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愛樂合唱團將演出三大神劇的第一巨響《彌賽亞》。(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音樂

貼近凡俗的神聖之音

台北愛樂合唱團演出韓德爾神劇《彌賽亞》

韓德爾締造了英國輝煌的神劇歷史,也對後世作曲家影響深遠。他跳脫當時以拉丁文或義大利文寫神劇的慣例,以英文寫作,並堅持在教堂以外的劇院演出,讓神劇更貼近大眾,種種「接地氣」的用心,也讓其神劇作品深入人心。而台北愛樂合唱團將與指揮呂紹嘉、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於四月演出韓德爾神劇經典《彌賽亞》,走入凡俗的神聖之音,令人期待!

韓德爾締造了英國輝煌的神劇歷史,也對後世作曲家影響深遠。他跳脫當時以拉丁文或義大利文寫神劇的慣例,以英文寫作,並堅持在教堂以外的劇院演出,讓神劇更貼近大眾,種種「接地氣」的用心,也讓其神劇作品深入人心。而台北愛樂合唱團將與指揮呂紹嘉、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於四月演出韓德爾神劇經典《彌賽亞》,走入凡俗的神聖之音,令人期待!

台北愛樂三大神劇計畫首部曲—神劇《彌賽亞》

4/7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7733691

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1685-1759)經典之作《彌賽亞》Messiah首演於一七四二年四月十三日愛爾蘭首都都柏林(Dubling)。而四月這個時節在古時的歐洲,於基督教復活節前幾日,是處於齋戒、施捨、克己刻苦的齋戒期(Lent),所有世俗喧鬧高舉情愛的劇種如歌劇會戛然而止,莊嚴隆重預備慶祝耶穌復活的神劇便成為唯一的賞樂樂種。兩百多年前英國諸多個四月上演著韓德爾神劇;一七五九年四月韓德爾逝世於倫敦;兩百六十年後,二○一九年四月,台北愛樂合唱團計畫於今年演出三大神劇的第一巨響《彌賽亞》,將與指揮呂紹嘉領軍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共同呼應數百年前的四月天。

歷史上的記憶  貼近群眾的記號

韓德爾自廿歲起即開始創作歌劇,直到一七四一年共創作四十幾部歌劇作品,而他為後世人所喜愛的神劇,並非韓德爾起初熱中創作的樂種。但是自一七四一年後,韓德爾全然放下自己熱愛的歌劇創作,全心專注於神劇寫作,一部部經典的作品如《彌賽亞》、《參孫》Samson(1743)、《約瑟與其兄弟們》Joseph and his Brethren(1743)到最後知名的《約書亞》Joshua(1747)和《耶芙塔》Jephtha(1752)等,締造了英國輝煌的神劇歷史。他的神劇不但為當時的英國百姓所熱愛,更為神劇發展史締造了不可動搖的根基,影響到後來的海頓(Joseph Haydn) 與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論及「神劇」劇種,受限於其宗教的嚴肅性,不易成為一般百姓熱愛欣賞的作品。而韓德爾獨樹一格的精心設計,突破聽眾層層心防,最終能讓英國民眾至今聆聽到《彌賽亞》的〈哈利路亞〉大合唱時仍肅然站立!韓德爾獨特的用心首先呈現在他的神劇使用「英文」。一七三二年韓德爾創作的《以斯帖》Ester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英文神劇,而英文的使用,受到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群眾的喜愛與支持。十八世紀初啟蒙主義思想已漸開展,英國中產階級影響力漸漸與貴族相抗衡。貴族所喜愛的義大利歌劇在一七二八年使用英文且貼近百姓心聲的《乞丐歌劇》上演後,百姓漸漸厭倦以義大利文演出的戲劇。而神劇於巴洛克時期的發展不外乎使用拉丁文或義大利文,所以韓德爾大膽使用英文來演出神劇,即成為歷史上的重要記憶,是聆聽百姓、貼近群眾的記號。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