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ancesca Pennini的Minibaletto n.1(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國內外新「舞」力匯聚 激發化學反應

衛武營藝術祭「臺灣舞蹈平台」

本屆首度舉辦的「臺灣舞蹈平台」演出系列「第一類化學反應」與「第二類化學反應」,除了邀集十二位台灣青年世代的編舞新勢力齊聚一堂外,國際編舞大賽常勝軍也攜得獎作品來嘗試激盪國內外化學反應。除此之外,三場戶外演出及公開論壇、工作坊都試圖在全球當代舞蹈的語境下譜寫台灣當代舞蹈風貌,堪稱近年競相舉辦的同類型當代舞蹈GALA平台中,最具誠意的一次呈現。

本屆首度舉辦的「臺灣舞蹈平台」演出系列「第一類化學反應」與「第二類化學反應」,除了邀集十二位台灣青年世代的編舞新勢力齊聚一堂外,國際編舞大賽常勝軍也攜得獎作品來嘗試激盪國內外化學反應。除此之外,三場戶外演出及公開論壇、工作坊都試圖在全球當代舞蹈的語境下譜寫台灣當代舞蹈風貌,堪稱近年競相舉辦的同類型當代舞蹈GALA平台中,最具誠意的一次呈現。

衛武營藝術祭─臺灣舞蹈平台之

《第一類化學反應》、《第二類化學反應》

11/12  14:30   11/13  19:30

高雄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INFO  07-7638808

在人類文明藝術的長流中,當代舞蹈簡直如初生小獸,五感敏銳,善於提問、質疑、解構,大膽而千變萬化,難以定義,如同十月中搶先場館起跑的「衛武營藝術祭」主視覺五感炸裂的巨大頭像,也預示著這個尚未啟動的南台灣唯一的國家級表演場館年輕、流動又奔放的形象。

當中,本屆首度舉辦的「臺灣舞蹈平台」演出系列「第一類化學反應」與「第二類化學反應」亦有同樣企圖,除了邀集十二位台灣青年世代的編舞新勢力齊聚一堂外,國際編舞大賽常勝軍也攜得獎作品來嘗試激盪國內外化學反應。除此之外,三場戶外演出及公開論壇、工作坊都試圖在全球當代舞蹈的語境下譜寫台灣當代舞蹈風貌,堪稱近年競相舉辦的同類型當代舞蹈GALA平台中,最具誠意的一次呈現。

國內兩檔新製  舞動新組合

在眾多節目中,有兩檔新製作,分別為林祐如與以色列舞者Shai Tamir搭檔的雙人舞《種》,及近年演遍全球各大藝術季的行為藝術家、策展人林人中,與編舞家林文中合作的《廿世紀舞蹈史,在亞洲》。

關於與驫舞劇場舞者Shai Tamir合作的《種》,甫自法國返台的林祐如說起創作初始很純粹,「因為很想跟Shai合作。」林祐如與驫的一眾創作者們關係密切,很早就認識Shai,卻始終不熟悉也未曾一起工作,「常看他跳舞,他跳得很好,但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他很冷靜,很獨立。」

他們花了很多時間來溝通認識彼此。「Shai住山區,喜歡種植物。我們討論了『種』這件事,種植需要時間等待,需要溝通、陪伴,也需要距離去觀察,過程中,你會對時間變得很敏感,需要有意識地去餵養它……」新作名稱既是種植,也是種子,「從法國回來後,想要找一個新的方式,去『種植』出一個什麼新的東西。」林祐如說得含糊,也正如她目前與Shai的工作方式,一改她以往下指令的單向溝通,而是期待跟舞者一起「長出東西」,她不只保留了空間給表演者,也保留了空間給自己,「我們給彼此題目,一起跳,知道彼此存在,但不干涉。」

他們出給彼此的題目千奇百怪,在即興中嘗試理解對方的身體與想法,比如老虎。林祐如焦慮時多夢,夢中常出現老虎,她自覺老虎是困境,也是她的恐懼。「那也是妳自己。」Shai尖銳地說。

排練過程中,Shai的舊傷復發,也逼使兩人的感知得更加敏銳。兩位身體能力極好的表演者,得收起一半的肢體能力,去閱讀彼此的身體,相互支撐,尋求平衡。傷口給了表演者新的運動方式,他們得像泥土填補空隙般移動,「種」出新的生命與自己。

