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沙愛樂廳內部,從觀眾席望向舞台。(Filharmonia Narodowa w Warszawie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 帶著「台灣」去歐洲╱第二站:華沙 見證波蘭的一頁歷史

華沙愛樂廳

首度造訪波蘭,NSO的演出地點居然就是知名的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場地——華沙愛樂廳!這個音樂盛事的殿堂,與兩位知名的波蘭音樂家關係匪淺,其一當然是「鋼琴詩人」蕭邦,另一位則是波蘭的「音樂外交家」帕德瑞夫斯基。原建於十九、廿世紀之交的華沙愛樂廳,在二戰中毀於戰火,到一九五五年才重建啟幕,新建築以社會主義寫實主義風格呈現,是波蘭目前唯一國家級的音樂廳。

首度造訪波蘭,NSO的演出地點居然就是知名的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場地——華沙愛樂廳!這個音樂盛事的殿堂,與兩位知名的波蘭音樂家關係匪淺,其一當然是「鋼琴詩人」蕭邦,另一位則是波蘭的「音樂外交家」帕德瑞夫斯基。原建於十九、廿世紀之交的華沙愛樂廳,在二戰中毀於戰火,到一九五五年才重建啟幕,新建築以社會主義寫實主義風格呈現,是波蘭目前唯一國家級的音樂廳。

「華沙愛樂廳」(Filharmonia Narodowa w Warszawie)反映波蘭近代史滄桑及與音樂難以分割的關係。一七七二至一七九五年波蘭遭俄國、奧匈帝國及普魯士逐步兼併亡國,一次大戰後一九一八年重獲獨立建國。亡國期間,音樂人才如「鋼琴詩人」蕭邦(Fredrich Chopin)持用法國護照及「音樂外交家」帕德瑞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持用俄國護照,兩人持用的旅行證件,正反映亡國後波蘭人的處境,國籍雖有不同,不變的是兩人對波蘭的認同,兩位音樂人對波蘭歷史有深遠影響,與「華沙愛樂廳」的過去與現在都有關聯。

心繫波蘭  樂響愛樂廳

蕭邦的創作融合了古典音樂及民間音樂,是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之一,遺願是把心臟送回祖國——波蘭,蕭邦的心臟現安置在華沙聖十字架教堂(Kościółśw. Krzyża,Holy Cross Church),而每五年一次的蕭邦鋼琴大賽乃國際音樂界盛事,就是在華沙愛樂廳舉行。

帕德瑞夫斯基是知名鋼琴家、作曲家,將蕭邦推向美國新世界。他三歲時即展現對音樂的喜好。一八九○年在巴黎成功演出後,一頭蓬鬆髮型,一八九一年進軍英國首演,經紀人以「巴黎之獅」(Lion of Paris)稱呼,頗傳神勾勒出他的外型。因為在音樂界與國際外交重要領袖廣泛的友好關係,他於一九一九年獲任命為首任總理兼外交部長,並代表波蘭簽署凡爾賽和約,使波蘭於一次大戰後正式獨立。一九九二年波蘭擺脫共黨統治,他的遺體終於回歸故里,安葬華沙聖若望大教堂(Archikatedra św. Jana w Warszawie,St. John’s Cathedral)。

十九與廿世紀之交,華沙金融界及貴族集資興建了華沙愛樂廳,在短短一年內完工,於一九○五年十一月五日正式啟用,簇新耀眼的外觀使人聯想到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及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藝術殿堂。華沙愛樂廳的第一場音樂會即由帕德瑞夫斯基擔綱首演,自一九二七年起,在華沙愛樂廳舉辦蕭邦鋼琴大賽成為音樂界國際盛事。每五年一次的大賽讓華沙愛樂廳受到樂界矚目,近年不少知名交響樂團如芝加哥交響樂團及柏林愛樂,都蒞臨此廳演出。

