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貝運用演員的身體特色,暗示劇中情慾糾葛的荒淫墮落,就像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Arnaud Bertereau-Agence Mona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反骨的溫柔—大衛.包貝&《烈愛.波姬亞》/即將上場

《烈愛.波姬亞》 以母性洗滌人性醜惡

大衛.包貝攜手「巴黎野玫瑰」 重現大文豪雨果經典魅力

改編自法國文學家雨果的小說《烈愛.波姬亞》,大衛.包貝首度訪台的同名製作,綜合了多元表演藝術形式,藉由獨特的導演美學,讓現代觀眾重新發現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巨作。除了令人驚豔的水池舞台與燈光設計,更邀得主演經典電影《巴黎野玫瑰》的碧翠絲.黛兒,擔綱愛恨強烈的當代波姬亞,加上舞者、雜技表演者,及激情的搖滾樂,《烈愛.波姬亞》讓雨果文字的魅力再度復活!

改編自法國文學家雨果的小說《烈愛.波姬亞》,大衛.包貝首度訪台的同名製作,綜合了多元表演藝術形式,藉由獨特的導演美學,讓現代觀眾重新發現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巨作。除了令人驚豔的水池舞台與燈光設計,更邀得主演經典電影《巴黎野玫瑰》的碧翠絲.黛兒,擔綱愛恨強烈的當代波姬亞,加上舞者、雜技表演者,及激情的搖滾樂,《烈愛.波姬亞》讓雨果文字的魅力再度復活!

大衛.包貝《烈愛.波姬亞》

2015/12/25~26  19:30  

2015/12/27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盧克蕾齊亞.波姬亞(Lucrezia Borgia),文藝復興時代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女,被父親作為政治聯姻的籌碼,周旋於貴族的權力鬥爭中。為了批評她家族的墮落,後人刻意渲染她美豔的形象、複雜的感情史,將其描繪成一位亂倫、嗜血的蛇蠍美人。由傑瑞米.艾朗(Jeremy Irons)主演的加拿大影集《黑道教皇》The Borgias,即是改編自她家族腥風血雨的暗黑史。

大文豪借古諷今  聚焦女主角揮灑悲劇

七月革命後,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不滿王室復辟和共和國運動的衰退,在十四天內完成小說《烈愛.波姬亞》Lucrèce Borgia。他藉由三百年前義大利宮廷內的爭權奪利,暗指當代權貴階級的腐敗。然而,不同於氣勢磅礡的史詩劇,法國文豪聚焦在備受爭議的波姬亞身上,勾勒出一齣愛恨交織、錯縱複雜的情節劇。他將戲劇動作集中在她與自己私生子曖昧的關係上,刻劃出角色內心的糾葛與矛盾。為此,雨果特地參考希臘悲劇和莎劇風格,強調情節中怪誕、亂倫、陰謀、敗德等元素。在威尼斯的一個貴族晚宴上,波姬亞與年輕軍官傑納侯一見鍾情。之後傑納侯才得知她是惡名昭彰的毒婦,而波姬亞則發現他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生孩子。無奈偷情一事被揭穿,波姬亞受丈夫脅迫毒殺傑納侯;儘管她最後用解藥救了自己孩子一命,但一切皆已無法挽回。劇末,在嘉年華的氛圍中,波姬亞企圖毒殺污辱她的共和國軍官,不料傑納侯也身處其中;為了替弟兄們報仇,傑納侯刺殺波姬亞,此時,這位哀慟萬分的母親才向他表達她真實的身分……雨果用母性洗刷了波姬亞傳說中狠毒的貴族形象,讓角色層次更為深厚、豐富。一八三三年該劇在聖馬丁門劇院首演後,大受歡迎,一掃之前雨果飽受的惡評,奠定了浪漫主義戲劇在法國劇壇的地位。

邀來影壇性格女星  打造當代「波姬亞

在改編過兩齣莎劇和希臘羅馬神話後(註),劇場導演大衛.包貝綜合多元表演藝術形式,藉由獨特的導演美學,讓現代觀眾重新發現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巨作,如他所言:「我希望用廿一世紀的手法呈現這些『不朽的』文本,重新找回它們當時受民眾愛載、平易近人的特性。」為了突顯經典文本的當代性,包貝特別著重不同領域表演者的合作。導演希望能夠呈現一種「豐富的劇場,對所有的表演形式保持開放的態度,迎接世界各種不同的語言、腔調、文化、血緣和方法。」除了專業的劇場演員外,《烈愛.波姬亞》中囊括了舞者、雜技表演者,還有眾所矚目的電影明星——碧翠絲.黛兒(Béatrice Dalle)。

自《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一片開始走紅的黛兒,以撩人、不羈之姿風靡法國影壇。包貝認為黛兒與波姬亞同樣具有敢愛敢恨、既堅強又脆弱的特質;藉由當代女星詭異且性感的銀幕形象,觀眾可以清楚感受到女主角殘暴的性格和她的母性。包貝這樣形容與黛兒的合作:「自由、美豔、高傲,這就是我要為碧翠絲.黛兒第一次劇場演出塑造的形象。與碧翠絲合作最美好的經驗之一,就是我們一同分享劇場……我們並不貪圖登上享有盛名的大舞台,只想要一次美麗的相遇。我們共享的是一種文化。」的確,《烈愛.波姬亞》不僅是導演獻給女演員的一封情書,更是不同藝術形式的一種撞擊與相融。

水池舞台對比燈光  肢體繪成情慾圖像

包貝企圖用舞台視覺表現出劇情衝突。《烈愛.波姬亞》中,無論是波姬亞受到軍官羞辱、她與自己丈夫的對峙、縱欲喧囂的狂歡變成橫屍遍野的殺戮,導演都用舞台畫面直接讓觀眾感受到戲劇張力。為了突顯威尼斯的氛圍,包貝將舞台設立於一個水池中,運用平台位置的變化暗示場景的轉變。舞台深處是燈架搭成的牆面,導演刻意加強燈光的明暗反差,強調雨果一劇的陰暗面和波光粼粼的水都意象。舞台一下陷入黑暗,一下又因水面反光而乍亮;燈光變化製造出強烈的視覺感官。隨著不同的燈光氛圍,舞台上的水面一步步開啟觀眾的想像,變成呼應劇情的關鍵語彙:它可以象徵生命起源的羊水、波濤洶湧的深淵、踐踏角色尊嚴的汙水、節慶中狂歡民眾潑灑的水花、慘案後的血流成河、波姬亞死亡前洗滌罪孽的冥河……雜技演員和舞者穿梭在漂浮於水面上的平台和燈架之間,不僅表現出男性體態的靈活與勇健,同時也襯托出波姬亞豐滿的肉體和莊重的女性特質。包貝運用演員的身體特色,暗示劇中情慾糾葛的荒淫墮落,就像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充滿遐想。

運用視覺、聽覺元素,包貝讓《烈愛.波姬亞》跳脫十九世紀文本給人過時、陳舊的刻板印象。隨著劇情,Butch Mckoy的現場演唱挑動觀眾神經,激化角色衝突;演員的雜耍、舞蹈不僅突顯節慶氣氛,更讓人嘆為觀止。包貝大膽地使用當代舞台美學重新詮釋經典劇作;精采的舞台調度、能量十足的表演、撼動人心的搖滾樂成功地引導普羅大眾走進法國文豪鋪展的劇情中,讓他們感受到雨果文字的魅力。

註:2010年與2012年大衛.包貝分別執導過《哈姆雷特》與《羅密歐與茱麗葉》,2013年又與莫斯科果戈里中心導演Kirill Serebrennikov聯手改編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