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德東歌劇的重鎮—

德勒斯登薩克森國家歌劇院

座落於德勒斯登易北河(Elbe)畔的薩克森國家歌劇院(Sächsische Staatsoper Dresden),它的歌劇院廳本身還有另外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塞帕歌劇院」(Semperoper);塞帕(Gottfried Semper,1803-1897)是這座歌劇院建築師的名字。已有近一百七十年歷史之久的塞帕歌劇院,經歷了兩次劫難被毀後又再度重建,今年正好是它戰後重建的二十五週年。

座落於德勒斯登易北河(Elbe)畔的薩克森國家歌劇院(Sächsische Staatsoper Dresden),它的歌劇院廳本身還有另外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塞帕歌劇院」(Semperoper);塞帕(Gottfried Semper,1803-1897)是這座歌劇院建築師的名字。已有近一百七十年歷史之久的塞帕歌劇院,經歷了兩次劫難被毀後又再度重建,今年正好是它戰後重建的二十五週年。

擁有巴洛克城市之稱的德勒斯登,又被稱為「易北河畔的佛羅倫斯」。在十七、八世紀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一世(Friedrich August I,1670-1733)(註1的建設下,奠定了德勒斯登成為文化之都的基礎。一八〇六年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瓦解,開啟了薩克森王國(Königreich Sachsen)的歷史,而塞帕歌劇院就在這個王國裡誕生了,並在此展開了音樂史與歌劇史的新頁。

建築呈現早期文藝復興風格  可惜毀於祝融

薩克森國家歌劇院─塞帕歌劇院的歷史,可以從德勒斯登超過三百五十年的歌劇傳統追溯起。一六二七年四月十三日,當時薩克森的宮廷樂隊已成立近八十年,為慶祝選帝侯的大婚,宮廷指揮舒茲(Heinrich Schütz,1585-1672)在德勒斯登上演了第一部歌劇《達芙妮》Dafne,因而開啟了德勒斯登歌劇史的首頁。一六六四年,德勒斯登的第一座歌劇院開始興建,歷時三年完工,約有兩千個座位,雖然這座劇院並不是每個視區都良好,但於當時已讓德勒斯登享有如維也納、慕尼黑,在德語區裡重要藝術之都的名聲;自此之後,歌劇院從未在德勒斯登的城市歷史中缺席過。

第一座塞帕歌劇院的誕生,可以從一八一七年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被任命為德勒斯登宮廷樂隊指揮及劇院總監談起;在他任內,歌劇的地位獲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再加上中產階級(Bürgertum)的興起與人數上的增長,興建新的歌劇院逐漸成為一個必要的需求。一八三八年,由當時在德勒斯登藝術學院(Kunstakademie Dresden)擔任建築教授的塞帕接受委任設計興工,歷時三年於一八四一年落成,並命名為「皇家劇院」(Königliches Hoftheater),塞帕歌劇院的歷史由此正式揭開序幕。這座有四層樓高、可容納約有一千七百五十個座位的歌劇院,以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風格為其建築特色,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劇院」。在這所謂的「第一座」塞帕歌劇院裡,曾經首演了三部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歌劇:《黎恩濟》Rienzi(1842)、《飄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1843)與《唐懷瑟》Tannhäuser(1845)。不幸的是,這座歌劇院只短短在世人面前呈現了二十八年,一八六九年的一場意外,劇院工人為了想要覆蓋橡膠瓦斯燈管所發出的臭味而點了薰香,卻因失誤而釀成了無可挽回的燎原大火,這座當時被稱作世界最美麗的歌劇院就在轉眼間付之一炬。

在歌劇院被燒毀後的四個禮拜,便立刻在歌劇院的舊址後方,以短短八個禮拜的時間,搭建了一座由木材所造的臨時劇院(Interimstheater),約有一千八百個座位,成為在第二座塞帕歌劇院完成前的演出場所。

