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藝團的演出近年來列為開場節目,圖為雜技節目《晶球軟功》。(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 提供)
專輯(二) 傳統演藝v.s.觀光產業/台灣經驗之二

是教育傳承,也是傳統推廣

談國立戲專「碧湖劇場」的發展與定性

國立戲專經營的「碧湖劇場」,雖然創立源起的確是以觀光戲為重點,劇目安排上也選擇適合國外觀光客的內容,但近年來卻也成為國內中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最受歡迎的校外教學地點,使這個劇場不但可讓青年演員有機會演練,在讓觀光客體會戲曲文化外,也成為戲曲教育向下扎根的據點。但要讓國外觀光客能更深入體會戲曲傳統,詳盡的解說與外文字幕,應該是下一步改進的重點。

國立戲專經營的「碧湖劇場」,雖然創立源起的確是以觀光戲為重點,劇目安排上也選擇適合國外觀光客的內容,但近年來卻也成為國內中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最受歡迎的校外教學地點,使這個劇場不但可讓青年演員有機會演練,在讓觀光客體會戲曲文化外,也成為戲曲教育向下扎根的據點。但要讓國外觀光客能更深入體會戲曲傳統,詳盡的解說與外文字幕,應該是下一步改進的重點。

一九三○年代,作為梅蘭芳劇團總顧問的張彭春率領梅劇團訪美演出。他斟酌外國人的口味,選擇《刺虎》、《汾河灣》、《春香鬧學》、《打魚殺家》、《貴妃醉酒》等劇目,廢除撿場、削減交代性場次,並在劇場內外掛上中國氣氛濃厚的宮燈,舞台上加了七層刺繡帷幕,這些設計在中國國內的演出是沒有的,但這種「中國氣氛」在國外演出效果卻奇佳。西方人將「京劇=中國文化=梅蘭芳」的眼光,可說是在此次訪美後確立的,張彭春的巧思功不可沒。異於國內一般的演出慣例與品味,試圖揣想「外國人的眼光」,再以這種眼光打造出「中國」,先不論這種眼光是淺薄或高明,但對於初次接觸中國戲曲的外國觀眾來說,能夠滿足獵奇的心理或許已經足夠。

主要目標放在教育與文化推廣

同樣的,以外國觀光客為對象的觀光戲,也有類似的品味。台灣現在固定有演出場次的觀光戲場所,在內湖有自復興劇校時代持續至今的國立戲專中正堂,在台北市中心則有台泥的士敏廳。戲專的觀光戲歷來以易懂的京劇武打戲為主,近年則開始將綜藝團的演出列為開場節目;此外,還輔以劇情簡介式的外語字幕,並且配合七國語言的「認識京劇」多媒體放映、參觀科班學生的訓練過程,以及校內的京劇文物展示館導覽,以達到教育和推廣文化的主要目的。「靜態看故宮,動態看復興」,一直是觀光局的宣傳口號,國外旅遊團先到故宮看國寶,再到復興劇校看觀光戲,這條路線已是行之有年的傳統。至於去年在士敏廳開張的「臺北戲棚」,則比較接近中國大陸「晚會式」的觀光戲,即邀請多個團體抬出傳統表演藝術的拼盤,因得地利之便,能夠和「鼎泰豐」、「龍山寺」、「京華城」等日本客喜愛的地點形成觀光路線。

一九九四年,復興劇校應台灣觀光協會理事長嚴長壽的要求,開始辦理觀光戲的業務。挑選劇目的方式是,由復興提出幾組劇目,搬演給觀光局及觀光事業的相關人員試看,再從中挑選適合觀光戲演出的節目。歷年來已輪番演過幾組劇目,如《拾玉鐲》、《三岔口》、《水濂洞》、《金山寺》、《鍾馗嫁妹》、《古城會》等,今年則以《金錢豹》為主。中正堂座位不到三百個,一年的觀光戲觀眾,外賓約兩千五百人,國內觀眾則佔有一萬人(註)。以歐美觀眾來說,他們較喜歡以動作為主的《拾玉鐲》、《三岔口》,而佔觀光客大宗的日本觀眾,因為文化隔閡不大,反而喜歡以劇情為主的三國故事與白蛇傳故事,至於最受兒童觀眾歡迎的,自然是猴兒戲。戲專觀光戲的演出原則是,在四十分鐘的濃縮版本內,呈現該劇目的原汁原味,多媒體的放映與京劇文物的導覽,則增強了觀光戲在文化與教育上的功能。

