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名樺(右)與洪梵恩(左)。(林韶安 攝)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運動你的藝術,啟發我的創作

從運動開始 讓芭蕾舞入生活

舞者葉名樺vs. 教練洪梵恩

「運動和舞蹈藝術這兩件事情還蠻相近的,可是隱約還是有一道界線。」如何打破這條線,讓愛運動的民眾能踏入表演藝術領域?舞者葉名樺與運動教練洪梵恩聯袂規劃了「運動你的藝術—芭蕾訓練工作坊」,以身體作為共通的語言,讓有興趣的民眾可透過不同的視角,探索身體與藝術得以展現的各種可能性。

「運動和舞蹈藝術這兩件事情還蠻相近的,可是隱約還是有一道界線。」如何打破這條線,讓愛運動的民眾能踏入表演藝術領域?舞者葉名樺與運動教練洪梵恩聯袂規劃了「運動你的藝術—芭蕾訓練工作坊」,以身體作為共通的語言,讓有興趣的民眾可透過不同的視角,探索身體與藝術得以展現的各種可能性。

伸展、繃直、彎曲、踢腿,在七月夏夜裡,四十名對運動和舞蹈有興趣的學員們,在國家戲劇院大廳裡暖身、擺動,學習著芭蕾舞的基本姿勢。兩廳院與運動品牌Under Amour合作,邀請到舞者葉名樺和運動教練洪梵恩一同規劃「運動你的藝術—芭蕾訓練工作坊」,以運動結合芭蕾舞,邀請民眾一起走進劇院,以身體作為共通的語言,透過運動來體會芭蕾舞的迷人之處。

將園區四周的運動族群,引入劇院大廳

「從一開始接到這個計畫,我就覺得 I am in!」葉名樺笑著說,這次的運動藝術推廣計畫,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如何吸引新的觀眾進場欣賞藝術。身為舞團經營者之一的她感觸頗深地說,這一直以來都是表演團隊重要卻艱辛的課題,假如現有的觀眾是蛋黃區,那要如何進一步去吸引蛋白區的觀眾呢?兩廳院附近時常聚集喜歡運動的居民、學生,在廣場上慢跑或跳街舞,「運動和舞蹈藝術這兩件事情還蠻相近的,可是隱約還是有一道界線。」期待突破這條界線的動力,促成了這次的雙邊合作,他們以運動作為媒介、吸引對運動有興趣的人加入,希望可以將「藝術」透過「運動」介紹給他們,進而讓位處「蛋白區」的民眾,走進兩廳院「蛋黃區」開始接觸藝術。

「芭蕾舞不只是身體在跟時間做磨練,心智上的意志力也是重要的一環。」運動教練洪梵恩說。Under Amour的品牌精神一直在強調意志力,而芭蕾舞這項極為細緻的表演藝術,在運動的金字塔上可算是處於最頂尖的位置。一位舞者舉手投足之間要能流轉自如,他看似輕鬆的動作,其實源於精細且能瞬間到位的身體運用,從手指到腳尖都需要積年累月地訓練,才得以準確控制,「長年的訓練,代表舞者需要在意志力的層面,面對長時間的抗衡與磨練,在心靈層面來說,則需要保持正向的過程。」洪梵恩試著以運動員的心態,理解舞者。

正因為芭蕾舞需要如此嚴謹的長期鍛鍊,教練洪梵恩的任務便是透過運動的角度引領有興趣的民眾入門,用身體一步步體驗芭蕾舞,從中感受到芭蕾可以創作的形式傳遞訊息,更能成為運動項目的一種; 讓學員體會舞者們如何不透過言語,以身體述說故事。洪梵恩堅定地說:「以往提到運動,大家可能聯想到的都是運動場上的運動員,而不是在劇院舞台上的表演者,他們的共同之處,其實都是在用自己的身體創造價值。」

高難度芭蕾如何接近未經訓練的身體?

有了相同的共識,也能以身體作為溝通的語言,課程規劃卻沒有他們想像中容易。「一開始非常開心,後來想說我的天呀!該怎麼辦?」葉名樺驚覺,芭蕾舞者自小的訓練就是在舞蹈教室裡面「練功」,雖然是跟大家一起,但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跟自己工作:把自己準備好、理解身體的狀況如何,想要加強、想要偷懶,你所有的決定,到頭來執行與影響的,也都是你自己,「就像在舞台上一樣,即使是一起練舞、一起表演,其實都還是一個人,那是非常個人的事情。」

關於芭蕾舞的學習過程與知識,突然要和另外一個領域相結合,著實困難。葉名樺解釋:「因為我們彼此已經各有自己的體系了,該如何把這種既定的體系結合在一起,又不失原本的意義;要有我們的專業,又要具有讓大眾引起興趣、樂意接受、讓他們的身體有感覺;並且在很快的時間內,得以讓所有人都擁有一種共同的語言,了解我們在講什麼。」歷史悠久的芭蕾舞著重身體技術,一個看似簡單的抬腿動作,必須集結身體各部分的許多要素才能達成,不僅線條要求筆直,還得要單腿踮腳,透過小腿和臀部的力量穩定姿勢。芭蕾舞作為精緻藝術,對身體要求的門檻極高,成為芭蕾舞者需要具備很多優異的生理條件,並經過非常嚴謹的訓練,如何讓大眾可以輕鬆地接近、參與並理解芭蕾舞,變成了此行最頭痛的課題。

