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爾夫的作品紅遍當時音樂圈,並奪得「奇人軼事」之封號。(本刊資料室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誰是沃爾夫? 誰怕沃爾夫?

雨果.沃爾夫 以音樂雕琢詩詞的煉金師

誰是雨果.沃爾夫?要談浪漫派時期藝術歌曲的創作者,大家印象深刻的不外是舒曼與「歌曲之王」舒伯特,但同時期還有雨果.沃爾夫,也是藝術歌曲黃金年代的一大名家。熱愛音樂創作的他自學作曲,努力鑽研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等前期作品的風格特色和作曲技法,更精心挑選詩詞,以精妙的音樂技法去刻畫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並描繪出故事氣氛。

誰是雨果.沃爾夫?要談浪漫派時期藝術歌曲的創作者,大家印象深刻的不外是舒曼與「歌曲之王」舒伯特,但同時期還有雨果.沃爾夫,也是藝術歌曲黃金年代的一大名家。熱愛音樂創作的他自學作曲,努力鑽研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等前期作品的風格特色和作曲技法,更精心挑選詩詞,以精妙的音樂技法去刻畫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並描繪出故事氣氛。

集前輩創作特色於一身

當說到浪漫派時期藝術歌曲創作的翹楚,印象最深刻的會是德奧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但不可不知的是,另有位奧地利作曲家——雨果.沃爾夫(Hugo Filipp Jakob Wolf,1860-1903)與他的藝術歌曲創作,在這百家爭鳴的黃金時期闖出名號,承先起後將藝術歌曲創作帶向另一巔峰。身處在藝術歌曲黃金年代的他,為了奠定自己的創作基礎,努力鑽研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等前期作品的風格特色和作曲技法,從他一八七七年以詩人勒瑙(Nikolaus Lenau)創作的歌曲作品中,可以觀察到他混合舒曼的音樂特點——和聲進行與解決、旋律的音樂性。一八八八年的歌曲《關於夜晚》Über Nacht,更可從豐富的和弦色彩變化與鋼琴聲部中,窺探出沃爾夫試圖展現李斯特式創作技法,巧妙烘托詩詞中情景。另外,他更深深受到舒伯特的影響,落實在他於文學詩詞的選擇上。而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對他的影響,則發揮在中後期藝術歌曲創作,不僅僅只是文學與音樂的結合,而是音樂織度交響化,對於詩詞音韻的講究、用音樂捕捉歌詞的意涵,達到高層次的戲劇張力。

愛好自由學習,自學而成的年輕人

沃爾夫生於奧地利的小城鎮文尼亞格拉代茲(Windischgraz),在家裡小孩中排行老四。沃爾夫的父親,繼承了家族經營皮革製造的生意,年輕時追求音樂學習的道路上十分坎坷,但仍靠著自己摸索多種樂器學習而成。沃爾夫身體裡所蘊藏的音樂天分,來自於父親的傳承,約四、五歲時,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與小提琴。他在一八六八年第一次接觸歌劇——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的抒情悲劇《貝里薩里歐》Belisario,爾後決定走向音樂學習之路。沃爾夫小時候因熱愛創作,對其他學科完全提不起勁,也無法適應學校制式化教育環境,因此更換了幾所學校。種種熱中於音樂的表現,最後說服了父親讓他進維也納音樂院學習。沃爾夫早期創作的旅程充滿實驗性,初期只知道一些音樂知識,作曲方面多為自學,剛開始並未馬上把自己定位成藝術歌曲創作者,但後來開始善用這些創作技法時,憑藉著個人特色與天生富含的詩意感,以非學院派之姿自成一格。

在維也納音樂院就讀期間,他練琴一坐就是好幾個鐘頭,嘗試著各種不同的和弦變化、即興著和聲進行,如果他發現到新穎的和聲解決方式則會為此欣喜若狂。這時期,認識了同為音樂院同學的馬勒(Gustav Mahler),除了結交朋友外,沃爾夫更成為歌劇愛好者,欣賞了多部歌劇,當時的他,在對音樂的講究與堅持下,常無法忍受歌手即興唱著過多非樂譜上所記載的裝飾音。某一年冬天,當他進歌劇院欣賞德國作曲家華格納作品《唐懷瑟》Tannhäuser和《羅恩格林》Lohengrin後,深受華格納音樂所吸引,並自許能朝著這樣的風格與創作思想前進。由於沃爾夫對歌劇深深著迷,約一八七六至一八七七年間,他譜寫出人生第一部歌劇《阿爾博因國王》König Alboin。創作過程中,讓他開始思考如何運用動機音型旋律、和聲色彩去刻畫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並試圖描繪出故事氣氛,這樣的嘗試也深入後期的歌曲創作。