強調「傳統」的玩藝兒

復興劇校與國光藝校合併改制為國立戲專之後,「觀光戲」正式更名為「碧湖劇場」,由戲專附設國劇團團員負責演出,每週一、四上午十點鐘各一場。因人事精簡,以武戲來說,派出的都是劇團內最好的演員。觀光戲的確是磨練青年演員的好地方,但演出過於頻繁,曾發生演員因過於疲勞導致演出效果受到損害的情事,故戲專現在的政策是由三組演員輪番上陣,並將觀光戲演出列為演員考績之一,以便演出的品質保持在最佳狀態。因為擁有劇場與劇團的資源,戲專不需額外付出場地與演出費的成本,相較於「臺北戲棚」,經營的壓力較小,所以能夠將主要目標放在教育與文化推廣而非營利之上,即使遇到颱風天只來了五個觀眾,也照常演出,至今沒有要觀眾退票的紀錄。再者,戲專觀光戲是全國唯一安排在上午時段的文化性節目,有它的不可取代性,也是各國元首與外交人員來台的指定行程,具有文化外交上的貢獻。近年來因為戲專觀光戲的文化教育導向,使戲專成為北部地區各中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校外教學的必經之地,加上票價低廉具競爭性,現在國內的觀眾反而超過國外的觀光客觀眾,有時因預約的國內團體過於龐大,還必須加演下午場以滿足向隅的外國觀眾。

戲專附設劇團每年都在國家劇院推出新編大戲,但曾負責規劃觀光戲節目的該團團長曹復永就認為新編大戲不及戲專觀光戲來得「傳統」,他表示:「在碧湖劇場,玩藝兒就是玩藝兒,沒有加油添醋,外國觀眾在國家劇院或許還看不到他們想看的東西,只有我們這裡才有。」曹復永也認為,迎合外國觀眾的口味是必須的,觀眾來看觀光戲,是抱著休閒的心態而來,對初入門的觀眾來說,大段的唱工戲也吃不消。不過,除了演出本身,戲專的學生練功、劇團的演員排練、後台的化妝和著裝,整個校區的傳統與傳承的氛圍,有時候甚至是最吸引客人前來的最大誘因。

亟需詳盡的外文解說和字幕

筆者以為,觀光戲作為一個可賣出的文化商品,或許還需要更積極的配套做法,市場才有更多開拓的可能。例如,有鑒於外國觀眾看武戲喝采連連,看文戲紛紛抽籤走人的狀況,北京京劇院與長安大戲院今年提出了「給傳統文戲配英文字幕」的京劇旅遊演出市場的合作計畫,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英語文學專業、翻譯專業的教授,與數位博、碩士生進行這項為文戲逐句配上英文字幕的工作。二、三月間所推出近兩個半小時的全本《龍鳳呈祥》,觀眾雖不多,但外國觀眾竟佔了三分之一左右。可見詳盡的外語字幕,是突破外國觀眾接受能力與語言隔閡的一把鑰匙,而藝術家並毋須改變自己藝術的原貌。四月份在北京保利劇院推出的北京版《大唐貴妃》,雖然不是觀光戲,卻也逐句配上了英文字幕,無論是話白或唱詞,均做了詳盡的翻譯,連難以轉換成英語的中國成語與典故,亦做到了翔實的意譯,為國外市場埋下了更多的可能性。相較之下,戲專的觀光戲在外語字幕上仍嫌簡陋,需要更多優秀翻譯人才的投入。

SARS流行期間,兩岸的旅遊事業都遭到極大的損失,觀光戲連帶遭殃,連戲專觀光劇場都宣佈停演,到了七月初才復演;至於北京,則強制所有的劇場停止演出直至雙解禁後。無論如何,觀光戲總歸還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是一個與觀光產業的景氣共榮共存的娛樂事業。戲專的觀光戲是一個特例,因為戲專主要還是一個教學單位而非營利事業,所以能承擔較大的風險,不至於無以為繼。依台灣的觀光戲市場來看,要營運一個專門演出觀光戲的劇場,以票房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勢必非常辛苦。我們對於觀光戲各種形式的可能性,或許也應該有更開放的態度。任何形式的演出,都有可能是潛在的觀光戲。一個觀光客來台灣,可能剛好碰上了某個傳統戲的檔期,卻因為語言的隔閡而卻步。在台北許多傳統戲曲的演出往往有包含話白與唱詞的中文字幕,卻連劇情簡介式的英文字幕或說明書也沒有,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文字|李季紋 北京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博士生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註:

參見偶樹瓊〈「碧湖劇場」京劇傳播功能之研究〉,《台灣戲專學刊》第七期(台北:國立戲曲專科校出版委員會,2003)。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