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ly Crab!異鄉記》全劇像一場辦桌嘉年華。(創作社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寫實又魔幻的黑色喜劇

《Holy Crab!異鄉記》 移民社會的異文化狂想

旅美編劇朱宜的《Holy Crab!異鄉記》以「大閘蟹警報」與紙紮「精品」侵權的兩個新聞事件,交織成一齣寫實又魔幻的黑色喜劇,突顯移民社會荒謬的異文化生存衝突,將由創作社搬上舞台。導演楊景翔為了突出黑色喜劇的調性,將劇中跳脫現代時空的非寫實片段,以歌舞與集體即興的形式,強調「扮演」與「虛擬」情境,十位演員串演起所有人與非人的角色,全劇就像一場辦桌嘉年華。

旅美編劇朱宜的《Holy Crab!異鄉記》以「大閘蟹警報」與紙紮「精品」侵權的兩個新聞事件,交織成一齣寫實又魔幻的黑色喜劇,突顯移民社會荒謬的異文化生存衝突,將由創作社搬上舞台。導演楊景翔為了突出黑色喜劇的調性,將劇中跳脫現代時空的非寫實片段,以歌舞與集體即興的形式,強調「扮演」與「虛擬」情境,十位演員串演起所有人與非人的角色,全劇就像一場辦桌嘉年華。

創作社《Holy Crab!異鄉記》

5/26~29  19:30   5/28~29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02- 23397528

去年獲「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首獎的劇本《Holy Crab!異鄉記》,將由創作社搬上舞台。作者朱宜是八○世代的中國旅美編劇,劇作關注政治、社會、經濟等議題,她從兩個新聞事件引發寫作靈感,一是紐約州環境保護署發布「大閘蟹警報」,另一新聞則是二○一一年《紐約時報》報導,紐約中國城喪葬街Mulberry Street販售紙紮的名牌包、iPAD、法拉利跑車,涉及侵犯著作財產權,兩個新聞事件交織成一齣寫實又魔幻的黑色喜劇,突顯移民社會荒謬的異文化生存衝突。

不只寫移民  還有更廣闊的東西

朱宜說,哈德遜河裡的大閘蟹很像一個關於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的隱喻。她花了一年多時間研究美國移民開發史、邊境地理、偷渡方式,甚至大閘蟹養殖技術,才開始下筆寫作。故事從一個中國女生帶著憧憬來到美國留學展開,她和在美經營紙紮品等華人生意的哥哥團聚,同一時間,三隻大閘蟹也「偷渡」進入紐約哈德遜河。全劇由廿個片段組成,多達近四十個角色,不只有中南美、歐、亞、非洲各裔人種,還有大閘蟹、蘇格蘭鮭魚、挪威鮭魚、智利海鱸魚、俄國魚子醬、尼羅河鱸、孟加拉明蝦等擬人化海鮮,寫實與非寫實的場景交錯。

朱宜強調,有人將《Holy Crab!異鄉記》歸類為「移民類」或「華裔文化類」,但她想寫的不是移民,而是更廣闊的東西,那就是「人類面對外面世界的嚮往,和對外來者的疑懼,這兩種心態相撞,造成了歷史上的無數次衝突,卻也把我們在更深的層面連結在一起。」

歌舞即興扮演  一場辦桌嘉年華

導演楊景翔為這齣戲定位為「由一群台灣演員以中文演出一部翻譯自中國編劇以英文寫作關於美國的移民史」。楊景翔指出,這齣戲談的是多元文化的並置與衝突,有趣的是,它在劇場的足跡,從英文到中文,從中國、美國到台灣,同樣也是文化的融合與拼裝。他認為,《Holy Crab!異鄉記》反映的雖然是美國的社會現象,但具有普世性,尤其,台灣也是移民社會,更能對戲中不斷提出「我是哪裡人」產生共鳴。

為了突出劇本黑色喜劇的調性,導演楊景翔找來編舞家陳武康、音樂設計陳建騏、歌唱指導黃建為合作,將劇中跳脫現代時空的非寫實片段,以歌舞與集體即興的形式,強調「扮演」與「虛擬」情境,演繹了幾段文化誤讀與跨族裔羅曼史。十位演員串演起所有人與非人的角色,楊景翔形容,全劇像一場辦桌嘉年華,演員來來去去,服裝道具像是宴會的食材,不斷累積與消耗。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