而林人中與林文中的組合相當有趣,兩人的合作始於林文中的舞作《小.結》(2013),當時林人中以素人舞者身分參與製作。而本次諧擬藝術家提諾.賽格爾(Tino Sehgal)的《獻給廿世紀的廿分鐘》的《廿世紀舞蹈史,在亞洲》中,兩人位置翻轉,由林人中概念發想及編舞,林文中演繹。

這個僅廿分鐘的作品嘗試將以肢體回顧台灣當代舞蹈發展脈絡,以舞者林文中的中國民族舞、芭蕾、葛蘭姆(Graham)技巧及與美國編舞家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的七年工作經驗所形塑的身體為文本,回顧並展示舞蹈與身體的歷史,並意圖逼視亞洲現代舞發展與西方文化的關係。該作也將於十一月五日先於台北雙年展演出兩場。

國際舞作來訪  閃亮金獎加持

此外,匯聚近年編舞家們的經典舞作選粹也都萬中選一,包括羅文瑾的《詭跡》、蘇威嘉的《自由步》、董怡芬的《Play Me》,還有劉冠詳與簡晶瀅合作,獻給已逝母親的《我知道的太多了》等。而近年闖蕩國際舞台的蔡博丞,也以去年屢在國際大賽奪下金獎的作品Hugin/Munin參演。該作靈感取自北歐神話奧丁神雙肩上棲息著的兩隻烏鴉——福金(Hugin)代表「思維」、霧尼(Munin)則象徵「記憶」,蔡博丞讓兩位舞者化身為烏鴉,相互依賴卻又獨立存在,並將武術元素注入這個僅十分鐘的小品。

在國外演出方面,是由蔡博丞創立的丞舞製作團隊B.DANCE串連征戰國際所相遇的金獎新秀們,將歐陸年輕編舞勢力匯聚,上月底甫結束關渡藝術節「B.OOM by B.DANCE」演出後率師南下,包括現今歐陸舞蹈圈最被看好的以色列編舞家Idan Sharabi,作品YOURS原名為OURS,於二○一四年丹麥哥本哈根及漢諾威國際編舞大賽獲雙料金獎後,以「家」為創作核心,從「我們的」到「你們的」,換位思考愛與歸屬感;曾任世界知名舞團舞者的法國編舞家Antonin Comestaz的Then, Before, Now, Once more,呈現瞬息萬變的生命;曾被比利時編舞家西迪拉比盛讚的義大利編舞新秀Francesca Foscarini則帶來Grandmother

而於「化學反應」中首演的作品有 Mattia Russo與Antonio De Rosa鍍銀雙人舞作Yellow Place,則是以顏色為起點發展,探討人們共同成長的三個階段;與入選二○一六年Aerowaves的義大利編舞家Francesca Pennini的Minibaletto n.1,這也是Aerowaves的嚴選作品首次在非歐洲地區演出。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連結國際創作平台  台灣舞作走出去

目前國內提供給新銳藝術家發表的平台不少,每年大量新作的產出,除了成為創作者名片般的標記外,能否有後續發酵,使平台作為創作者的後盾,卻值得商榷。值得一提的是,首屆舉辦的臺灣舞蹈平台的誠意之處,並不在於提供發表的平台,而在於實際設想作品發表後如何可能的後續延伸,與歐陸年輕編舞家網絡平台Aerowaves締結合作關係,使之不只是跨年煙火晚會式的新秀聯演。

Aerowaves Spring Forward創立於一九九六年,該平台自二○一一年開辦了首屆藝術節後,每年嚴選歐陸各國廿組頂尖的舞蹈作品,輪流於會員城市舉辦三天,吸引全球知名舞蹈策展人到場遴選。

臺灣舞蹈平台不僅邀請了Aerowaves的入選作品,也邀請Aerowaves藝術總監John Ashford與二○一七年主辦歐陸年輕編舞家網絡平台的丹麥Bora Bora劇場總監Jesper deNeergaard親赴台灣,並從中選出舞作至歐洲演出,創造國際藝術交流的可能。(張慧慧)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