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德國Alexander Schuke公司為屏東演藝廳所設計的管風琴,採用了稱為以竹子製成、稱為「福爾摩沙笛子」的音管。(屏東演藝廳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埕」的概念出發 開啟藝術的想像

屏東演藝廳落成 設計主打民眾參與

將於十二月三日開幕的屏東演藝廳,將其主要功能鎖定在音樂類的演出型態;在建物內部規劃上,也備有九個大小不一的排練空間,因應地方團體的各種需求;整體設計以開放作為一種想像、讓互動成為一個目標,由左右兩棟建築環繞擁抱著露天中庭廣場,建築師姚仁喜希望「讓演藝廳成為當地人真正實用的場所,而不是只為了所謂的高雅文化,而精雕細琢的表演場域而已。」

將於十二月三日開幕的屏東演藝廳,將其主要功能鎖定在音樂類的演出型態;在建物內部規劃上,也備有九個大小不一的排練空間,因應地方團體的各種需求;整體設計以開放作為一種想像、讓互動成為一個目標,由左右兩棟建築環繞擁抱著露天中庭廣場,建築師姚仁喜希望「讓演藝廳成為當地人真正實用的場所,而不是只為了所謂的高雅文化,而精雕細琢的表演場域而已。」

二○○八年,當台灣高鐵在西部三縣市增設車站的計畫引發討論與爭議時,屏東正通過中央政府的預算補助,準備迎來屬於自己的全新演藝廳;八年後,在眾人將目光投向隆重開幕的臺中國家歌劇院、期望著臺灣戲曲中心能順利如期開幕的此時,屏東演藝廳不但早已竣工,亦蓄勢待發、萬事具備,只待開門見客,不僅要迎接遠來各方的賓眾,更要成為本地鄉里的表演藝術大本營,讓南國的文化熱能在此切磋交會、聚光發亮。如果新建車站、讓交通更形便捷,是為了吸引人潮來訪、活絡交流、建設地方,那麼縣市的無形或有形資產為何?人來了之後,又該往哪裡去?就會是下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屏東市內本來就有縣市級的藝術館,不過正如台灣各地大大小小的文化中心一般:它是一個多功能的場地、建造年代久遠,或許還不到不敷使用的境地,但在使用需求上,及對於地方藝文的扎根發展而言,亦有其局限。興建完成的屏東演藝廳,則將其主要功能鎖定在音樂類的演出型態;在建物內部規劃上,也備有九個大小不一的排練空間,因應地方團體的各種需求;整體設計以開放作為一種想像、讓互動成為一個目標,由左右兩棟建築環繞擁抱著露天中庭廣場,也將帶來更多展演可能。

有館可用,藝文發展更管用

短短廿分鐘車程,就能從高雄車站抵達屏東;中正路旁長長一整排的椰林,為市區帶來獨特風情,這個位於國境之南、幅員遼闊的農漁業大縣,以縱貫其間的省道台一線為樞紐,串起連綿一百卅六公里的海岸、不同文化風情的各種族群,屏東市即為其門戶起點。前述的中正藝術館、八百多個觀眾席次,是占地廣大的縣內唯一可供各式表演使用的場館,然而其說大不大、說小也不算小的空間,對於當地的中小型演出或資源較為缺乏的藝文團體來說,實難駕馭;要說台灣各地巡演至此的較大團隊,面對這樣的席數,或許還得細細評估票房收益與製作支出能否取得平衡。

興建完成的屏東演藝廳,則位於屏東市東南方,鄰近屏東大學,與其說是個專屬於屏東市的表演場地,它其實靠近歸來與麟洛,距離六堆客家園區也不遠,就地理位置而言,更易與縣內其他鄉鎮接軌。樓高三層的屏東演藝廳,以相連的南北兩棟組成,一邊是大型音樂廳、另一邊則有約可容納一百五十人的實驗劇場,從今而後,各種團隊的表演型態與獨特要求、觀眾數量的大小分層,也可在藝術館與演藝廳相互搭配的情況下,各取所需、適體適用。

場內場外,互動交流創新意

屏東演藝廳的建築設計,企圖融合在地文化中,各族類緊密連結、交流共生的屏東特色,以傳統三合院ㄇ字型內的中庭「埕」作為概念,打造出三面圍繞的圓形空間,一個既開放又親密的縣民廣場,建築師姚仁喜希望「讓演藝廳成為當地人真正實用的場所,而不是只為了所謂的高雅文化,而精雕細琢的表演場域而已。」於是在南國的爽朗豔陽、萬里無雲的滿天星斗下,鑼鼓喧天的各式慶典、熱情洋溢的集會活動、磅礡震撼的戶外演奏,乃至溫馨動人的露天影院,都是在未來可供運用、值得期待的美好想像。

位於廣場左側、演藝廳建築的北棟,為主要場館音樂廳所在,可容納一千餘次座席及一百多個站位的觀眾席,正如露天廣場般,呈開放型舞台、採環繞式設計,意即除了舞台正前方的主觀眾席外,在舞台兩側及台上管風琴兩邊,亦配有座位。如此配置除了可讓觀眾享有不同以往的賞樂體驗、更貼近表演者的聆聽感受,位於台上的座席,也可供演出所須的合唱團隊使用,增加更多空間上的使用彈性。由此可見,「互動」是屏東演藝廳在場域規劃上,最基本的目標,不只要讓地方民眾與演出團體在這樣的藝文場館中共享創意、彼此交流,來訪觀眾與參演賓客的即席互動,更早已預留在此特殊的建築設計之中。

鎮館之寶,獨一無二管風琴

除了新場館必將帶來的發展想像與使用可能,屏東演藝廳還有一個特別之處,作為縣市等級的演藝廳,它擁有一座量身打造的管風琴,這個共有兩千七百九十三支音管、四十五個音栓的管風琴,更超越了高雄鼓山長老教會的管風琴尺寸,成為南台灣之最。台灣各地的管風琴多存於教會或大學,其使用發展及引入緣起,也有其特定的宗教背景與脈絡,由德國Alexander Schuke公司為屏東演藝廳所設計的這個獨特樂器,採用了以竹子製成、稱為「福爾摩沙笛子」的音管,再加上其特殊的水平式喇叭設計,不僅視覺美感獨具、聽覺效果豐富,更是符合音樂廳需求的「交響樂管風琴」,其現代化的電子式操控介面,演奏者可在傳統位置彈奏,也得以選擇台上各處,以符合演出需要。以表演為目的、置身於專屬場館內的管風琴,讓在地觀眾能輕易入場、聆聽賞析這個擁有獨一無二音色的古老樂器。

將於十二月三日正式開幕的屏東演藝廳,已由十月底陸續上場的「開幕藝術季」節目開門迎賓,來自國內外的表演者:法國鋼琴家夏瑪尤、蒙古安達組合、臺灣國樂團、新世紀古典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等,都將輪番登上這嶄新的舞台;廣場上有恆春民謠音樂節演出、場館內有藝文講座與工作坊,亦能報名創作比賽、參加場地導覽,當然也少不了獨特的管風琴推廣音樂會。屏東演藝廳要「耕藝南國」,讓這裡不只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傲人的觀光條件,還要成為音樂展演、藝文活動、教育傳承的重要據點。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