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斯塔可維奇:兩首鋼琴三重奏/柯普蘭:三重奏》(Harmonia Mundi、Le Chant du Monde 提供)
藝@CD

流浪者三重奏 濃郁而精準的樂音

法國頂尖三重奏團——流浪者三重奏,之所以在創團時冠上「流浪者」這個名字,即明顯地向舒伯特致敬,而流浪旅人的特質,更是浪國浪漫主義的重要面貌之一。他們的演奏風格濃郁而精準、活力而富歌唱性。聽慣由臨時組成的獨奏家們,彼此在曲子裡競奏的「重口味」之後,聆賞流浪者三重奏較恬淡但卻更能直指音樂核心的演奏,別具一番風味。

 

法國頂尖三重奏團——流浪者三重奏,之所以在創團時冠上「流浪者」這個名字,即明顯地向舒伯特致敬,而流浪旅人的特質,更是浪國浪漫主義的重要面貌之一。他們的演奏風格濃郁而精準、活力而富歌唱性。聽慣由臨時組成的獨奏家們,彼此在曲子裡競奏的「重口味」之後,聆賞流浪者三重奏較恬淡但卻更能直指音樂核心的演奏,別具一番風味。

 

法國與俄國是當今兩個優秀器樂家的「重要產地」,音樂文化雖然風格迴異,都卻都有驚人的高度水平,當今頂尖的鋼琴三重奏團體——流浪者三重奏(Trio Wanderer)即為一例。

流浪者三重奏的三位成員(鋼琴家Vincent Coq,小提琴家Jean-Marc Phillips-Varjabédian及大提琴家Raphaël Pidoux)都是巴黎高等音樂學院(Paris 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的高材生,一九八七到九一年就學期間曾經與鋼琴家潘提耶(Jean-Claude Pennetier)、胡博(Jean Hubeau)、大提琴家史塔克(Janos Starker)、美藝三重奏、阿瑪迪斯絃樂四重奏求教,也形塑了他們今日的演奏風格:濃郁而精準、活力而富歌唱性。聽慣由臨時組成的獨奏家們,彼此在曲子裡競奏的「重口味」之後,聆賞流浪者三重奏較恬淡但卻更能直指音樂核心的演奏,別具一番風味。

他們之所以在創團時冠上「流浪者」這個名字,即明顯地向舒伯特致敬,而流浪旅人的特質,更是浪國浪漫主義的重要面貌之一。他們三人也希望能在音樂世界裡發揮「流浪」特質,盡量多去接觸各形各色的音樂類型。流浪者三重奏甫一創團即在歐洲受到高度矚目,除了他們的師承之外,也頻頻在法國境內音樂比賽屢獲大獎,尤其一九八八年於慕尼黑奪得ARD大賽的首獎,一九九○年於美國獲得費雪夫(Fischoff)室內樂大賽第一名的殊榮,更奠定他們身為法國頂尖三重奏團的地位。

《蕭斯塔可維奇:兩首鋼琴三重奏/柯普蘭:三重奏》

無論是蕭斯塔可維奇在學生時期所譜寫的《第一號鋼琴三重奏op.8》,或是二十年後他為了紀念音樂學者索勒廷斯基(Ivan Sollertinsky)所寫的《第二號鋼琴三重奏op.67》,在音符流動之間都讓人不難感到其「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後面這一首曲子,風格更承襲自柴科夫斯基的鋼琴三重奏《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回憶》與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三重奏《悲歌》,人們更可以從其中聆賞到蕭氏的絕望語句。

這兩首曲子受矚目的程度遠遠不及柴科夫斯基同類型的曲子,錄音版本也相當少見,不過它們的確是廿世紀室內樂的佳作,而流浪者三重奏的錄音更適時填補了這個空缺。流浪者三重奏並不刻意加重外來而多餘的力道,而是純粹、忠實地呈現讓蕭氏音符裡的負面與憂傷情緒。

《舒伯特:兩首鋼琴三重奏D.898, D.929

流浪者三重奏向舒伯特致敬的方式,除了選用「流浪者」為團名之外,他們的舒伯特鋼琴三重奏演出也一直是歐陸各樂評一直給予高度評價的版本,即使有美藝三重奏的權威版本在前,即使法國出身的三重奏團演奏德奧樂派核心曲目並不討喜,但是流浪者三重奏仍然在這兩首漫長的「珠玉大品」之中走出自己的路,高貴優雅的音樂語彙自是不在語下,他們也展現在室內樂演奏的親暱感,而這並非一般鋼琴三重奏團能夠輕易辦到的。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