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根斯坦三重奏(Morgenstern Trio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西方・東方・到台灣—2017新點子樂展

一段從遠方返航、發現自己的旅程

2017新點子樂展「亞洲新記憶」

今年的新點子樂展以「亞洲新記憶」為主題,鋪展出兩週內的三檔演出:「不承受時間的花」、「來自中亞的新語」與「遶境共聲」。策展人趙菁文透過「歐洲—中亞—台灣」的脈絡,從地理環境、時間與文化的意義,展開一段從遠方返航、發現自己的旅程,也反映了當代亞洲人重新以亞洲作為出發點省思現代性的潮流。

今年的新點子樂展以「亞洲新記憶」為主題,鋪展出兩週內的三檔演出:「不承受時間的花」、「來自中亞的新語」與「遶境共聲」。策展人趙菁文透過「歐洲—中亞—台灣」的脈絡,從地理環境、時間與文化的意義,展開一段從遠方返航、發現自己的旅程,也反映了當代亞洲人重新以亞洲作為出發點省思現代性的潮流。

2017新點子樂展

「不承受時間的花」

9/23  19:30

「來自中亞的新語」

9/24  14:30

台北 國家演奏廳

「遶境共聲」

9/29~30  19:30   10/1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從二○一三年起開始舉辦的「新點子樂展」,至今已經邁入了第五屆。在展演前衛與實驗性「現代音樂」的初衷下,新點子樂展的製作內容一向包含了:由內外知名演奏團體,演奏國內外廿和廿一世紀優秀作曲家的作品,亦不忘帶入台灣傳統音樂文化元素,甚至使用劇場的手法和新媒體與燈光等視覺效果為現場聽眾帶來新的體驗。在這個基礎上,二○一七年的新點子樂展以「亞洲」為主題,策展人趙菁文從歐洲到亞洲的地理環境、時間與文化的意義,以三場音樂會與音樂劇場製作,有脈絡地舖陳這場對亞洲的關懷與反思——「亞洲新記憶」。

不承受時間的花」  歐洲樂團詮釋東亞作品

發想的起點,為九月廿三日首先登場的音樂會「不承受時間的花」。邀請到被媲美為「美藝三重奏」(Beaux Arts Trio)再現,並且接連在維也納、墨爾本和慕尼黑大賽獲獎的德國「摩根斯坦三重奏」(Morgenstern Trio),並且協同摩登樂集(Ensemble Modern)獨奏家,共同來台獻藝。來自歐洲的傑出樂團並不罕見,這場音樂會獨特的是,歐洲的樂團全場演出東亞現代音樂的經典和新作,包括了韓國的尹伊桑、日本的細川俊夫與台灣的潘皇龍、蕭慶瑜和趙恩嬅等人作品。過往東方人兢兢業業揣摩自己的演奏是否貼近西方作曲家的原意;而透過這場音樂會,我們將要換一個角度和視野,聆聽西方演奏者是如何詮釋我們東方作曲家的作品。

來自中亞的新語」  跨國界與時代的豐富聲響

將視野從歐洲移往亞洲的軌跡上,首先經歷的是近東和中亞。第二場製作是九月廿四日的「來自中亞的新語」,為一場荷蘭「輿圖跨民族樂團」(Atlas Ensemble)與台灣獨奏家合作的音樂會。輿圖跨民族樂團將帶來在台灣罕見的近東和中亞的樂器,包括亞美尼亞雙簧管、亞塞拜然塔爾琴、亞塞拜然卡曼沙琴、土耳其提琴和烏茲別克揚琴,樂團的音樂家將帶來最道地的中亞音樂風情。趙菁文特別提及這些樂器的「同宗」特性。誠然,今日歐洲與東亞的許多樂器都發源自中亞,在歷史上,中亞長期扮演著歐洲與東亞之間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橋梁,輿圖跨民族樂團的特色要旨,就是將這些系出同源,然而在不同文化中,各自旅行了數個世紀而演變出來的各種歐亞的「後裔」樂器,混合出一種橫跨國界與時代的豐富聲響。

這個製作更特別的是,音樂會中不但以獨特的組合,演出台灣作曲家蔡凌蕙與張玹的新作品,輿圖樂團的指揮Artyom Kim還運用一種「協同創作方法」(Method of Collective Composing),將中亞的樂手和台灣本地的西洋與傳統樂器演奏家共十三人,以一週的時間,集合在兩廳院,共同創作出卅到四十分鐘的樂曲。趙菁文指出,創作不再只是由作曲家獨攬,而是也讓熟稔自己樂器性能的樂手主動參與,正是這次樂展的重要精神之一。

遶境共聲」  結合視聽展現當代台灣

目光最後的焦點,投向了九月廿九到十月一日連演三場的「遶境共聲」,為結合擊樂、鋼琴、聲樂家、聲音器械裝置、新媒體(蔡奇宏)和燈光藝術(鄧振威)的音樂劇場。趙菁文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創作出「台灣的當代音樂劇場」?為了構思劇本,她和導演黃鼎云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台灣聲音景象,包括了南管、原住民、客家元素,以及台灣社會建設期間所使用到的生產機械和工具(如吹穀機)產生的噪音,甚至台灣人生活中共有的物件(如鮮乳瓶子、彈珠、乒乓球)聲響,然後讓七位台灣女性作曲家,包括潘家琳、陳士惠、陳宜貞、林梅芳、林慕萱、張玉慧與趙菁文自己,各自從這些聲音景象中挑選創作素材,以台灣的聲音符號來營造戲劇。視覺上,現場垂吊著具現代感的光纖線,搭配著台灣傳統農漁業場景的工具與物件,將舞台打造成一艘滿載台灣記憶的船艦。透過聽覺與視覺的多元體驗,讓台灣的當代意象,在這次的音樂劇場中豐富展現。

趙菁文以三場製作串連成的「歐洲—中亞—台灣」脈絡,是一段從遠方返航、發現自己的旅程。新點子樂展「亞洲新記憶」,反映了當代亞洲人重新以亞洲作為出發點省思現代性的潮流。樂展的實踐,不僅交換了東西審美位階的角度,更難能可貴的是,樂展所展現的亞洲概念,不再僅限於東亞諸國,而台灣的符碼也不再受限於傳統文化中可歸類的族群,而是訴諸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住民,彼此共同生命經驗和聲響回憶。從這個角度看,台灣的現代音樂或可以新點子為名,循著當下的各種脈絡,朝未來開放多元地繼續探索下去。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