塞帕二度操刀設計  二戰又毀終於重建

第一座塞帕歌劇院被燒毀後,重建工程不斷地被提出討論;由於塞帕在他所支持的「五月起義」(Dresdner Maiaufstand)(註2失敗後被迫流亡,因此宮廷並不願意委託塞帕再度設計歌劇院。然而在公開競圖沒有滿意的成果下,與德勒斯登市民及其他建築師的聯合簽名請求下,塞帕被准許再次設計當時的第二座皇家劇院。「第二座」塞帕歌劇院就在一八七一年開始重建,施工則是由其子曼弗雷德.塞帕(Manfred Semper,1838-1913)帶領執行完成,為了與座落一旁的茨溫格宮(Zwinger)在建築視覺上擁有整體性,此次採用了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經歷長達七年的建築工程,終於在一八七八年二月再度重新開幕,由此展開了第二座塞帕歌劇院的輝煌歷史。第二座塞帕歌劇院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之處,莫過於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曾經讓他的九部歌劇作品在此舉行世界首演,其中包括著名的《莎樂美》Salome(1905)、《艾蕾克特拉》Elektra(1909)與《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1911)。此外,一八九五年對於塞帕歌劇院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在此之前,戲劇仍是劇院裡演出節目的一部分;但在這之後,戲劇演出被獨立分出並擁有自己另外的表演舞台,從此歌劇院裡的演出項目僅限於與樂團有直接關連的歌劇、芭蕾舞劇和音樂會。

一九一八年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薩克森王國的歷史也隨之結束,「皇家劇院」成了歷史名詞;薩克森王國的覆滅,與薩克森自由邦(Freistaat Sachsen)的誕生,薩克森國家歌劇院(Sächsische Staatsoper)也成為塞帕歌劇院的新名銜。然而,寫下六十七年輝煌歷史的第二座塞帕歌劇院,卻也躲不過無情的戰火: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三日夜晚,第二座塞帕歌劇院在德勒斯登大轟炸下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犧牲品;為此每年的二月十三日都會在塞帕歌劇院裡舉行紀念音樂會,悼念在轟炸中喪生的人們,並提醒世人戰爭的殘酷。

戰爭結束後,塞帕歌劇院重建工程經過長時間的討論,終於在七〇年代決定依照第二次的原型重建;為加強劇院視覺與音響效果,以及適應現代舞台技術上的可能性,於第二次重建中,在設計上做了些許的變動。歌劇院的觀眾廳在三面都做了兩公尺長的拓寬,以及調寬座位的寬度與前後的距離,並且放棄傳統的包廂設計(註3,讓聲音能有更好的混合與回響;但也因此相對於第二座塞帕歌劇院原可容納約一千六百個座位的數量,在重建後卻減少至約一千三百個座位;又為了符合現代劇場技術的需求,劇場舞台寬度增長為十二公尺。經過為時八年的重建,在歌劇院被炸毀的四十年後,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三日以韋伯的歌劇《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重新開幕。兩德統一後,為希望能上演華格納或理查.史特勞斯編制較大的歌劇,而再度施工拓寬了歌劇院樂池,也因此,華格納著名的歌劇《尼貝龍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在經過六十餘年的停演後,終於可以於二〇〇一年在此地再次重新製作演出,原本預定在二〇〇三年完成這四部歌劇新製作的首演,卻因二〇〇二年八月的「百年大洪水」使歌劇院必須重新整修,直到二〇〇四年才全部完成。

遍佈精采雕塑  藝術之神駐場眷顧

塞帕歌劇院現位於易北河畔的劇院廣場(Theaterplatz),走到劇院廣場,可以看到在廣場中央有一座薩克森國王約翰(Johann von Sachsen)銅像;再往前走到歌劇院正門口,可以看到左右兩邊各有一座雕像,面對歌劇院方向的左邊為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右邊則是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另外歌劇院的左右兩側上下亦各有一座雕像,這六座雕像為興建第一座塞帕歌劇院時就設置的雕刻,於重建後再被置入。面對劇院右下方的雕像為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右上則是古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左下方為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Molière),左上方則是古希臘悲劇詩人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向正門口上方望去則有一大座銅像,其典故源自於古希臘神話,酒神(亦是戲劇之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與他的妻子亞莉阿德妮(Ariadne)共同駕著豹拉的雙輪戰車,此銅像象徵著經由戲劇藝術可以使人類的命運昇華,也說明著劇院存在的目的。

