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部裝飾呈現華麗大方的洛可可風貌。(蕭蔓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守成與創新

戰火餘生錄 慕尼黑「官邸劇院」

慕尼黑人熱愛音樂,即使戰火連連,也不忘把劇院的一磚一瓦拆下保存。

慕尼黑人熱愛音樂,即使戰火連連,也不忘把劇院的一磚一瓦拆下保存。

慕尼黑的「官邸劇院」(Residenztheater)是第一座以巴洛克式風格建造的歌劇院,擔任建築設計工作的,是當時歐洲建築泰斗布隆德(Jacques F. Blondel)的嫡傳弟子法蘭斯瓦.庫菲烈(Francois de Cuvillies, 1695-1768)。

庫菲烈並不是德國人,而是當時在慕尼黑大公爵官邸裡的一名比利時籍侍從,在偶然的機會中被發現他具有建築設計的才華,立刻被送往巴黎「皇家建築學院」,學習如何爲大公爵建造一座劇院。

當時整個歐洲的劇院建築,完全是義大利風格的天下,因此一七五三年蓋在慕尼黑大公爵約瑟三世府第中,被稱爲「官邸劇院」的這棟著名建築物,連正式名稱都是義大利文:Teatro Nuovo Pressa la Residenza。

同樣的,巴洛克風格在十七世紀初期經歷了古典與自然的主義衝擊,這股以裝飾風格取勝的設計形式,也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官邸劇院」的設計上,而在巴洛克風格充滿渦旋、曲線、花邊的繁複造型中,官邸劇院的包廂座最引人矚目:牆柱上雕鏤鑲刻的精緻講究賽過法國路易十五風格,形狀花樣則有棕櫚、花環、水果、貝殼……種類之多直逼洛克克風貌。由於它的包廂後面還有副包廂,放眼望去,包廂内華麗大方的裝飾,寬敞開闊的空間,絲毫不比舞台設計遜色,佔整體建築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無怪乎有人説官邸劇院的包廂事實上是舞台外的另一個舞台,它是當時慕尼黑貴族及布爾喬亞階層互相較量地位及權勢的最佳場所。

安逸的局面維持了大約兩個世紀,官邸劇院自從一七五三年以義大利作曲家費杭迪尼(Giovanni Ferrandini)的《Catone in Utica》歌劇演出拉起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激戰前夕,爲了躱避炮火轟撃,整棟建築曾一磚一瓦地拆下,並且妥善保存,使它成爲一九五六年重建後,一座老屋新建的範例。這種珍惜建築物的作法,足見慕尼黑人對音樂的重視。在戰火中被嚴重摧毁的慕尼黑城市,出於「知音」之情,保存下一棟碩果僅存珍貴的古老建築。

重建後的官邸劇院仍然蓋在當年的皇宫内,只是位置稍有不同,劇院的舞台也擴大了,改成可以靈活運用的移動升降式舞台,增加表演及佈景變化的可能性。另一項重大的改變是包廂與包廂之間的板去掉了,改用法國式的雕刻圓柱做間隔。觀衆席共523個座位,稍稍顯露出一絲以往欠缺的平民化。

新的官邸劇院,仍然是目前巴洛克建築風格的代表作。爲了紀念建築師庫菲烈,它同時也被慕尼黑人稱爲「庫菲烈劇院」(Cuvilliestheater)。一九五八年,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掀開序幕首演。原來留在地基上無法拔起的石柱,則被興建爲慕尼黑戰後的第一座露天表演場所。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