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merica中,華裔演員Benedict Wong扮演張林一角。(Es Devlin 攝 Premier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坦克人與傅滿洲 劇場「中國話題」受矚目

兩齣以「中國」為題材的劇場製作,近期先後登上倫敦的舞台:Chimerica以追尋六四天安門事件隔天,提著購物袋,肉身抵擋坦克前進,至今真實身分和下落不明的「坦克人」為題,叫好叫座;《傅滿洲情結》則以「黃禍」刻板印象的小說人物「傅滿洲」為主角,發展一段懸疑故事。加上四月演出以中國藝術家艾未未遭逮捕事件改編的劇碼,今年的倫敦劇場是否已帶動「中國潮」?

兩齣以「中國」為題材的劇場製作,近期先後登上倫敦的舞台:Chimerica以追尋六四天安門事件隔天,提著購物袋,肉身抵擋坦克前進,至今真實身分和下落不明的「坦克人」為題,叫好叫座;《傅滿洲情結》則以「黃禍」刻板印象的小說人物「傅滿洲」為主角,發展一段懸疑故事。加上四月演出以中國藝術家艾未未遭逮捕事件改編的劇碼,今年的倫敦劇場是否已帶動「中國潮」?

今年秋季,兩齣關於「中國」的劇作在倫敦上演。由Almeida Theatre製作的Chimerica叫好又叫座,轉移到西區的哈洛.品特劇院進行商業演出;另一齣則是在Ovalhouse劇場演出的《傅滿洲情結》The Fu Manchu Complex。「傅滿洲」為英國作家Sax Rohmer筆下的小說虛構人物,博學多聞,卻又奸巧欺詐。前者以六四天安門事件隔天,提著購物袋,肉身抵擋坦克前進,至今真實身分和下落不明的「坦克人」為題,後者則以「黃禍」刻板印象的小說人物「傅滿洲」為主角,發展一段懸疑故事。兩者不約而同地代表了廿世紀初期和末期,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兩種印象。

Chimerica追尋天安門「坦克人」

“Chimerica”一詞由經濟學家於二○○六年提出,意指中國與美國之間的互利互依關係。這齣同名的劇作,則以「坦克人」站在一列坦克前頭的照片,作為宣傳的主要視覺設計元素,在地鐵及網路上看到,震撼之餘,也讓人勾起一九八九年夏天的回憶。該張著名的照片為美國攝影記者Jeff Widener所拍攝,是天安門事件最為人所知的照片之一。劇中描寫記者Joe成功地在拍攝後將底片藏在馬桶水箱中,得以躲過公安的查緝和沒收,於是讓這張照片有面世的一天。然而數年過去,當年的記者仍念念不忘下落不明的坦克人,便從在中國的老友張林(音譯)處打探訊息,尋找這位站在坦克前的無名英雄,循線一路從北京找到美國。然而張林對於六四,仍有癒合不了的傷痛,隨著Joe尋找坦克人,張林過往經歷的悲劇也隨之浮現。故事由兩條紐約和北京的敘事線發展,在兩人尋找坦克人的過程中,透過對當年那張著名照片的記憶、理解和不同的詮釋,也藉此表達中國與美國在政治運作、思維邏輯等相異之處。兩位主角在天安門事件後的生命歷程,也顯露出兩大國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氛圍。

為了切換劇中十餘年間交替的各種場景,舞台設計巧妙地利用立方體旋轉,讓觀眾得以在兩種敘事中,順利地切換視角。即便全劇長達近三小時半,也不覺冗長,無怪乎《衛報》劇評讚不絕口,稱「今年要運氣很好,才能看到比Chimerica更好的新製作。」

《傅滿洲情結》挑戰各種刻板印象

而在Chimerica於西區演出檔期近尾聲之際,另一齣與中國有關的《傅滿洲情結》則在小型劇場Ovalhouse演出,由亞裔演員Daniel York所創作。Daniel York長期關注亞裔演員在英國劇場界的發展,並且致力為他們尋找舞台。《傅滿洲情結》由Moongate Productions劇團製作,該團意圖突破亞裔演員在英國因刻板印象所致的選角限制;在Ovalhouse演出的這齣作品,則十分冒險地圍繞著「刻板印象」作文章,中國人的東方情調、愛爾蘭人愛吃馬鈴薯題材等,如何能在戲謔和歧視間拿捏,確實不易。即便《傅滿洲情結》評價普通,卻也足以引起話題。

除了Chimerica和《傅滿洲情結》外,今年四月在Hampstead Theatre所上演的#aiww: The Arrest of Ai Weiwei以中國政府逮捕異議藝術家艾未未為題,以其被監禁的經驗發展成為劇作。華裔演員Benedict Wong 先是在此劇中扮演艾未未,隨後又在Chimerica中扮演張林一角,就兩劇中吃重的角色及內心的糾結而言,演技可圈可點。短短一年內,倫敦劇場便有了三齣與中國有關的新作,各自處理敏感議題,這股潮流是否會繼續下去,值得持續觀察。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