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製偶最迷人的,當然是當它動起來的時刻 (鄭達敬 攝)
焦點專題(二) Focus 職人的門道

製偶最迷人的,當然是當它動起來的時刻

專訪製偶師 鄭嘉音X葉曼玲X阮義X余孟儒

一個表演藝術作品,要經由多少人的手,才能揉捏成形?在舞台上,創作者、演出者經常都是自由的,但幕前的開闊,得由隱身幕後各種繁複的手藝所拓展。習慣隱身在操偶演員與偶之後的鄭嘉音、葉曼玲、阮義、余孟儒是製偶師,各有美術設計、結構設計、製作專長,「職人的門道」掀開大幕,要去看見那些精密創造的製偶工序,如何立體建構出非人類觀點的新世界。

一個表演藝術作品,要經由多少人的手,才能揉捏成形?在舞台上,創作者、演出者經常都是自由的,但幕前的開闊,得由隱身幕後各種繁複的手藝所拓展。習慣隱身在操偶演員與偶之後的鄭嘉音、葉曼玲、阮義、余孟儒是製偶師,各有美術設計、結構設計、製作專長,「職人的門道」掀開大幕,要去看見那些精密創造的製偶工序,如何立體建構出非人類觀點的新世界。

在一個尋常的宜蘭陰雨潮濕午後,鄭嘉音領著我們,踏上金屬層梯、撩開塑膠簾幕,穿梭在三幢老穀倉改建的無獨有偶劇團工作室空間中,製偶工廠、木工廠、排練場、戲偶倉儲的灰牆刻著舊時光痕跡,各式媒材、工具、戲偶被分門別類地悉心收納著,而小型形象各異的懸絲偶、執頭偶、杖頭偶、影偶,還有更多難以歸類的偶們或飛翔、或駐足在穀倉各角。

一只純白大奶小偶,迎著天光,坐在駐村藝術家宿舍窗邊,「魏雋展怎麼跑到這裡來了!」鄭嘉音解釋,「有齣戲曾請演員寫下自己想要變成的事物,有人希望成為魚、鳥……但魏雋展說他想變成穿著高跟鞋的大奶妹!」大奶魏雋展原被安放在製偶工廠,鄭嘉音笑:「我們的偶會自己亂跑,人來來去去太多了!」

新鮮的流動持續著,駐村藝術家、操偶師、木工師、焊接師、服裝設計師⋯⋯狗兒小牛看顧著人們來來去去,布料、木材、正在修繕的偶、雜七雜八的各式物件堆放在製偶工廠的四方大桌,美術設計葉曼玲正在為《沒有人愛我》(2019)的鼠婦補色,結構設計師余孟儒整理著《南管時光機》(2020)的小昆蟲們,同為結構設計師的阮義則拿著電鑽,正修補著關節結構。他們安靜且耐心地進行手邊的工作,偶有笑鬧與討論,空氣鬆軟。

這群年齡、成長背景各異的美術設計、製作設計在不同時間點加入劇團,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製偶的人有共通的特質,我們可以辨識出彼此。」除了性格耐磨、愛手做,習慣跟偶說話,也是不同程度的內向型人格,偶是他們與世界溝通的中介。

最關鍵的或許還是謙遜。製偶師得將自我後退,完成導演想像,符合操偶者需求,傾聽周身微細之物,觀察生活中各種生命的動態,認識材質的個性,他們說:「製偶很花時間啊,永遠做不完,永遠有調整得更好的空間。」

製偶師也得進行身體訓練,表演者也要能懂製作的基本原理,必須了解偶的各種過程,才能密切配合。

偶戲歷史發源於宗教、儀式,後演變為貴族至民間的娛樂形式,而西方製偶技術引進台灣可追溯至1990年代由一元布偶劇團引入美國的麻皮偶(Muppet,即「開口式手偶」)、九歌兒童劇團陸續邀請歐洲團隊來台,引入了執頭偶、大型杖頭偶等製作與操偶技術,有趣的是,後兩種戲偶靈感都源於東方,分別來自日本文樂、中國與東南亞。

