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利維耶.畢在《李爾王》中,具象呈現廿世紀人類的血腥暴行。(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二○一六 莎風再起!/台灣亮相

回顧廿世紀血腥暴行 直白揭露末日警訊

歐利維耶.畢《李爾王》

歐利維耶.畢的《李爾王》意圖跳脫現代政治的隱喻,將眼光投射至人類在廿世紀的血腥暴行,劇中刻意使用誇張的表演,強調語言的空洞,演員們竭盡所能的瘋狂嘶吼,彷彿要在斷氣前用話語捕捉生命最後的火花。他用直白、具象的手法,將劇中的人性醜惡化作一幅幅不堪入目的畫面,成功地挑戰了觀眾的極限,讓觀眾認識到莎劇黑暗、殘酷的一面。

歐利維耶.畢的《李爾王》意圖跳脫現代政治的隱喻,將眼光投射至人類在廿世紀的血腥暴行,劇中刻意使用誇張的表演,強調語言的空洞,演員們竭盡所能的瘋狂嘶吼,彷彿要在斷氣前用話語捕捉生命最後的火花。他用直白、具象的手法,將劇中的人性醜惡化作一幅幅不堪入目的畫面,成功地挑戰了觀眾的極限,讓觀眾認識到莎劇黑暗、殘酷的一面。

2016TIFA歐利維耶.畢《李爾王》

3/18~19  19:30

3/20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李爾王》是歐利維耶.畢擔任亞維儂藝術節主席後、第一齣在教皇宮推出的作品,也是他繼二○一一年《羅密歐與茱麗葉》後再度搬演莎士比亞劇作。對他而言,《羅密歐與茱麗葉》是一齣關於爭取自由的悲劇,而《李爾王》則是剝奪人自主意識的悲劇;如他所言:「在這齣戲裡,所有的忠言都微不足道。這是一齣人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只留下風暴呼嘯的悲劇。李爾的瘋狂其實是了解所有意義淪喪的敏銳意識。(註1)」對照法國國內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內的茶壺風暴(註2),《李爾王》的劇情似乎體現了當代權力鬥爭的荒謬。然而法國導演意圖跳脫現代政治的隱喻,將眼光投射至人類在廿世紀的血腥暴行。如此野心勃勃的詮釋引起劇評界的議論,突顯出畢先生作品一貫的爭議性。

拒絕扮演忠實的翻譯者

歐利維耶.畢對莎劇的改編一向著重通俗性。他的翻譯捨棄文學性、華麗的辭藻,反而大量使用口語化的對白和俚語。對他而言,翻譯《李爾王》最大的挑戰就是語言的速度。他必須打破原文的詩韻、跳脫法文結構嚴謹的構句,重新找到一種能突顯劇情張力的現代語言。歐利維耶.畢拒絕扮演一個忠實的翻譯者,在演出版本中不但刪減重要角色的台詞,還引用馬拉美的詩句,更摻雜了許多個人的書寫、對當代的譬喻和插科打諢的演唱。他的《李爾王》賦予莎劇一種更大膽、複雜的詮釋,打破了大家對經典文學的刻板印象。

舞台中央擺放著一台鋼琴,木板上充斥著黑色的潦草痕跡;一名芭蕾舞者翩翩起舞,一旁的重型摩托車則在場上繞圈:這就是畢氏《李爾王》給人的第一印象。歐利維耶.畢刻意混雜著對比強烈的元素,模糊劇中的時代性,讓觀眾產生一種詭譎怪誕的感受。他與舞台設計Pierre-André Weitz以環球劇場和教皇宮的結構為靈感,加入工業美學的概念,共同創造出一個混種、頹廢的舞台空間:方形景片與圓形黑線、木製平台與金屬框架、古蹟牆面與螢光字體等。儘管舞台道具眾多,但導演一直維持它們的流動性,突顯他想強調的「空無」理念。一如舞台設計所言:「這種空無幾乎是一種譬喻,因為它不停流轉。就像一個角色一樣,它來、又走、不停轉身。」歐利維耶.畢運用移動式的階梯、活動道具平台建構《李爾王》中不停變化的戲劇空間,將整個舞台裝置化為「表演的機器」。他刻意使用象徵性的舞台元素、暴露換景過程,讓觀眾意識到劇場的人工性;例如,當李爾王被兩名女兒驅逐,觀眾可以看見技術人員把平台一片片搬開,露出黑色的土壤地面。這片曠野不僅象徵國王失勢後的淒涼,也是人物的葬身之地。每個死亡的角色最後都隱沒在土壤之中,彷彿人生所有的競逐名利都將被無情的自然吞噬。