塞帕歌劇院內大致可分成四個部分:樓下弧形門廳(Unteres Rundfoyer)、前廳(Vestibüle)、樓上弧形門廳(Oberes Rundfoyer)與觀眾廳(Zuschauerraum)。進入歌劇院後到達樓下弧形門廳,這裡也是歌劇院售票處(Abendkasse)所在,主要以木造的弧形門廳呈現巴洛克式風格。從門廳的左右兩側樓梯往上可到達前廳,分為左右兩側,由樓上弧形門廳連結起;前廳天花板上的繪畫,多源自於古希臘神話典故,並常有靜態的展覽在此呈現,可以在開演前或中場休息時觀看。另外,於易北河側的前廳外有一觀景台,從這可以欣賞到如詩如畫的易北河畔風景。連接兩側前廳的樓上弧形門廳,具有節慶般華麗的裝飾,常被用來舉行記者會或演講等活動。進入觀眾廳後,若是歌劇演出則可看到舞台上仍未揭起的布幕,這條文藝復興繪畫風格的布幕是當時在建造第二座塞帕歌劇院時經過競賽所選出的作品,在這幅畫中呈現的是掌管各種藝術形式的繆斯女神們齊聚一堂,也代表戲劇舞台是各種藝術形式的綜合呈現。在布幕上方有個藝術時鐘,兩個小框框,左邊顯示一到十二的羅馬數字,右邊則是以五為倍數的阿拉伯數字,五分鐘轉動一次,這藝術時鐘是在第一座塞帕歌劇興建時就有的設計,也是塞帕歌劇院的獨有特色之一。

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  歌劇院鎮院之寶

極富盛名的薩克森國家歌劇院,除了擁有一個富有歷史性、具有絕佳音響效果的歌劇院廳外,它的聲望,更是建立在它擁有一個超過四百六十年傳統的管絃樂團——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Staatskapelle Dresden),是目前世界頂尖樂團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支。二〇〇七年榮獲「歐洲文化基金會維護世界音樂遺產獎」(Preis der Europäischen Kulturstiftung für die Bewahrung des musikalischen Weltkulturerbes),至今仍是唯一獲得此殊榮的樂團;二〇〇八年被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票選為全球十大最佳樂團之一。

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的歷史,可以從一五四八年九月二十二日薩克森選帝侯莫里茲(Moritz von Sachsen)成立他的宮廷樂隊談起,當時樂團只是為宮廷與教堂演奏音樂。自一六二七年當時的樂團指揮舒茲為德勒斯登開啟了歌劇史首頁後,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從此與皇家劇院,以至現在的薩克森國家歌劇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樂團悠久的歷史中有許多當時知名的音樂家及指揮家帶領,使得樂團在每個不同時代都能於音樂領域有著卓越的地位與聲望,其中包括十八世紀洛可可時期德國作曲家哈塞(Johann Adolf Hasse),在他擔任宮廷樂隊指揮的三十年間(1733-1763),在德勒斯登首演了他的十四部歌劇。德國浪漫歌劇之袓韋伯,雖然他任宮廷樂隊指揮只有十年(1816-1826),卻為皇家劇院開創了新局,他當時在歌劇上所實行的改革與建立的原則,直至今日都有深遠影響。一八四三至一八四八年間,華格納擔任宮廷樂隊指揮,並建立了在「棕枝主日」(Palm Sunday)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傳統,他曾經說道這樂團是他的「神奇豎琴」(Wunderharfe)。一八七二年成為宮廷樂團指揮的舒赫(Ernst von Schuch,),在一八八九年成為皇家劇院的音樂總監後,一手建立起德勒斯登維護理查.史特勞斯作品的傳統,直到今天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也被樂界譽為「史特勞斯樂團」(Strauss-Orchester);理查.史特勞斯最後一首交響詩《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 op. 64正是作曲家獻給該樂團的作品;舒赫執掌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直到他去逝為止一共有四十二年,橫跨了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

其後重要的歷任的常任指揮(Principal conductor)如布許(Fritz Busch)、貝姆(Karl Böhm,1894-1981)、肯培(Rudolf Kempe)、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都為樂團帶來不同的新氣象。從一九九〇年起,柯林.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成為樂團的榮譽指揮;一九九二年義大利指揮家辛諾波里(Giuseppe Sinopoli)接下了指揮棒,曾經在一九九五及二〇〇〇年帶領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來台演出,此後卻成為絕響;二〇〇一年四月二十日辛諾波里應邀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Deutsche Oper)指揮演出歌劇《阿伊達》時,突然心臟病發而猝死在指揮台上,享年五十四歲。隔年海汀克(Bernard Haitink)接下常任指揮之職兩年後卸任;即使在接下來的三年間缺少常任指揮的帶領,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仍然活耀於國際樂壇;在這期間,他們曾於二〇〇六年在韓國指揮家鄭明勳的率領下再度造訪台灣。

