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戲劇盛會評審訪港分享講座現場。(陳國慧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戲劇盛會」評審來港交流 配合網上錄像越洋觀劇

應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歌德學院之邀,兩位今年度「柏林戲劇盛會」的遴選評審艾娃.比亨特與緹爾.布列格利訪港與本地戲劇界人事交流,分享德國劇場現況。香港參與者先透過網上錄像觀賞入選今年柏林戲劇盛會的作品,再聽兩位評審分享德語劇場現況與美學,大開眼界也增長見識。

應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歌德學院之邀,兩位今年度「柏林戲劇盛會」的遴選評審艾娃.比亨特與緹爾.布列格利訪港與本地戲劇界人事交流,分享德國劇場現況。香港參與者先透過網上錄像觀賞入選今年柏林戲劇盛會的作品,再聽兩位評審分享德語劇場現況與美學,大開眼界也增長見識。

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歌德學院剛在七月底邀請兩位德國劇評人艾娃.比亨特(Eva Behrendt)和緹爾.布列格利(Till Briegleb)來港分享德國劇場現況,他們亦在今年柏林「戲劇盛會」七位評審的名單內,負責選出十大作品。兩位評審同時也是當地的資深文化編輯,因此對當地劇場發展有很宏觀的看法,他們的視點能從德國劇場發展脈絡中讓香港參與者認識塑成今天面貌的因由,從歷史(包括社會與政治變化)和戲劇形式等各方面剖析,這的確讓以往只是從網路上得到的資訊更形立體。

與評審親身交流  更深入了解作品

透過緹爾綜合當代德國劇場的三種特質的呈現:諷刺、憤怒與憂傷,參與者因為可以預先透過大會提供的連結先觀賞今年十大作品的錄影,即使大部分作品因以德語演出而未能完全明白其內容,但仍然能夠透過表演、舞美、空間設計和導演感受當中所反映的劇場精神面向。誠然看錄像的最大挑戰是已經有預設的角度,如《邊緣遊行》Borderline Procession的錄像拍攝技法令觀眾眼前一亮,以為演出在旋轉舞台進行,但有看過現場作品的講者和觀眾就補充說,長方型的表演空間展示不同場景的奇觀感覺強烈,當時攝影機在不同角度和角落現場取鏡,觀眾雖然可以選擇在不同位置和觀眾席的面向定點觀看,但因空間限制永遠無法看到全貌。

這次講座有趣的地方是這年剛好有不少香港劇界朋友到當地觀摩,加上有評審參與討論(當然他們也成為了大家問功課的對象),讓錄影所未能提供的角度與訊息都有機會即時補充,席間討論氣氛熱烈,來自不同崗位和劇團的工作者難得聚首,這些交流對平日經常忙於演出的他們來說也是相當珍貴。這種互動討論在香港似乎多是演後談式的活動,不論是時間和形式也有所限制,然而對話在「柏林戲劇盛會」是家常便飯,這次講座的緣起也是主辦單位鑑於戲劇盛會的會議和交流活動的意義而嘗試打開討論空間。

吸收資訊  也大開眼界

事實上由藝評人和學者主導的深度討論和會議,在歐洲不少藝術節是常見的環節,在香港卻尚有很大發展空間;同時評論人的角色在藝術節內也發揮著觀察、整理、記錄、研究、教育等不同功能。這次講座雖然有將十大逐一討論,個別如《五篇簡易小品》Five Easy Pieces等因有字幕同時形式和議題具爭議性而大家特別投入,不過好些當代德國劇場的重要面向如舞台空間美學、音樂、身體與表演等就未必能深入探討,因單是在吸收資訊的層面也令大家開眼界。這同時也反映香港劇界普遍對世界劇場認識的片面與不足,視野的開拓無疑是這次活動的成果之一。艾娃在其演說內也分享了柏林戲劇盛會評審的機制和發展,每位評審在國內外年看首演作品超過百齣,經過思考沉澱討論後的十大,今年有四齣都是大家幾乎不必討論的心儀之選,其他則各有喜惡。然而緹爾提出作品不是只以「新」為目標,形式和議題縱有反映現況,但評審亦會把「傳統」的作品放在當下的光譜檢視。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