人性醜惡化作一幅幅不堪入目的畫面

歐利維耶.畢刻意使用誇張的表演,強調語言的空洞。演員們竭盡所能的瘋狂嘶吼,彷彿要在斷氣前用話語捕捉生命最後的火花。他們毫無保留的激情演繹,讓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一直維持在緊繃的狀態。不僅如此,導演加強劇中敗德、血腥的元素,大量使用驚世駭俗的橋段。劇中裸體、性交、衝突場面不斷,甚至還出現虐待、挖眼、潑尿等動作。他毫不畏懼地將莎劇的負面人物形塑成殘暴無情的猛獸;一如劇中誣陷兄弟、企圖殺害父親的艾德蒙一出場時就帶著牛角頭盔,與李爾王的次女調情。歐利維耶.畢用直白、具象的手法,將《李爾王》中的人性醜惡化作一幅幅不堪入目的畫面,成功地挑戰了觀眾的極限。雖然這樣極端的演繹方式引起大部分評論的撻伐,卻滿足了一般觀眾看好戲的心態。

《李爾王》中,老國王因女兒的花言巧語而身陷困境。這讓跳躍式思考的歐利維耶.畢想到了現代政治的墮落和人類面臨的困境。對他而言,面對廿世紀中各種慘絕人寰的事件,語言已逐漸失去它的影響力,就像是墮落的天使無法再傳達神的旨意,一如他在劇本前言中強調:「廿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時期;它代表科技的完勝、對語言無止盡的懷疑和罪惡的平庸化。(註3)」因此,畢氏《李爾王》中,舞台上醒目的標語顯示出導演動機:「你的緘默是戰爭的機器(Ton silence est une machine de guerre)。」國王的兩位大女兒背負大量台詞,把語言當作追求金錢和權勢的工具。相對地,小女兒寇蒂莉亞則自己選擇沉默,變作一個象徵純潔,只能用輕盈舞步取代話語的芭蕾伶娜。此外,導演讓國王的弄臣道出小女兒的肺腑之言,彷彿唯有裝瘋賣傻,才能抵抗這語言失效、道德淪喪的世界。

歐利維耶.畢試圖以批判現世的角度,尋找改編《李爾王》的全新視角。他以不帶同情、戲謔的方式突顯人性險惡,讓觀眾認識到莎劇黑暗、殘酷的一面。這樣異於尋常的切入角度,讓人重新思考莎劇詮釋的其他可能性,也讓我們欽佩一名藝術家背負著的社會責任和他直言不諱的勇氣。儘管面臨蜂擁而至的質疑,歐利維耶.畢仍堅持用獨特的思考方式、驚奇的創作手法,質疑當代社會,向民眾提出末日來臨的警訊。

註:

  1. William Shakespeare, Le roi Lear, texte français d’Olivier Py, Actes-Sud Papiers, p.2.
  2. 2015年春天起「民族陣線」的創始人Jean-Marie Le Pen多次在媒體上發表偏袒納粹惡行的偏激言論,引發他女兒——也是該黨目前的主席——Marine Le Pen的強烈不滿,宣稱會以黨內程序嚴懲父親不當的發言。5月,該黨宣布撤銷Jean-Marie Le Pen身兼黨團顧問一職,並暫停中止他的黨員身分。此舉引起父女反目成仇,讓Jean-Marie Le Pen成立新的極右派政黨,並公開表示不支持女兒角逐2017年法國總統大位。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