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士底歌劇院首次與義大利歌劇導演米奇藍多所製作的羅西尼《塞爾維亞理髮師》,甫於9月初首演。(AFP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4-2015全球樂季導聆(下)—國際篇 法國

歌劇院推出驚豔製作 主題包裝用心召喚樂迷

法國新樂季中可看到歌劇院的巧心安排,如講究傳統的巴黎歌劇院以非該院傳統的莫札特《後宮誘逃》來開季,求創新的巴士底歌劇院找來電影名導麥可.漢內克執導莫札特《唐.喬望尼》;而巴黎歌劇院管絃樂團則不甘當配角,端出「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證明實力。而法國國家管絃與法廣愛樂兩大管絃樂團,也以主題包裝傳統與當代音樂曲目,讓人不要覺得音樂殿堂距離遙遠。

法國新樂季中可看到歌劇院的巧心安排,如講究傳統的巴黎歌劇院以非該院傳統的莫札特《後宮誘逃》來開季,求創新的巴士底歌劇院找來電影名導麥可.漢內克執導莫札特《唐.喬望尼》;而巴黎歌劇院管絃樂團則不甘當配角,端出「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證明實力。而法國國家管絃與法廣愛樂兩大管絃樂團,也以主題包裝傳統與當代音樂曲目,讓人不要覺得音樂殿堂距離遙遠。

自法王路易十四成立皇家管絃樂團以來,法國就成為就足以與義德奧互別苗頭的音樂重鎮。曾為法國貴族歌劇院的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維護優良的歌劇傳統,其歌劇院樂團也是執法國樂界牛耳。巴士底歌劇院(l'Opéra bastille)則是以創新歌劇演出的形式,頻頻為舊劇目創下新的典範。曾經來台的法國國家管絃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及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The Radio France Philharmonic Orchestra),在音樂總監加堤(Daniele Gatti)與鄭明勳的策劃下,以主題的方式包裝傳統與當代音樂的曲目。

巴黎歌劇院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聞名世界的巴黎歌劇院,事實上是包含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加尼葉皇家歌劇院(Palais Garnier),與法國大革命爆發地點的巴士底歌劇院。這兩個歌劇院合併之後,加尼葉皇家歌劇院因悠久的歷史與皇家的身分,維持傳統演出十七、十八與十九世紀的歌劇,巴士底歌劇院則是演出十九世紀之後的歌劇,或是以現代手法重新詮釋舊劇目。

巴士底歌劇院與加尼葉皇家歌劇院,因歷史與宏偉華麗的建築及夏卡爾的畫作《婚禮》,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但是他們卻都忽略了這個歌劇院有著來頭不小的管絃樂團 。

巴黎歌劇院管絃樂團至今已經超過三百年,歷任的音樂總監(過去稱宮廷樂長)或指揮都是音樂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包括盧利、拉摩、葛路克、羅西尼、威爾第、華格納、聖桑、拉威爾都曾指揮或將作品獻給這個樂團。但是這個老樂團現今團員的平均年齡卻是法國樂團中最年輕的,音樂總監約丹(Philipe Jordan)也只有卅八歲。

這個樂季,音樂總監約丹規劃了「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通常這樣的規劃有兩種目的,一是訓練、提昇樂團的演奏能力,也增加劇院樂團演奏曲目的廣度;另一是指揮拓展、累積指揮個人的演奏曲目,完成交響曲經典「全集」的夢想。此外,「交響曲全集」的規劃,也可以吸引更多觀眾了解指揮如何理解、處理一位作曲家從早期至晚期音樂的走向與變化,讓觀眾清楚地看到作曲家創作的脈絡,這是年輕指揮的大膽嘗試。

脫離傳統的開幕季歌劇

加尼葉皇家歌劇院在這個樂季,上演的歌劇大部分仍維持傳統的安排,如葛路克、馬斯奈的作品。但是開季第一部卻是全新的莫札特德文歌劇《後宮誘逃》。這是第一部用德文寫作的歌劇,有唱有說,與其說是歌劇,不如說是德國民間歌唱劇(Singspiel)。在莫札特寫作這部歌劇的時代,加尼葉皇家歌劇院只演出法國抒情悲劇與義大利嚴肅歌劇的貴族歌劇院,像《後宮誘逃》這類的德國歌唱劇,可入不了法國貴族的眼。兩百多年後的今日,卻成了法國指標歌劇院的開季節目。

《韓瑟與葛瑞特》( Hänse und Gretel,另譯《糖果屋》)是這個樂季另一部不符合歌劇院傳統,大膽挑選的歌劇。這是胡伯定克以格林童話故事為腳本寫作於一八九三年的德國歌劇,是深受華格納影響的作品;胡伯定克曾擔任華格納的助理,並且協助華格納完成《帕西法爾》的演出,所以這齣作品出現在該樂季,可能想藉著歌劇中耳熟能詳的旋律及熟悉的故事,吸引觀眾前來。