二〇〇七年,義大利指揮家路易西(Fabio Luisi)受命為樂團常任指揮與薩克森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於今年二月提前卸任。目前最受國際樂壇矚目的德國指揮家提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將於二〇一二年接任樂團常任指揮。十九歲就擔任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助理的提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一九八八年以二十九歲之齡成為全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他最經典的曲目為華格納與理查.史特勞斯歌劇,並在樂界享有「華格納專家」的美譽;因此成為以演出德國浪漫與後浪漫時期作品著稱的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常任指揮的最佳人選。

新樂季將揭幕  精采節目迎賓

薩克森國家歌劇院每年約有兩百六十場歌劇與芭蕾舞,以及約五十場的交響暨室內音樂會。以二○一○/二○一一新的樂季為例,歌劇院將會推出二十六部歌劇、十齣芭蕾舞劇,其中有六部歌劇、四齣芭蕾舞劇為薩克森國家歌劇院的新製作。聘請時下優秀當紅的導演、歌者,針對不同的劇目邀請作品權威擔任客席指揮,配合上樂團本身的精湛技術,使得薩克森國家歌劇院能一直維持極高的演出水準;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因為他們極好音響效果的歌劇院廳使得演出更加相得益彰,其中特別值得推薦的是他們演出韋伯、華格納與理查.史特勞斯的劇目。

在芭蕾舞方面,德勒斯登塞帕歌劇院芭蕾舞團(Dresden Semperoper Ballett)的劇目包含了浪漫、古典、新古典及現代舞碼。二〇〇六年新的芭蕾舞團總監沃特金(Aaron S. Watkin)上任後,重新製作了經典舞碼如《吉賽兒》、《天鵝湖》與《睡美人》,另外也委託創作現代舞劇碼,力求消弭傳統古典與現代舞蹈間的界線,為薩克森國家歌劇院的芭蕾舞藝術灌注新活力。

在音樂會方面,除了每年固定的交響暨室內音樂會之外,德國電視台ZDF從一九七七年開始與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合作的「ZDF除夕音樂會」(ZDF-Silvesterkonzert),從二〇一〇年開始改由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於塞帕歌劇院演出;另外二〇一一年為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兩百歲冥誕、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逝世一百週年紀念與辛諾波里逝世十週年紀念,都有相關的紀念音樂會。

 

註:

  1. 奧古斯特一世也被稱做強人奧古斯特(August der Starke),他在一六九七年登上波蘭王位之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選帝侯。
  2. 五月起義(Dresdner Maiaufstand,1849)為德意志1848/1849年革命後期所發生的運動,為推翻當時奧古斯特二世(Friedrich August II. von Sachsen,1797-1854)政權與希望建立共和所發起,最後以失敗告終;華格納也同樣因為參加這場起義而被迫離開德勒斯登。
  3. 雖然重建後的塞帕歌劇院放棄了傳統包廂設計,但是仍在一樓(1.Rang)留有一氣派非凡的國王包廂(Königsloge)。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如何買票?

平均票房高達九成六的薩克森國家歌劇院,歌劇演出的觀眾有超過五成為觀光客,因此在訂票與購票方面,都設計了許多方便國際遊客訂購票券的方式。在每場演出開演前四個月即可透過官方網站直接在網路訂購票券;取票方式有兩種選擇,可到當地售票處取票或者是自行在家列印票券;另外也可以電子郵件或電話預訂票券。日間售票處Schinkelwache位於劇院廣茨溫格宮旁;另外演出前一個小時可在歌劇院裡的售票處Abendkasse購買當晚演出的票券。座位的選擇若以聽覺效果為考量,歌劇院廳四樓(4. Rang)的音響效果最佳;若以視覺觀感為主,由於塞帕歌劇院的舞台較為深長,從大廳(Parkett)到二樓(2. Rang)的中間位置較不會有觀賞上的視覺死角。

 

如何參觀?

若適逢七、八月,正好是歌劇院休假的期間,雖然無法體驗薩克森國家歌劇院的表演節目,仍可進入塞帕歌劇院參觀,「體驗塞帕歌劇院」(Semperoper Erleben)是薩克森國家歌劇院從二〇一〇年甫為觀光客設計的導覽規劃,除了建築物的參觀導覽外,每個月還會提供不同的導覽主題,讓遊客能夠對歌劇院有多種面向的認識,以德、英語為主要導覽語言。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