因此,具備專業運動知識的運動教練,便成了連結芭蕾與一般大眾的關鍵角色。洪梵恩進一步說明,如果以金字塔來比喻,芭蕾是處在身體控制技術的最頂層,反之,最底層則是人的動作、活動控制的基礎功能。身體需要有良好的活動、才能創造動作;再來要有好的穩定能力,才能讓身體維持在固定姿勢,這些都是最基礎也最關鍵的。再往上一層,是運動能力,可以創造多少力量、速度、身體的協調與平衡,都得在這之中進一步發展。在劇院裡欣賞的芭蕾舞看似遙不可及,但大眾其實是可以經由運動的角度切入,開始學習入門,讓芭蕾一步步地舞入你的生活當中:「芭蕾舞雖然是最上層這一塊,我們教練的角色與目的,其實是要幫助人從最基層的地方去發展、從人的身體基本能力開始,一層一層往上爬,才有辦法讓喜歡運動的人更往上一階。」

逐步學習以舞者的身體表現情感

舞者通常都是以苦練的方式養成,舞蹈老師不會告訴舞者要如何使用肌肉,而是直接要求「必須」做到這些姿勢;反觀職業運動員則非常不同,身邊都會有教練在旁協助,幫忙暖身或小心避免受傷。葉名樺表示,國外的大型舞團、其實也會有類似的職位配置,但在台灣,往往都是真的受傷了,才去找物理治療師做事後的修復、補救。專業的運動員自己有一套暖身系統和流程,又有教練在旁,身體哪裡弱就能適度加強;相較於舞者的暖身,則是以個人的需要自行調整:「在我們這個行業裡,當然沒有像運動員那麼好啦!有教練幫你暖身,像個保母一樣待在身邊,替你處理身體的狀況、給你很多相關的資訊。如果跳舞也能這樣,那真是太好了!連我自己都會羨慕。於是,我們就想從這裡下手。」

洪梵恩因應葉名樺的課程,設計一個流程,讓參與的學員可以從正確暖身開始,暖身的動作設計,與隨後進入芭蕾的正課所需要運用到的肌肉部位,彼此呼應,階段性地引導參與的學員,透過比較簡單的暖身,慢慢地喚醒對身體的控制,感受不同部位發力方式差異,漸漸熟練後,對於學習難度相對高的芭蕾動作,也有很大的助益。葉名樺的部分則挑出了芭蕾舞中手腳的基本位置,以及幾個扶把練習的重點動作,如Plié(彎曲)、Battement Tendu(靠合、延伸)、Grand Battement(大靠合)等。讓學員們試著透過身體,體會古典芭蕾的肢體變化,最後再以米契爾.佛金(Michel Fokine)的《垂死的天鵝》作為小品流動練習,用舞蹈動作刻劃白天鵝垂死之際的樣態與情境。

光是工作坊的課程規劃,來自不同領域的兩人,就像是雙人舞般交融呼應著,最後則由所有學員共同完成課堂演出;也因為這次的合作,葉名樺將洪梵恩在工作坊中所安排的部分動作,加入自己平日的暖身裡。運動和芭蕾的結合,讓有興趣的民眾可透過不同的視角,探索身體與藝術得以展現的各種可能性。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工作坊側記

用每一條緊繃的肌肉  體驗芭蕾文化

當天為參與工作坊,早早到了現場,發現不少學員已換上運動服站在扶把旁等待著,甚至有幾位學員自備了舞鞋在現場拉筋伸展。將戲劇院大廳改裝成舞蹈教室,在兩廳院還是頭一遭,把杆一排排把大家分隔開來,沒有了舞台,運動和舞蹈的距離也似乎因而被拉近了一點點。洪梵恩先帶領大家暖身,循序漸進地引導大家慢慢感受對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控制。學員們似乎大多平時便有運動的習慣,做起動作看來都算輕鬆自如,不會感到太過吃力。

進入芭蕾舞的正課,葉名樺從手腳的基本位置講起,加上了節奏,原本還能自信談笑的學員個個開始哀號。原先對自己的肌力還算有點自信,但沒有舞蹈基礎的我做起芭蕾舞基本姿勢,隨著時間拉長慢慢開始感受到大、小腿與臀部肌肉的緊繃感,更加體會洪教練的暖身動作安排用意。而工作坊的後段,葉名樺挑選佛金《垂死的天鵝》,讓學員試著透過身體臨摹進而傳遞情境訊息,以流動練習淺嚐芭蕾舞的細膩之處。運動教練的指導像是種身體科學,理性地引導開啟,讓身體能適當的發揮;芭蕾舞的課程則像是文化的體驗,透過短暫的訓練體驗,感受一項具有悠久歷史文化背景的藝術項目的魅力所在。

唯一感到可惜的是,現場參與的學員仍是以女性居多,男性對芭蕾舞感興趣仍相對較少。如此精細的藝術形式,不應被性別所局限,芭蕾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或在這樣的工作坊中,如能有各種不同性別的人參與,將能展現更迷人的光景。(辛怡澄)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