戰後重建  波蘭唯一國家級音樂廳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納粹入侵華沙,清晨五點半,德國飛機已臨當時的中華民國駐波蘭公使館上空,王景岐公使的女公子王長寶在《歐氛隨侍記》中的〈華沙廿一日炮火中之驚險〉一文,詳細記錄了當時華沙的緊張情勢。而華沙愛樂廳也在無情戰火中遭到摧毀。

二次大戰期間,盟軍在雅爾達及波茲坦討論「波蘭問題」,戰後波蘭遭劃歸俄國勢力範圍。戰後,在原址廢墟重建的華沙愛樂廳由Eugeniusz Szparkowski及Henryk. Białobrzeski兩位建築師設計,以社會主義寫實主義(Soc-realism)風格呈現,與蘇聯同年在華沙興建落成的科學文化宮(Pałac Kultury i Nauki, 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簡稱PKiN)使用相同的建材。

一九五五年二月廿一日華沙愛樂廳重新啟用,首演由Witold Rowicki指揮華沙愛樂(Warsaw Philharmonic),所有曲目全出自波蘭作家手筆,並由波蘭知名作家Jarosław Iwaszkiewicz宣布恢復第五屆蕭邦音樂比賽。華沙愛樂廳與華沙愛樂交響樂團也於同日升格為國家級愛樂(Filharmonia Nardowa),是波蘭目前唯一國家級的音樂廳。

一大一小兩廳  呈現社會主義寫實風格

音樂廳的入口位在Moniuszki路(以波蘭民族歌劇之父Stanisław Moniuszko命名),由大門進入,左側牆上懸有帕德瑞夫斯基的浮雕像,角落亦展示其頭部雕像,另有一九○一年兩位興建音樂廳的主要資助者Leopoldowi Julianowi Kronenbergrowi及Aleksandrowi Rajchmanowi的浮雕像。拾階進入音樂廳的大理石台階,由黑色鐵鑄條搭黃金鳥飾物柵欄隔離,黃金鳥造型簡單,呈現了社會主義的寫實風格。

華沙愛樂廳中,主要有兩個表演廳:第一個是古典音樂廳常見的「鞋盒式」,三層樓馬蹄形音樂廳,表演區背後是教堂管風琴鋼管,舞台使用史坦威鋼琴,是帕德瑞夫斯基長期使用鋼琴的合作對象;全部有一千一百個觀眾席,原木把手座椅自一九五五年使用迄今,只更換過座椅上的紅色織布,在長年寒冷的華沙顯得溫暖。一樓休息川堂有蕭邦雕像,蕭邦音樂大賽期間訪客常流連攝影。第二個音樂廳是有三百個觀眾席的室內音樂廳(Chamber Hall),供小型演奏表演。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巡演小點滴

藝術,拉近外交的距離

巡演前與台灣駐波蘭代表處聯繫時,才發覺從一九九五年華沙愛樂(樂團)首度至台灣演出之後,至今仍未再踏上台灣一步。而且至二○一七年「台灣之聲」的NSO首度到達華沙演奏之間,竟沒有相對高度的古典交響樂團再有過交流。即使雙方仍有零星的表演藝術團隊互訪,然而對於國家級的交響樂團互訪,廿多年來,可說完全沒有。此外,這次的出訪,也是台灣唯一大型表演團體在此演出,因此極具歷史意義。

音樂會間,感受得到台灣及波蘭文化界人士與政要人物都十分重視。場內不僅邀請了如波蘭影視局局長、前述廣播公司音樂台台長等文化人外,波蘭國會友台小組副主席、華沙經濟大學副校長等人皆親臨欣賞。而台灣駐波蘭代表處除了為NSO安排多個重要媒體採訪,並於音樂會現場舉辦「台灣展」。以今日台灣艱困的外交處境,許多國際活動都無法自由發聲之下,唯有透過藝術才能拉近彼此距離,獲得更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李秋玫)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