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守成與創新

仙樂飄飄99年──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回顧

年代/人物與事件

1893

由鋼琴製造商佛蘭茨.凱姆(Franz Kaim)所創立,名爲「凱姆樂團」(Kaim Orchestra)。當時富有聲望的指揮家如Hans Weingartner、Hermann Zumpe、與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的學生Ferdinand Löwe等,爲該團奠立了高演出水準的基礎。

1898-1905

Felix Weingartner出任指揮,曾多次率團赴各國演奏,享譽國際。馬勒(Gustav Mahler)親自指揮該團首演他的第四與第八交響曲。該期著名的指揮家,尚包括Richard Strauss、Max Reger、Hans Pfitzner。

1905-1908

1906年2月19日,Weilhelm Furtwangler在二十歲那年,首度指揮該團演出後,即與慕尼黑愛樂結下了數十年的密切關係,也成爲個人成功的開始。

1908-1914

1911年,改名爲「音樂會學會樂團」(Concert Society Orchestra)。Bruno Walter在是年十一月指揮馬勒不朽的遺作《大地之歌》,作世界首演。Ferdinand Löwe再度回到該團,主持了第一次大型的布魯克納發表會與布魯克納音樂節。此後,這個音樂節不但名聞遐邇,而且演奏布魯克納也成了慕尼黑愛樂的傳統之一。

1920-1938

繼Hans Pfitzner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九至二〇間擔任指揮,作曲家Siegmund Hausegger開展了他18年指揮慕尼黑愛樂的生涯,首演了不少布魯克納的作品。

1927年,樂團終正式定名爲「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Münchner Philharmoniker)」。

1938-1944

這是該團藝術成就最輝煌的時期,由Oswald Kabasta領導,灌錄了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舒伯特第三交響曲、與貝多芬第八交響曲等。

二次大戰期間該團位於堤肯街(Turken Strabe)的演奏廳於1944年遭到炮轟全毁。

1945

二次大戰尾聲中的第一場戰後音樂會,由Eugen Jochum指揮在Printregenten劇院舉行,演出由大戰時期遭貶謫的猶太作曲家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序曲。

1945-1962

在Hans Rosbaud與Fritz Rieger先後的領導下,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如希爾(Georg Szell)、蕭堤(Georg Sol-ti)等都曾蒞臨擔任客席指揮,使得該團躍居爲全德樂壇的個中翹楚。

1967-1976

Rudoff Kempe曾率團赴日、俄,並且錄製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作品,但不幸英年早逝。

1979

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接任慕尼黑愛樂的指揮。

1985

在戰火摧毁的四十年後,該團又擁有了自己的演奏廳—2400個座位的嘉施泰(Gasteig)文化中心。從此以後,在每個演出季中,該團在這個中心的演出場次大約上百,其中三分之二是由客座指揮所領導。傑利畢達克帶著一羣優秀的演奏家,巡迴了全德、瑞士、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法國、波蘭、蘇聯、及美加地區。

1988

該團與柯爾(Helmut Kohl)總理同赴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宮的大廳舉行三場音樂會。

1988

爲了慶祝以色列復國四十週年,該團應邀前往特拉維夫、耶路撒冷、與海法演出;宛若音樂的大使,深受歡迎。

1989-1992

一九八九年四月間,該團首度進駐美國西岸,同時作爲期四週的美加巡迴演出;五月返德後參加在波昂舉行的聯邦四十週年慶祝會;十月,傑利畢達克率領樂團進入了巴黎的巴士底歌劇院。慕尼黑愛樂是開啓東歐自由新時代的象徵──在布達佩斯、羅馬尼亞、遠至烏克蘭的基輔等地,他們的音樂見證了德國與自由世界的文化。

一九九〇年秋在日本的演出,亦被日本最具權威的《音樂之友》樂評雜誌推舉爲「年度最佳演出」。

一九九一年六月德國聯邦總統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acker)訪問羅馬時,亦隨行到國立聖西西里亞(Santa Cecilia)學院演奏。

一九九二年,爲慶賀哥倫布發現美洲500週年紀念,該團巡迴了南美洲數個大城市,隨即赴塞維亞(Sevilla)的「'92萬國博覽會」,在Maestranza劇院演出被樂評譽爲「如此完美」的莫札特、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與史特勞斯。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