當代偶戲發展至今,已是無物不成偶,依據操控方式還有人偶、懸絲偶、手偶、影偶等類別,而各式角色也有相異的製作媒材與方式,「我喜歡做沒有人做過的事,如果很多人做,我就會去找下一件事情來做。」曾為九歌團員,後前往美國康乃迪克大學戲劇研究所,接受專業偶戲訓練,如今創團已逾廿年的鄭嘉音大笑:「我喜新厭舊,但偶那麼多形式,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事情可以玩。」

她相信創作、操偶、製偶三個身分得「三位一體」,但團隊成員的配置規劃也與製作規模大小息息相關:「通常一到三人的小型偶戲演出,製偶師就是操偶師——這是偶戲最珍貴之處;大型製作則必須有設計、製作、表演等分工,但製偶師也得進行身體訓練,表演者也要能懂製作的基本原理,必須了解偶的各種過程,才能密切配合。」

「每一種技法的學習都是從不同的製作專案中習得。」戲偶結構設計阮義是半路出家,最開始是心中有故事渴望訴說,但「一直不習慣直接與觀眾交流,偶就是『雨傘』或『盾牌』,保護我,讓我有媒介可以溝通。」入團之初,他擔任操偶演員,但也跟著當時的製偶師陳佳豪學習製偶。阮義與美術設計葉曼玲的首度合作是《小潔的魔法時光蛋》(2014)中一隻主角想像出來的長頸鹿布偶,但那不是他擔任製偶師最大的挑戰,他印象最深的是《雪王子》(2015),該作改編自安徒生童話《冰雪女王》,北歐神秘的黑森林中有20、30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同樣由葉曼玲擔任美術設計,阮義則在這齣大型製作中首度獨挑設計製作結構大梁,為他們設計動態。

劇中一頭智者麋鹿,有別於一般四足動物的背負式結構設計如《戰馬》,該作中僅由一人以執頭偶的方式操作,「導演希望麋鹿可以獨立於人類之外,表現出它的輕靈、智慧。」說完,他舉起手臂,站直身體展示,「這很辛苦,演員得一直伸著手臂,怎麼可能輕靈?必須設計機關,讓四肢的線牽在一起,讓演員一手操控機關,一隻手操控頭部。但機關完成,上了皮毛,發現太重了,得去思考修改方法,我們試著挖空EPE發泡板所做成的『肉』,試著減輕機關,拉上背帶,但還是不行。」他撇起嘴,「最後只好由兩個演員交替操作麋鹿、輪流休息。」

「先跟導演討論需求,想辦法完成,再解決問題——這就是製偶的基本過程。」這位年輕的製偶師笑了起來,「這是當代偶戲最好玩,也最困難之處。傳統偶戲的結構可能長久以來沒什麼改變,但我們幾乎每齣戲的結構都不同,因此,製偶師得要有開放的心,不能接收到某個訊息時先說『不可能』,做偶這件事情,不可以這麼想。」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step by step

《小潔的魔法時光蛋》七公尺噴火龍製作

step1. 戲偶美術設計針對劇本畫出草圖和製作紙雕模型,和導演、結構設計討論角色性格和動態。

step2. 戲偶結構設計畫出結構圖。

step3. 正式製作前,先用報紙等隨手可得的材料,製作出大小、結構盡量一致的替代偶,讓操偶師測試戲偶在舞台上的效果及操縱桿的位置是否符合人體工學操作。

step4. 製偶團隊製作骨架及機關,並拉線測試機關動態。

噴火龍的翅膀,拉線可讓翅膀開合。

噴火龍的嘴巴中裝有彈簧。下巴拉線可讓嘴巴開合。

step5. 身體考量重點為:輕、方便收納。因此採用藤製骨架裹布,方便噴漆上色,接著組裝用泡棉做的腳。頭部則依據紙雕模型的版型放大,切割泡綿組裝,同樣外敷上一層布,進行最後的美術處理。

step6. 讓龍活起來!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