不斷創造歌劇現代經典的巴士底

巴士底歌劇院所製作的節目,大部分是將大家熟悉的歌劇,以現代劇場的方式重新詮釋,例如首次與義大利歌劇導演米奇藍多(Damiano Michieletto)所製作的羅西尼《塞爾維亞理髮師》或是由導演奧迪(Pierre Audi)重新詮釋的浦契尼《托斯卡》。然而在這個樂季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名單中,有由著名的奧地利電影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所執導的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美國現代戲劇導演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重新詮釋的德布西歌劇《佩莉亞與梅利桑德》,及再次回到巴士底歌劇院的著名男中音湯瑪士.漢普森(Thomas Hampson),將在法國作曲家蕭頌的歌劇《亞瑟王》中飾演亞瑟王。

巴士底歌劇院請來漢內克執導《唐.喬望尼》,勢必是想將這部廣受歡迎卻已經有多種版本的歌劇,重新穿上新衣,塑造這部歌劇的新風貌。在這部歌劇中,呈現了幽暗、焦慮、正面與負面極端的性格、歇斯底里與不完美的音樂,於是劇院找來擅長處理這種戲劇情節的大導演漢內克,揣測作曲家要表現的意涵。

威爾森二○一二年所執導的法國象徵主義歌劇《佩莉亞與梅利桑德》,是法文歌劇的第一把交椅,也是一部代表廿世紀初期法國文學與音樂最完美的結合。當巴士底歌劇院找來美國現代戲劇導演執導,當時即引發不少話題,兩年後的樂季,再次由音樂總監喬丹執棒演出,想必威爾森已經為該歌劇院留下經典。

「莎士比亞」為題理出音樂會新脈絡

以香榭麗榭歌劇院為據點的法國國家管絃樂團,今年成立八十周年。在新樂季中,音樂總監加堤以法國作曲家白遼士的交響戲劇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為開季重頭戲。在未來一年中,加堤規劃的新節目非常多樣,從具有文學性的音樂會,到以教育為目的的音樂會,甚至跨越地域,使法國國家管絃呈現多樣性又親民的風貌。加堤安排了兩場「舒曼馬拉松」,演出舒曼四首交響曲,是另一個「全集」概念的安排。與文學相關的音樂會有「莎士比亞系列」(Cycle Shakespear)、理察.史特勞斯音詩《馬克白》、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白遼士《貝翠斯與班乃狄克》及浦羅柯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此外還製作了威爾第的歌劇《馬克白》,這個規劃頗有向莎士比亞致敬的意味。

在八十周年音樂會中,最有趣的計畫是「偉大的業餘音樂家」音樂會。這個音樂會開放給七到七十七歲想要參與樂團演出的愛樂者參加,目的是在推廣,但是這個想法的確拉近音樂家與愛樂者的距離,也鞏固、培養新的觀眾。

鄭明勳將告別法國廣播愛樂

以廿一世紀樂團自許的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是法國第一個正式成立的廣播樂團(1930)。該團在音樂總監鄭明勳二○○○年上任之後,從地方性的廣播樂團,成為世界知名的樂團,巡迴世界演出。這位名指揮將在這個樂季結束後,功成身退,二○一五九月將由芬蘭藉指揮米可.法朗克(Mikko Franck)接任音樂總監。這個樂季,法朗克即將上場演出布拉姆斯、李斯特、德布西、浦羅柯菲夫及義大利當代作曲家諾諾(Luigi Nono)等人的作品,讓未來的音樂總監拉近與巴黎民眾的距離,培養新關係。

鄭明勳在任內的最後一個樂季,安排多場家庭與兒童音樂會,並仍以當代音樂的演出為重心,尤其是美國當代音樂的五場演出,在「兩位美國人」系列中安排了卡特(Elliot Carter)、寇里昂(John Corigliano)等數位美國當代作曲家的作品。 此外,還將與喜歌劇院合作,演出當代作曲家菲利浦.貝斯蒙( Philippe Boesmans)的喜歌劇《去世界上》Au Monde。鄭明勳自己也將以威爾第安魂曲作為告別代表作。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趨勢觀察

不再高高在上  轉走親民路線

從安排的曲目與規劃,發現法國正面臨古典音樂觀眾流失的問題,所以各樂團開始以「主題」或熟悉的「交響全集」作為節目的安排,一方面以樂團的野心與大膽吸引觀眾好奇前來,或是安排許多親子或是兒童可以不守秩序、同樂的音樂會,這些想法都是要找回觀眾。

如巴黎歌劇院樂團的「貝多芬全集」,這樣的安排通常是「純」交響樂團所為,而不是歌劇院樂團,所以約丹有意將歌劇院樂團提昇至獨立交響樂團的地位,也吸引觀眾探究歌劇院樂團的能耐。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則是以音樂中的文學吸引藝術的愛好者一窺究竟,並且在八十周年大膽地開放業餘者上台同樂,目的是要拉回與培養觀眾。所以如何在經濟不景氣與流行娛樂大舉入侵之下維護古典音樂的欣賞人口,已是所有樂團都須面對的課題。(賴家鑫)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