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看熱鬧到看門道——劇場人的影集體驗

從單純地追劇、追偶像,到從劇集中分析劇情架構、學習如何製造戲劇衝突,甚至從中了解人生……劇場人看劇集,各有切入角度,且聽他們娓娓道來——

從單純地追劇、追偶像,到從劇集中分析劇情架構、學習如何製造戲劇衝突,甚至從中了解人生……劇場人看劇集,各有切入角度,且聽他們娓娓道來——

劇場演員

程鈺婷  《慾望城市》告訴我當女人可以多勇敢

我不算影集痴,看最多美劇大概是去美國求學那段時間,最喜歡情境喜劇或歌舞相關的,也會看脫口秀影集。回台之後,偶爾會看美劇但時常看幾集就懶得追,劇情實在太扯,很容易就看不下去。以前,好萊塢瞧不起電視劇,認為那只是搞笑而已的次等作品,稱不上藝術,但這幾年很多大咖都跑去拍電視,譬如馬丁.史柯西斯、凱文.史貝西。他們發現電視影像力完全不遜於電影,而且篇幅更大,可以把要說的話更完整地表達出來。

剛到紐約求學時要上口音課,老師要我們挑一部影集,跟裡頭角色生活在一起,去研究他們的口音。既然看影集成了功課,我當然要挑最紓壓最好笑的。《追愛總動員》講三個不同類型的男孩如何轉型成男人的故事,典型的美國劇情,但實在把男生拍得太蠢太好笑。在那之前我其實很怕男生,不知該如何應對,看了影集之後才發現身邊男生好像沒那麼可怕嘛,跟影集裡的人好像差不多。

還有Neil Patrick Harris這位演員實在太討喜了!用獨特的口條和動作塑造了一個令人過目不忘的角色,外型與演技都好,還很會唱歌跳舞。導演也樂於把他的優點放在影集裡,開創了一種新的歌舞表演形式,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如果《追愛總動員》教我如何看男生,《慾望城市》則告訴了我當女人可以多勇敢。典型一路拍下去、不知道拍幾季才會結束的美式影集,跟《六人行》類似妳配著這些影集長大,角色跟演員幾乎合而為一,主角群少任何一人都讓人失落,要是宣布下季起誰要退出劇組不演,日子都要過下去。

雖然看得不多,但《追愛總動員》跟《慾望城市》絕對是我人生中相當重要的兩部影集。創作上,它們讓我了解衝突之於故事的重要,劇情線要怎麼畫才能持續引起觀眾興趣;它們甚至讓我了解如何面對男生,如何當個女生。小時候看《飛越比佛利》之類的美劇是一種美國夢的想像或構築,長大後則從影集得到創作甚至人生的靈感。我喜歡情境喜劇,除了好笑之外,看他們怎麼安排衝突也是一大樂趣。好劇本裡頭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衝突,或明或隱但絕不只一個,角色有各自盤算或目標,彼此拉扯產生衝突,累積到最後一層層的引爆。身為演員,絕不能只演出單一事件,而是一個接著一個,一個包著一個。

劇場導演

葉志偉  看日劇看到想作劇場職人劇

我從小追日漫、動畫和卡通。我對人體骨骼認知是從《七龍珠》學的,《神劍闖江湖》則給我布局和構圖的靈感,可以說是從小就被日本文化餵大的孩子,影集當然也是日劇看得比較多,比較容易投射、共鳴。我從高中開始畫漫畫、參加同人誌,因為居住的北港比較鄉下,還會特地跑到嘉義市買日劇光碟。跟班上其他喜歡日漫的人相比,我算蠻特異獨行也鑽研較深的,甚至同學每有日本相關問題都會問我。

日劇有太多可以講了。譬如以消防員、品酒師等,大家聽過但不一定遇過的特奇職業為主題的職人劇。同樣題材如果換成台灣偶像劇,基於收視率等考量,大都將愛情線當主線,職人只是點綴。但日劇花大篇幅去描述職業細節,譬如宮藤官九郎的《虎與龍》,把落語的次文化和劇情天衣無縫地融合。戲裡有親情,當然也有愛情,還能讓你深入了解落語師這職業。我高中唸理工,同學現在都是工程師、藥師或醫生,也想試試看以他們為主角,做劇場版的職人劇。

以前看日劇主要是追偶像,通常會有一些很強的配角演員搭呈現本色就好的偶像演員,演員各有屬性特色,不同日劇會看到不同搭配,很有趣。後來,我開始追腳本家譬如宮藤官、古澤良太,開始思考如何在劇場鋪排出系列作,如何做SP。日劇是一層層的,一系列大概十一集,有一個大主題,每集又有一個小主題,通常前三集在鋪排,第四集之後開始進展到大主題但沒著力太深,最後兩集再來下重手。我現在會用比較分析的眼光去看,劇情的前因後果公式怎麼算,漫畫、小說、動畫要怎麼改成電視,甚至同個系列作品的電視與電影有何差別,從中學到很多編劇技巧。

劇場暨影視編劇

馮勃棣  影集像人生 一天一天慢慢過

我沒有特定追哪國的影集,大家都推薦的《新世紀福爾摩斯》、《紙牌屋》等,我都會找來看。因為曾在電視台工作加上自己也寫電視劇的緣故,時常會被指定必須去看某些影集,美、日、韓劇都有。

印象最深的應該是《豪斯醫生》與《絕命毒師》。當時接了個醫院劇的案子,為了做功課把《豪斯醫生》一鼓作氣看完,辦案中帶出人性辯證,有點像醫院版的福爾摩斯,從此就開始看美劇。《絕命毒師》我從一天一集到一天四集欲罷不能,人物設定很棒,看一個人如何從高中老師慢慢變成跨國大毒梟,只有影集拍得出之中的細膩轉折。影集很像人生,一天一天慢慢過,一件事發完接著是下一件。舞台劇通常比較抽象寫意,電影礙於篇幅必須跳躍,但電視劇很像人生,慢慢的。寫劇本很容易在不知該如何著手或自覺不重要的地方跳躍,從A一下就跳到B,只因為想要B這個結局,至於A怎麼到B的就算了,但影集必須仔細描述轉變的歷程。

身為編劇,看到好戲很難不參考。舞台劇語言比較像詩,可以亂對仗非日常,可以很有設計感,但電視劇不太能這樣寫,自己平常不會講的話就不要給角色講。電視劇的基本假設是,就算你去上廁所漏掉一段甚至漏掉一集,也還是可以接下去看,所以必須把一切寫明白,語言很重,設計劇情的方式也跟劇場不一樣。所以影集給我的寫作養分主要還是應用在寫影集上,舞台劇是另一回事。

台灣製作公司的眼界和勇氣實在跟他國有差,不敢冒險,只會複製成功案例的表象,但不懂得複製精華。之前有人想做《半澤直樹》,真的就是把人家角色樹狀圖畫出來,把人名全部改成中文就算改編完了,故事架構大同小異,怎麼會好看?台灣公司喜歡邊拍邊寫劇本,有時為了收視率或預算考量,就算是很不錯的題材也會被刪得亂七八糟。譬如美劇《生活大爆炸》(另譯《宅男行不行》),人家願意花錢請一堆專業科學家當劇本顧問,相較之下,台灣影視製作還有一段路要走。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