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號》探究網路匿名文化對行為模式的影響。圖中演員為李明哲。(唐健哲 攝 動見体劇團 提供)
戲劇 動見体劇團《病號》

多重帳號之後 「你」又是誰?

日本稱真名使用的帳號為「真號」,抒發負能量的帳號即為「病號」,動見体新作《病號》便以網路匿名文化為主題,對這「反應要快/情緒要大」的社會提出質疑。由核心成員共同排練與發展而成,編劇王靖惇表示《病號》探究的是網路匿名文化對行為模式的影響,重點仍是「人」。

日本稱真名使用的帳號為「真號」,抒發負能量的帳號即為「病號」,動見体新作《病號》便以網路匿名文化為主題,對這「反應要快/情緒要大」的社會提出質疑。由核心成員共同排練與發展而成,編劇王靖惇表示《病號》探究的是網路匿名文化對行為模式的影響,重點仍是「人」。

動見体劇團《病號》

4/7  1930   4/8  1430

4/1215  1930   4/1415  1430

4/1921  1930   4/21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www.facebook.com/movetheatrefans

二○一七年,日本神奈川縣座間市發生多起分屍案,死者共同點是都曾在網路上發表想自殺的厭世文字,兇嫌以匿名帳號約被害人見面並將其殺害再分屍,引發轟動也激起對「網路匿名文化」的大量討論。媒體報導,日本稱真名使用的帳號為「真號」,抒發負能量的帳號即為「病號」,許多日本人甚至同時使用十多個帳號在網上活動。難以計數的人際輻線交織而成的網路世界,到底會把我們帶向哪裡?

以網路文化為背景  共同書寫即興創作

動見体新作《病號》便以網路匿名文化為主題,對這「反應要快/情緒要大」的社會提出質疑。編劇王靖惇表示《病號》探究的是網路匿名文化對行為模式的影響,重點仍是「人」,「我們在網路上索取那些生活裡匱乏的依賴或支持,但匿名是否也給我們權力去傷害別人?宣洩的同時,是否也激發人另一種暴力的可能?」《病號》並未意圖對現狀提出直接批判,快速反應的網路特質能讓我們找到地圖方向或即時推薦,卻也讓我們在對一件事尚未明瞭之前就先有風向、拋意見,任由評論去傷人。

此作由動見体核心成員共同排練與發展,追求表演、肢體及文本美學高度整合。文本基礎結構及部分人物關係源於導演符宏征於台大戲劇系執導之學期製作《全景賦格》,編導王靖惇針對議題寫下綱要及簡短對白作為素材,符宏征拋出議題並協助聚焦後,便由演員和動作指導董怡芬集體即興發展;在文本之外也利用肢體擴充劇本內涵。最後,由王靖惇收束裁減,再修剪成下一版劇本,不斷來回打磨。王靖惇希望編演雙方能不斷來回改寫而非單由編劇文字主導,讓文字與劇場各創作元素同步發生。

快狠準的網路反應  能否靜下來深刻思考?

《病號》劇情環繞一位不知為何自殺未遂但癱瘓不醒的角色,藉由周遭關係人看待事件的態度及眼光去探索「人」在網路世界的現象。在各種網路行為已日常的現在,現狀究竟該如何解?是否需要解?如同劇團文宣列出多位因網路霸凌而輕生的案例,當人可以任意使用各種名字、成為「無名」眾生中的一位去說自己想說的任何話,網路作為戰場,是否讓我們變成自己也不認識的人?

符宏征的導演生涯經歷回收紙本問卷的時代到網路心得評論的現在,至今他仍會在觀眾把長篇心得私信交予劇團時深受鼓舞,也希望作品能和觀眾有更深層的交流及多元的互動,「我希望作品能一演再演,任何有建設性的批評指教、只要是能讓戲有機會繼續發生的建議我都接受」,但符宏征也認為在反應要快、情緒要大、發言要短的速食時代,很多具建設性的論述很快就被擠到邊緣,「一切來得快去得快,我們是否需要多點時間冷靜、客觀地思考?」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