藝與專業技能的鍛鍊格外受到敬重,薛雷夫也強調自己是在傳統西方文化(abendländischen Kultur)氛圍中成長的,這樣的性格影響著他對舞蹈的觀感,以及對芭蕾的堅持:「從事(芭蕾舞)這個職業有許多的要求,至少在當你想要在一定的高度上,去深入且密集地去掌握它的時候。它必須在形式,技巧和情感之中,找到相互間的平等。」

為何是芭蕾?當代舞蹈在歐洲處於不斷更迭翻新的局面,概念舞蹈與即興、視覺和裝置藝術的跨域結合,甚至是走出劇場空間的環境劇場、限地創作等等。對此,身為一個芭蕾舞團的編舞家與藝術總監,是否也有躍躍欲試其他舞蹈形式的時候?薛雷夫說:「興趣當然是有的,這不在話下。」隨即便進入長達十秒鐘的沉默,爾後,他緩緩描述自己一路的經驗:萊茵歌劇院對於自由舞台的創作者也是開放的,也曾經邀請自由編舞家諸如出身威廉.佛塞舞團的芮吉娜.馮.貝克爾(Regina van Berkel)創作,但舞團有自己要承擔的任務,即使在技巧的訓練上,盡可能地援引了從巴蘭欽到康寧漢,從瑜珈到亞歷山大技巧的各種嘗試,更在每一次作品中或多或少有形式上的破格與反差。但是這中間仍有著諸多的困難、限制與思考:舞蹈創作需要多少技巧?多少形式?究竟自由的動作結構可以符合多少藝術標準?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59年生於瑞士東北部的農村,15歲隻身前往瑞士聖加侖學習芭蕾,師事瑪麗安娜.福斯(Marianne Fuchs),爾後進入倫敦皇家芭蕾舞學校。

◎ 長達10年(2009-2019)執掌德國萊茵芭蕾舞團,將其成功改組為高度現代化的芭蕾舞團,期間得獎無數。

◎ 分別於2012、2014與2017年再度以舞者身分重返舞台,演出作品《老人與我》The Old Man and Me及《日常生活》Alltag,時已屆50歲。 

◎ 2016年回絕了首都柏林芭蕾舞團藝術總監一職的任命,爾後延長了萊茵芭蕾舞團駐團編舞家合約,條件是一季只創作一部新作。

◎ 2018年身為瑞士人的薛雷夫獲頒德國聯邦十字勳章,該勳章由德國聯邦總統頒發,用以表彰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方面有重大貢獻的人士。

◎ 2020年9月起將接掌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