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櫻井弘二擔綱《茶花女》 的編曲任務,他表示導演選曲的依據不只旋律、歌詞,而是包含原有的感覺。(許斌 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拼貼幻視者的邏輯.鈴木忠志《茶花女》/音樂設計

「非常內心」的流行音樂再構

訪《茶花女》編曲者櫻井弘二

鈴木忠志的《茶花女》將呈現近廿首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台灣流行歌曲,這些曲子如何與《茶花女》的故事情節與表演結合,當然令人非常好奇。擔綱此次編曲重任的作曲家櫻井弘二,透露要將樂曲串起,必須將劇情與歌手、演員的狀況或前後關係作調整。而劇本中看似突兀的歌曲安排,也蘊含著導演透過拼貼重新詮釋劇情的用心。

鈴木忠志的《茶花女》將呈現近廿首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台灣流行歌曲,這些曲子如何與《茶花女》的故事情節與表演結合,當然令人非常好奇。擔綱此次編曲重任的作曲家櫻井弘二,透露要將樂曲串起,必須將劇情與歌手、演員的狀況或前後關係作調整。而劇本中看似突兀的歌曲安排,也蘊含著導演透過拼貼重新詮釋劇情的用心。

「流行音樂新歌劇」,是導演鈴木忠志的新創意,卻也是件浩大的工程。從近五百首台灣流行歌中精選適合《茶花女》的樂曲,從〈何日君再來〉、〈思慕的人〉、〈綠島小夜曲〉、〈最後一夜〉到〈愛拼才會贏〉及〈愛情限時批〉⋯⋯近廿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有台語、中文、日文翻唱,林林總總的內容,就像是一頁台灣流行歌曲走過的足跡,也寫著市井小民男歡女愛的心聲。

在拿到劇本時,這些歌曲已經由導演事先將歌曲一首一首地安插在劇情當中。擔綱編曲的作曲家櫻井弘二,肩挑的是一個不易挑戰的任務—— 音樂本身不難,但限制在於,以往音樂劇的創作方式,是音樂需要先創作才能排舞。但這次演出的走位、動作,連眼神、角度等都有精細的設計。等於是聽到那個樂器,位置就要精準地走那裡。因此速度、小節都不能夠作太大的變化。加上每首歌曲都有描寫的情境,所發揮的空間一下變得狹窄許多。

串起樂曲 要找到合適的「關係」

編曲前看了導演幾部作品,櫻井弘二坦承自己實在看不懂。而日本利賀村之行,他也是帶著成堆的疑惑上飛機。在藝術節中看完第一部戲之後,他的直覺是:「哇,好抽象!」接著第二部、第三部,還有其中兩部戲重覆看兩遍,以及晚上夥伴們互相討論、交換心得之後,才突然發現這些疑問,都在不自覺中有了答案。

但要將這些樂曲串起,櫻井首先注意到的是,必須將劇情與歌手、演員的狀況或前後關係作調整。不能前面講話聲音很低,但是後面的歌唱得很高亢。也許將拍子或調性調整得平均一點,讓對白跟歌曲的連接轉換自然,不要有太突兀的感受。因為銜接的是既有的歌曲,所以不要讓它感覺落差太大。然而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都帶有明確的歌詞,也同時會喚起對歌曲內容、情景、歌手等預設的印象。這樣的問題該如何利用編曲解決?櫻井弘二同意地說:「每一首曲子的記憶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感受。這個部分我無法改變,目前的做法是『放棄』。」事實上,他也認為無須更改太多,因為導演選曲的依據不只旋律、不只歌詞,而是包含原有的感覺。更何況導演曾表示希望保有他原本的曲風,搖滾就是搖滾,古典就是古典。因此引用這些樂曲的同時,其實借的也是它們本身所附加的連帶感情。

讀完劇本,相信很多人都會跟櫻井弘二有一樣的懷疑—— 男主角父親說服瑪格麗特離開自己的兒子時,是一場女主角的犧牲、是一段悲劇的高潮。但後面接的卻是爸爸唱的〈愛拼才會贏〉,而且編曲可能要配上那卡西⋯⋯「這,可以嗎?」櫻井不諱言地說:「這個地方是一般人都會覺得很滑稽的段落,每次排練到這個段落,大家都會很想笑出來。」原來導演特有的手法就是拼貼,他想製造的或許就是一種喜劇、對比的效果。父親的角色設定是那種出生在鄉下,有一點社會地位、又有錢、又有熱情,可是到了都會地區,就顯得有點土味。所以他聽的音樂就是那樣的風格。而都會的瑪格麗特穿著打扮卻是非常新潮,這樣的鮮明對比也成了一個笑點。「導演的結構、概念都非常清楚。」他不在這個地方讓人感動落淚,而是用不同手法來詮釋這一段愛情的痛心疾首,選擇他所要的元素來作拼貼,這或許正是他要的。

不想讓人誤以為只是歌劇《茶花女》的改編,也不要百老匯那樣淺顯的感覺,櫻井弘二說:「流行歌曲的構築,也可以是非常內心的。」但在這裡,詮釋卻也不見得就是大量的歌唱,「念白」的聲音效果,也是導演常用的手法。櫻井弘二回憶,當時在利賀村有場戲,演員唱著木匠兄妹的名曲〈Yesterday once more〉,但在副歌的部分,雖然背景音樂很輕鬆,但他卻表情嚴肅、極度發狠地唱著Every “sha-la-la-la⋯⋯”。還有另一齣讓聽不懂日文的人都以為是在吵架,因為媽媽非常用力地告訴孩子:「這── 個── 是── 白蘿蔔、這── 個── 是── 紅蘿蔔,兩種一起吃。」仔細看對白是非常平凡的,但聲音卻是超乎想像。然而如果以導演的訓練法,下半身與上半身所表現的堅固和柔軟的對照,便可以理解為什麼發聲和表情要如此迥異,屆時在《茶花女》中這麼呈現,就將不令人意外了。

〈何日君再來〉為主題 不同版本重複出現

因為是《茶花女》,導演希望在劇中設計一首歌劇改編,也許像是〈飲酒歌〉改成舞曲,或者序曲的旋律讓人一聽就有聯想。因為是現代版的《茶花女》,配合金屬的佈景桌椅、男主角電腦前的工作,所以用電子音樂的呼應,增添趣味性及整體的現代感。而如果要說統一性,〈何日君再來〉這首歌,就是整齣歌劇的主題了。因此,旋律主題就在整部製作中穿插,有時是二胡清奏、有時歌唱、有時是探戈舞曲,但是以不同版本重複出現。

鈴木忠志認為,只要改變「君」的對象,這首歌便適用於全世界的人。也許他並非將《茶花女》看成是一個男女的愛情故事,而是有更廣義的想法。以熟悉的流行歌曲,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流行新歌劇,呼喚著台灣人的共同記憶。懷念的歌曲中,「君」究竟要如何闡釋?觀眾們有自己的想像空間。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