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身在胡同深巷裡的劇場空間,圖為蓬蒿劇場的入口招牌。(郭耿甫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胡同裡綻放創意 小劇場找到春天

北京的舞台劇市場,近兩年成長迅速,在量方面蓬勃發展成長,其中貢獻卓著的就是小劇場形式的製作演出。然而真正的「民營」性質的小型演出場域,卻是在這個高峰後才開始出現,而這兩年來突出的、又扮演「先鋒」的民營小劇場場地,都藏身在古老的胡同深巷中。

北京的舞台劇市場,近兩年成長迅速,在量方面蓬勃發展成長,其中貢獻卓著的就是小劇場形式的製作演出。然而真正的「民營」性質的小型演出場域,卻是在這個高峰後才開始出現,而這兩年來突出的、又扮演「先鋒」的民營小劇場場地,都藏身在古老的胡同深巷中。

相關網站

蓬蒿劇場 www.penghaoren.com

聚敞現代藝術中心 www.fangjia46.com

繁星戲劇村 www.fanxing99.com

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小劇場形式與精神的舞台劇開始在北京萌芽,到了九○年代後期,實驗與前衛的小劇場作品已擁有一片天。廿一世紀之後的北京小劇場已發展出成熟的演出模式和小型的「新興文化產業」,高峰期出現在二○○八年,這一年中北京排演一百四十齣戲,演出近二千場,是二○○七的兩倍,主要的成長力量即來自小劇場。雖然小劇場的創作力量活躍,然而真正的「民營」性質的小型演出場域,卻是在這個高峰後才開始出現。有趣的是,這兩年來突出的、又扮演「先鋒」的民營小劇場場地,都藏身在古老的胡同深巷中。

東棉花胡同35號—蓬蒿劇場

二○○九年二月正式獲得營業性演出許可證,蓬蒿劇場是北京城內第一個民間自建的小型劇場空間,位於北京最熱門的景區「南鑼鼓巷」的幅員之內,與中央戲劇學院幾乎就是一牆之隔,似乎有點宣戰挑釁的味道。周圍遍佈了北京最多最好的劇場:中戲(中央戲劇學院)北劇場、中戲逸夫劇場、中戲黑匣子小劇場,首都劇場、國家話劇院,都在十分鐘車程或步行之內。

「蓬蒿」是普通的意思,取自李白的詩:「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而打造這個小劇場天地的主人翁──王翔自加拿大返國,創辦了北京最早的私人牙科連鎖診所,是個不折不扣的老舞台劇迷,光是一齣《哥本哈根》數年來可以看卅五次。王翔希望更多的普通人可以走進劇場看戲,並設法扶助更多人能投身劇場的編導演製工作。這個可能比牯嶺街小劇場更小的劇場,甚至投資擔任製作,並利用官方資源來減免創作者在場租等方面的壓力,經過一年多來的經營,幾乎天天都有好戲準備登場,或是講座與戲劇課程輪番上陣。

方家胡同46號—聚敞現代藝術中心

從蓬蒿往東北邊步行約二十分鐘,一個被稱為「皇城胡同裡的小『七九八』」在二○○九年八月登場。不同於「七九八」以視覺藝術為發展主軸,這個由北京現代舞團團長張長城擘劃的閒置空間再利用案例,即以表演藝術領軍其他院內文化創意產業。整個院落裡視覺上最突出的也就是可容納五百人的紅方劇場與二百人的黑方劇場。園區內有近四十個小型文創工作室,一個電影主題餐廳、一個咖啡館、四個風味餐廳,一個Live House,紐約哥大的北京建築中心及一個經濟旅館。

張長城本只是想為舞團找排練空間,卻更進一步決意與房東合作,合組聚敞現代藝術中心,以更開放超越的眼光來營運這個天地。劇場不以「收場租」為目的,而是一種所謂「場製合一」的概念,也就是由劇場主辦或合辦的模式。不僅降低演製單位的經費壓力,更希望朝巡演經紀與版權代理的產業觀念,與更多的團體共存共榮。短短一年,北京市在門口掛上一個「示範基地」的金牌,戲劇舞蹈音樂等演出甚至劇場藝術節,讓院子充滿活力與生氣。

抄手胡同64號─繁星戲劇村

繁星戲劇村是大陸第一家「民營集群式劇場」,二○○九年十一月正式開村,嘗試模仿多廳式影院的模式,結合個性餐飲與畫廊空間,希望創造一種多面向的體驗經驗。村內有五個嶄新的小劇場,其中兩個二百六十座,一個一百五十座,兩個八十座,門口便是宣武門地鐵站,交通便利。

「多數劇場都只是一個『場』的概念,只能演一部戲,甚至曾經出現炒檔期的現象。繁星戲劇村要實現『村』的概念。觀眾有更多的選擇,劇場工作者有了相應的競爭與交流,更利於碰撞。」科班出身,不能忘情於戲劇的村長樊星說。同樣希望能以場製合一為主要經營模式,大半年來上演的劇碼有一半以上是戲劇村出品。

二○○九年北京小劇場市場退燒,讓這三個勇敢有夢的劇場空間,面臨嚴峻考驗,邊走邊修正,加上地方政府的扶助,因此也都站穩了腳步,要邁開更大的步伐。台灣小劇場一直有著登陸恐懼症,新興的民營劇場空間,朝向專業與合作的方向,也許是個新的「靠譜」選擇,七月份屏風表演班的《三人行不行》便要在聚敞現代藝術中心演出。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