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桌上的神話故事 微觀亞洲的現代化旅程 (國家兩廳院 提供)
專題 我吃,故我演—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餐桌上的神話故事 微觀亞洲的現代化旅程

以小物件解構大神話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餐桌上的神話學》

在新作《餐桌上的神話學》裡,導演Baboo邀請了台灣、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等五種不同國家、六位創作者在桌前聚首,共同進行一場關於「神話」的餐敘交流,而他們面前的料理,便是神話。桌上的食材成了他們的素材、手邊的食器餐具是各種講述故事的道具,他們一起解構再建構、詮釋又轉譯,拆解符碼,導入文化背景、個人觀點,彼此問答、辯證,更將整體概念指向更為廣泛的國族、地域、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

在新作《餐桌上的神話學》裡,導演Baboo邀請了台灣、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等五種不同國家、六位創作者在桌前聚首,共同進行一場關於「神話」的餐敘交流,而他們面前的料理,便是神話。桌上的食材成了他們的素材、手邊的食器餐具是各種講述故事的道具,他們一起解構再建構、詮釋又轉譯,拆解符碼,導入文化背景、個人觀點,彼此問答、辯證,更將整體概念指向更為廣泛的國族、地域、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

2019TIFA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餐桌上的神話學》

2019/3/1~2  19:30

2019/3/2~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在刺瞎了獨眼巨人,又用計使之求援失敗後,搭上船隻、順利出航的奧德修斯,不待完全脫離險境、不顧同伴苦苦相勸,便急著向岸上遍體鱗傷的巨人「嗆聲」,宣示自己的真實姓名:「今後若有哪個凡人問你,此人是誰,把你弄瞎、弄得如此難堪——告訴他,捅瞎你眼睛的是我,奧德修斯!」在海上出此狂言的奧德修斯,萬萬沒想到,這般耀武揚威的態度,同時激怒了巨人之父——海神波塞頓,從此對他設下了「永不返家、狼狽不堪、痛失夥伴」的咒語,延長了奧德修斯在地中海的持續迷航與漂流。

「餐桌上有一只透明的水壺,他用手攪動壺裡的水,便形成了漩渦。」Baboo描繪著,「刀子的形狀像槳——先前,他們已經建構了盤子是船、刀子是槳,桌巾是船帆等種種意象。此時,他以刀子代替奧德修斯,丟入壺裡旋轉的水中,並撒下咖啡粉。壺裡的水變黑、變混濁。」演員說著海神的詛咒:「讓奧德修斯永遠回不了家。」而刀子也漸漸隱沒在壺裡。

各國國民共聚一桌  以神話為菜、用經驗熬煮

這是Baboo此前在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所創作的小片段,有異於齊瑪曼(Mary Zimmerman)以荷馬史詩《奧德賽》作為題材的呈現——藉由女性讀者之口,講述仍以男性英雄奧德修斯為第一人稱的故事——Baboo則選擇用另一種角度和方式,去拓展重視、重述這個史詩故事的其他面向。例如上述的海神段落,演員即是以故事中非奧德修斯的角色視角,回看此一貫穿全書的英雄人物;並嘗試利用餐桌出現的器具作為物件,進行敘事和表演。

由此經驗為基底,在新作《餐桌上的神話學》裡,他邀請了台灣、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等五種不同國家、六位創作者——身分包括演員、編舞家,視覺、錄像或行為藝術家等——在桌前聚首,共同進行一場關於「神話」的餐敘交流;一如希臘哲人伊比鳩魯曾言:「我們必須先找到能夠一同飲宴的人,再去尋覓該吃些什麼。」而他們面前的料理,便是神話。桌上的食材成了他們的素材、手邊的食器餐具是各種講述故事的道具,舉凡鍋碗瓢盆,或刀叉、湯匙、筷子,甚至調味料、餐巾紙,都能成為被賦予全新意義的物件;他們一起解構再建構、詮釋又轉譯,拆解符碼,導入文化背景、個人觀點,彼此問答、辯證,更將整體概念指向更為廣泛的國族、地域、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