接觸上流社會,初嘗禁果與戀愛

在音樂院就讀一段時間後,沃爾夫再一次反抗學校體制,不想受當時音樂院教育系統的綑綁,一八七七年沃爾夫短暫回鄉,但同一年冬天再度返回維也納。這期間,他接觸了上流文化圈的人,這些朋友給予這個外鄉遊子生活上的支援,不僅給予經濟上的援助、借他書籍與樂譜,也常帶著他去聽音樂會、歌劇等任何文化藝術活動。但友誼終究帶領著沃爾夫誤入歧途,當時一位家裡多金且同為作曲家的高德史密特(Adalbert von Goldschmidt)常帶著沃爾夫上妓院,初嚐禁果後也在這時期染上梅毒,種下晚年死亡的主因。

隔年,沃爾夫愛上一位社交圈美女瓦莉(Vally Franck),即使兩人身分懸殊且聚少離多,但他對於此段感情十分重視,交往期間,豐沛的情感也對創作能量大有助益,大量為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呂克特(Friedrich Rückert)及黑貝爾(Christian Friedrich Hebbel)等人的詩作譜曲,所譜寫的歌曲多半圍繞著戀愛的甜蜜與痛苦。其中,為呂克特作品所寫的《紡紗者》Die Spinnerin,和以黑貝爾詩作譜寫的《小鳥》Das Vöglein,這兩首歌曲中呈現的戲劇手法,成為沃爾夫日後的重點技法之一。他與瓦莉的浪漫史維持三年即告終,分手後以德國詩人艾興朵夫(Joseph Karl Benedikt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的詩創作六首給合唱團的歌曲《六首心靈之歌》Sechs geistliche Lieder,詩中的角色「全身傷痕直到死去」,完全映照了沃爾夫失戀後內心淒涼且孤寂的心境。

反布拉姆斯,華格納萬歲!

一八七九年,沃爾夫剛好有機會拜訪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心中雖早已崇拜著華格納,但這也不礙於他對布拉姆斯室內樂和歌曲作品的喜愛。這位浪漫派大師鼓勵沃爾夫要繼續努力學習創作,尤其是對位技法,更熱心介紹一位作曲老師給他,但他一來付不起學費,二來無法忍受嚴厲管教,婉拒之餘更發現自己與布拉姆斯直言不諱的性格水火不容,後來除了聲稱自己是反布拉姆斯主義(anti-Brahmimentum),更加入將布拉姆斯視為保守派、宣揚華格納的激進派組織,自詡為華格納狂熱者,並效仿華格納吃素。但對沃爾夫來說,一直以來熱愛吃香腸的他,這樣的模仿實在痛苦,所以這段吃素的日子僅維持了十八個月。

一八八三到一八八七年間,沃爾夫過著很不穩定的生活,企圖想尋求出版商出版他的作品卻到處碰壁,當一八八三年二月聽到華格納逝世的消息,沃爾夫感到十分震驚,有一段時間意志消沉且脾氣暴躁。沃爾夫敏感且易怒的脾氣容易招來厭惡,但也有一些忠心的朋友在他身旁守護著他。此時的創作能量載浮載沉,剛好在朋友大力促成下,沃爾夫開始當起音樂評論家撰寫文章,並持續有五年之久,接著,成立沃爾夫音樂協會。從沃爾夫的文章評論中,雖反映著當時社會音樂文化,但愛好分明的他,對於不喜歡的音樂形式、作曲家,抑或是看不慣的演出編排,則是加以嘲諷抨擊,因此樹立許多敵人。

創作生涯的衝擊到邁向巔峰

一八八七年五月,正當沃爾夫找回創作重心時,遭逢父親過世,過去雖然與父親常有爭執,但父子之間的情感極深。父親臨走前,寫了封信給他:「千萬別沮喪,太陽總有一天會照亮著你……你只要想著有我這一位父親始終愛著你,你是我唯一的希望與喜悅……」爾後將近一年之久,沃爾夫悲傷到無法創作。直到一八八八年年中後,沃爾夫重新拾筆,這時期的作品趨於成熟,無論在音樂的強度、變化與素材技法上皆達到應有的高度,創作量也達到高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莫里克歌曲》Mörike-Lieder、《西班牙歌曲》Spanisches Liederbuch,及《義大利歌曲》Italienisches Liederbuch。除了這些,他嘗試為更多其他作曲家未曾使用的詩作譜寫成歌曲,更直接挑戰舒伯特與舒曼,將他們曾經使用的詩詞創作成屬於自己風格的藝術歌曲。他的作品紅遍當時音樂圈,並奪得「奇人軼事」之封號,名聲遠播更引起德國最有名的出版社的注意,其作品也陸續在德國發表。

在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因早期感染梅毒的原因,一八九七年起,身體每況愈下,病情時好時壞,並住進精神病院。晚年除了記憶力漸漸衰退,還伴隨著失去說話和行動能力,最後由交往多年的紅粉知己梅蘭妮(Melanie Köchert)照顧。一九○三年,沃爾夫在精神病院裡結束人生,他的死讓梅蘭妮痛苦不已,三年後,梅蘭妮選擇了在自家跳樓身亡。沃爾夫協會在沃爾夫生病期間與病逝後,相當努力推展他的作品,讓他的藝術歌曲於德語區普遍受到讚賞與肯定,名聲更擴及英、法地區。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